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斯文 翟璐
摘 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經濟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以重工業為主的遼寧老工業基地逐漸暴露出其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其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形勢,遼寧省亟需打破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為經濟注入持續動力。本文在梳理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對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現狀進行闡述,采用SBM-ML模型對遼寧省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從構建科技創新的大環境、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培養綠色發展意識和提高人力資源要素供給四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遼寧省;工業綠色轉型;優化對策;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
本文索引:鄧斯文,翟璐.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現狀及優化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23(10):-146.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5(b)--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降低資源消耗,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工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為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使其成為我國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領域。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遼寧省的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產量豐富,也使其成為資源開發過度和環境污染水平較高的城市,延緩了遼寧省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綠色轉型進程。因此,遼寧省亟需確定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從而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現狀,研究其產業發展方向,是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及資源沖突的必然選擇,對提高遼寧省及相似地區的產業綠色轉型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隨著產業綠色轉型的發展,學術界對其內涵及相關測度方面的研究逐漸豐富。
(1)關于產業綠色轉型內涵。2008年出臺的《推進綠色轉型條例(草案)》認為,綠色轉型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基礎,以綠色管理為保障,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平衡,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李平(2011)[1]認為,綠色轉型是指工業邁向“能源資源利用集約、污染物排放減少、環境影響降低、勞動生產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的過程;OECD(2005)[2]認為,綠色轉型指實現經濟由不可持續轉向可持續發展、“黑色”或“褐色”經濟轉向綠色經濟,體現為由低質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的轉變;肖瀅和盧麗文(2019)[3]認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效率主要通過將資源與環境因素納入工業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中,衡量的是投入要素既定的情況下,減少非期望產出或提高期望產出及在產出既定的情況下減少投入要素;張平淡和屠西偉(2021)[4]認為,制造業綠色轉型是從采購、設計、生產、銷售到產品報廢回收等全部工業環節實現了生產要素資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生態環境損耗,兼顧環境效益與資源效益的現代制造新模式。
(2)關于產業綠色轉型水平測度。郟鵬鑫等[5](2023)利用壓力-狀態-響應模型對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等級進行評估;陳佳敏和霍增輝(2020)[6]選取熵權TOPSIS模型,從產業綠色發展力、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政府綠色支撐力三個維度對長江經濟帶沿邊省市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從整體和區域差異角度對結果進行分析;彭星和李斌(2016)[7]從節能減排、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型和綠色技術創新四個方面構建工業綠色轉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鄧慧慧和楊露鑫(2019)[8]以工業和信息化部2016年發布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中關于“十三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主要指標為依據,構建包括能源資源集約利用、污染程度減少、產業結構升級、生產率提高、可持續發展五個維度的指標體系,基于熵值法綜合評價工業綠色轉型的發展質量;毛彥軍和徐文成(2021)[9]借鑒鄧慧慧和楊露鑫(2019)的構建方法,選取包括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工業生產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工業生產減排程度三個維度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加權的方法構建工業綠色轉型指數;常青山等(2020)[10]選擇Super-SBM模型測算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用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計算工業綠色轉型指數;彭薇等(2020)[11]利用2008—2017年省級行政區面板數據,運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法測算各省級地區工業產業綠色轉型程度。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產業綠色轉型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對于產業綠色轉型內涵,學術界主要從產業增長模式和投入產出角度界定。產業增長模式角度是指產業實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通過提高生產全過程的綠色化來降低環境污染,實現產業綠色轉型;投入產出角度是指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產出下的能源使用強度、提高產品質量等。對于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水平測度,學術界主要通過綜合指標體系法和測度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方法衡量。本文認為,產業綠色轉型是指其增長方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排放減少、單位產出增加、資源合理配置、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并采用SBM-ML模型對遼寧省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從而更全面地了解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現狀。
2 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經濟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遼寧省非常重視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引領,全方位推動綠色轉型。在產業綠色轉型方面,遼寧省按照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要求,加快推進各行業的綠色化改造,大力提升綠色創新水平,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鋼鐵、石化、電力、有色等行業碳達峰行動,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截至2021年,遼寧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9%,工業廢水排放量由2016年的57639.2萬噸降低到2020年的29029.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2016年的40.9%提高到2020年的45.0%,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由2016年的50.9萬噸降低到2020年的12.8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由2017年的975萬噸提高到2020年的1093萬噸。
由于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難點是部分工業產業仍保持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且缺乏綠色轉型的方法及動力。因此,本文參考孫海波和劉忠璐(2021)[12]的研究,將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工業綠色轉型的指標,并借鑒郭秋秋和馬曉鈺(2022)[13]的做法,采用非期望產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產函數對遼寧省2011—2010年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對測度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以期從中找到推動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的方向。
2.1 數據來源
工業綠色轉型指標數據來源于《遼寧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使用的是2010—2020年遼寧省14個市的統計數據,對于部分缺失值使用插值法等方法進行補全。
2.2 指標選取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生產函數的基本變量為資本、勞動、技術及產出。本文從兼顧工業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雙贏的角度,選取2011—2020年遼寧省14個市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構建測度工業綠色轉型的指標體系,具體包括要素投入、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三部分。其中,投入指標主要劃分為三部分:第一,勞動力投入,選取各市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從業人員數之和(萬人)來衡量。第二,資本投入,選取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合計(億元)來衡量。第三,能源投入,選取各市工業用電量(萬千瓦時)和生產用水量(萬立方米)來衡量。產出指標主要通過正向的期望產出和負向的非期望產出來表示。期望產出選取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萬元)來衡量;非期望產出選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噸)和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噸)來衡量。
2.3 測算結果及現狀分析
表1展示了2011—2020年遼寧省各市GTFP指數及年均增長率,圖1展示了遼寧省工業GTFP、EC、TC指數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
總體來看,遼寧省工業綠色轉型水平雖存在上升趨勢,但不夠顯著,表明遼寧省應繼續加大對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視。具體來看,由表1可知,從各市的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來看,表現相對較好的城市有鞍山市、阜新市、遼陽市和葫蘆島市,在這10年中,有7年的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是正增長;其次是丹東市,有6年是正增長;其余城市均小于6年;鐵嶺市表現最差,只有3年是正增長。年均增速排在前3位的是葫蘆島市、本溪市和朝陽市。大連市、撫順市、丹東市、盤錦市、鐵嶺市5個城市工業綠色轉型呈惡化狀態,指數小于1,即年均增速均小于0,表明該5個城市的工業綠色全要素增長率整體處于負增長狀態。從各年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來看,2011—2016年,有4年是負增長,只有2年是正增長;2017—2020年,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都是正增長,表明遼寧省工業正在向綠色發展轉型。
由圖1可知,遼寧省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在2011—2015年呈波浪下降趨勢,2015—2019年呈波浪上升趨勢,2019—2020年呈下降趨勢;技術進步指數在2011—2016年呈波浪下降趨勢,2016—2019年呈波浪上升趨勢,2019—2020年呈下降趨勢;技術效率指數在2011—2015年呈波浪下降趨勢,2015—2019年呈波浪上升趨勢。由此可見,技術進步指數和技術效率指數的走勢與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走勢相似,表明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
3 優化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3.1 構建科技創新的大環境
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遼寧省始終堅持創新在振興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激活企業和人才創新活力。截至2022年,遼寧省新組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200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推進“帶土移植”行動,新增科技領軍人才50名[14]。雖然遼寧省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醫療設備、智能制造等核心技術上仍面臨“卡脖子”問題。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會延緩其產業綠色轉型進程,只有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發揮其在產業綠色轉型過程中的引領作用。第一,加大創新投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遼寧省各市應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優化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第二,結合遼寧省的產業發展狀況,積極學習和引進與其適配的先進技術,并根據其特征進行改良。
3.2 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
優化區域布局,有助于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減少由于資源錯配對工業綠色轉型過程造成的阻礙。第一,發揮發展較好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以沈陽、大連兩市為核心,引領城市群發展,提高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并形成“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的區域發展格局。第二,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開放開發,強力推動以大連為龍頭,以營口等沿海城市為支撐的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加強沿海六市產業分工協作,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現代海洋城市群。
3.3 培養綠色發展意識
長期以來,遼寧省的工業發展模式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為特征,缺乏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識,嚴重阻礙了產業綠色轉型進程。第一,堅持普及綠色發展理念,政府可通過舉辦研討會或公開課等方式對企業或個人普及綠色發展理念,將其真正用于生產和生活中。第二,完善環境規制強度的評估機制,將綠色節能發展水平納入評價體系中,引導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第三,強化政府職能,優化環境治理政策,通過環境規制的手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和懲罰機制,嚴格執法,規范市場秩序,為產業綠色轉型的持續穩定提供保障。
3.4 提高人力資源要素供給
人才流失是遼寧省產業綠色轉型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高質量人才是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一,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人才優惠政策,針對各類人才制定并落實相應的適合人才發展的優惠政策,例如子女入學、購房或租房補貼、生活補助、養老等,提高優質人才對遼寧省發展環境的滿意度,營造能夠引進、培育、留住人才的發展環境。第二,應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優化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讓市場機制和企業發揮更多作用,優化升級“興遼英才計劃”,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李平.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4):5-14.
OECD.Climate Change,Economic Instrument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R].Paris,2005.
肖瀅,盧麗文.資源型城市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測度:基于全國108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分析[J].財經科學,2019(9):86-98.
張平淡,屠西偉.制造業集聚促進中國綠色經濟效率提升了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32-144.
郟鵬鑫,楊博,王紅瑞,等.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等級評估[J].水資源保護,2023,39(1):142-149.
陳佳敏,霍增輝.長江經濟帶沿線區域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與比較[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44-249.
彭星,李斌.不同類型環境規制下中國工業綠色轉型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2016,42(7):134-144.
鄧慧慧,楊露鑫.霧霾治理、地方競爭與工業綠色轉型[J].中國工業經濟,2019(10):118-136.
毛彥軍,徐文成.綠色金融發展與工業綠色轉型耦合機制及實證評價:基于河南省17個省轄市的經驗證據[J].征信,2021,39(3): 73-80.
常青山,侯建,宋洪峰,等.科技人力資源對工業綠色轉型的門檻效應:基于環境規制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220-228.
彭薇,熊科,李昊.環境分權、技術創新與中國工業產業綠色轉型:基于省域空間面板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 (10):54-60.
孫海波,劉忠璐.環境規制、清潔技術創新與中國工業綠色轉型[J].科研管理,2021,42(11):54-61.
郭秋秋,馬曉鈺.數字經濟對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2(5):156-166.
李樂成. 政府工作報告[N]. 遼寧日報,2022-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