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對作業進行全方位的優化設計,創新作業形式,減少作業量,通過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基于此,文章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供相關教師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59-03
引? 言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時刻關注學生的感受,合理設計作業,優化作業方案,調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結合授課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具有層次性與趣味性的作業,減輕小學生的作業壓力,同時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打好語文基礎。
一、作業設計的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作業設計概述
作業設計是教師對作業的整體規劃,其中包含內容與形式[1]。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安排設計作業。也就是說,教師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強調能力目標的完成,二者相互協調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作業設計的教學價值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作業設計與管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作業能夠引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作業設計中,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與教輔資料等相關材料,同時也要從多個方面體現作業的獨特之處,充分發揮作業的教學價值。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過量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身心發展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小學生需要得到充分的呵護。在生理上,年齡較小的學生需要充足的睡眠,一天中也要有足夠的鍛煉時間;在心理上,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為學生布置過多的作業,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未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片面地為學生布置大量作業,讓學生成了寫作業的機器。小學生放學后寫作業到晚上八九點,已經成為常見的現象,甚至還有一些學生要熬夜寫作業。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違背了勞逸結合的作業布置原則。
(二)作業質量低
除了作業量過多,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未考慮作業質量。小學語文作業有很大一部分是抄寫類,這類作業有助于學生學習與認識生詞,但過量布置這類作業沒有太大的意義,抄寫類作業對學生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此外,各類作業的內容大同小異,過多作業對學生不但沒有幫助,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語文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影響學習興趣。學生面對過多且質量不高的作業時,很難做到認真完成,經常會敷衍了事,難以達到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限制了作業作用的發揮。
(三)作業設計未考慮學生個人情況
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語文基礎參差不齊,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未考慮到上述現象,通常給全體學生布置統一的作業。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有些作業過于簡單,完成起來很輕松,難以達到提優的效果。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這些作業可能太難無法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這類統一的作業難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千篇一律的作業設計方式沒有太大意義。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整體框架
(一)作業設計參考新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學科提出了詳細的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教學除了基礎的字詞教學,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只通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就能實現的,還包含很多綜合性的、面向實際生活的素養培養目標。如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素養,并非讓學生記憶生詞生字即可,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文字運用能力。傳承優秀文化也并非指教師帶領學生簡單認識傳統文化內容,而是指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同時也要參考新課程標準,為學生進行定制化的作業設計。
(二)作業設計符合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
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布置,共同的目的都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綜合素質[3]。全面發展的學生應是德智體美勞兼顧的學生,《課程標準》提出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但是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通常是為學生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其他類型的作業較少。對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規劃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在降低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作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作業設計應結合語文學科特質
《課程標準》著重描述了語文學科特質,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以語言與文字運用為基礎的,是有著一定綜合性與實踐性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具有綜合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特質的學科。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應用語言文字溝通的能力,也要借助經典作品,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質,斟酌課堂內容與課外內容的比例,制訂課后練習計劃。例如,針對課堂內容的課后作業,可以重點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從配套練習資料中挑選一些典型習題,也可以圍繞單元習作設計課后作業,減輕作業的重復性與機械性。課外作業要適量,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布置不同特色的內容。以閱讀類作業為例,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培養閱讀興趣為主,小學中年級學生以培養文本理解能力為主,而小學高年級學生以培養閱讀審美能力為主。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
(一)設計供學生自主選擇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分層作業
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與理解能力存在著差異性,處于同一班級中的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作業。這樣不僅能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合適的作業內容,同時有助于提升作業的質量。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將作業劃分為基礎型、提升型與創新型三個層次。
基礎型的作業面向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適當減少作業量,降低作業難度,內容以教材為主,讓學生通過查閱課本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起到知識鞏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知識積累。這種作業能夠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型課后作業是基礎型作業的擴展,除了課堂內容也涉及一部分課外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與問題分析能力。提升型的作業有著一定的綜合性特點,學生靈活運用課本即可完成作業。創新型作業面向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作業的拓展性與綜合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分層作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凸顯了以人為本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完善分層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高效地完成作業,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需求。例如,在習作教學“記一次游戲”中,基礎型作業可以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的游戲過程,提升型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完整寫作一次游戲經歷,創新型作業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基礎上完整記錄自己的寫作思路,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作業需求,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二)圍繞主題設計作業,提升作業的整合效果
圍繞主題設計作業是指教師根據單元主題或時代主題來設計作業,這種作業有著整合性特征,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文學思維。
圍繞小學語文教材單元主題設計作業,能夠讓學生從單元層面回顧、歸納與整理自己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能夠帶領學生梳理單元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八單元中,有《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等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是魯迅先生所寫,有的是描寫魯迅先生的事跡。因此,教師可以將魯迅作為單元主題,圍繞主題設計作業,作業內容以思考探索為主。
圍繞時代主題設計作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習作內容,帶領學生分析某一領域的時代特征,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想。例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我國的文化遺產,講解我國各類藝術形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古代建筑物質文化遺產,以時代特征為主題,為學生布置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各類文化遺產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種類,在網絡上收集該領域的資料與發展現狀,讓學生圍繞自己選擇的領域表述自己的理想。這種作業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歸屬感。
(三)豐富作業形式,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和提升綜合能力之外,還要通過語文課程,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能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上,缺乏深層次的道理,或者只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講解。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豐富作業內容,不僅要讓學生扎實掌握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領悟課文背后的含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落花生》這篇文章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雙減政策的背景,圍繞書寫生字、有感情朗讀課文、在生活中開展實踐三方面設計作業,讓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種植花生,這樣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量,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種花生與收花生的過程,對文章內容產生深刻感悟。此外,這種作業設計方式能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花生的成長時,也會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記憶。最為重要的是,學生能感悟課文中蘊含的珍貴品質,能健康成長與發展。
(四)設置合適的評價指標
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與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這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教師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與設計同樣如此。例如,在每一個單元的最后,教師都要布置讀后感寫作任務。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互評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開展自我反思,而互相評價的標準則是需要盡量保證適宜、科學、具體。因此,在讀后感寫作任務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強調內容的真實以及語言的規范,保證更加清晰。這些都是對應的評價指標,這與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有直接的聯系。通過互評與交流,學生能認識到其他同學的寫作技巧與創作思路,對讀后感的寫作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理解及認知。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及合作能力,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從而帶動整個班集體的全面進步和發展。這不僅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與發展。
結? 語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遵循“減少作業數量、提升作業質量”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分層作業。小學語文教師要對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詳細解讀,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與優化作業設計形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作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胡恩燕.有效作業,讓“雙減”落地生根:小學語文優化作業設計例談[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1(12):92-94.
陸穎.“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11):77-78.
謝銳.“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有效途徑[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8):79-80.
作者簡介:全梅姿(1978.6-),女,福建松溪人,
任教于福建省松溪縣茶平中心小學,中級職稱,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