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文化是歷史積淀的產物,是一個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體系的總和。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歷史發展形成的獨特文學形式,在語言表達、情感內涵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承載著語言文化,詩詞內容則承載著民族精神文化。文章探索民族文化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融合策略,結合具體課程教學案例,分析古詩詞教學與民族文化融合的節點,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民族文化;古詩詞教學;文化素養;社會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民族地區小學雙語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研究策略”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737)。
作者簡介:努爾恰克(1990—),女,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小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寶貴文化遺產,其以古漢語為載體,表達不同時期民族文化的內涵。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文化素養培育可以增強學生的精神品質,將詩詞文化內化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感悟詩詞文筆之美,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教師應注重思考將民族文化融入古詩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一、古詩詞教學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揚民族文化
古詩詞是我國歷史發展中古人智慧的結晶,古詩詞中的五言律詩、七言絕句、詞牌等均具有獨特且鮮明的語言特色,表達了作者在某一時代背景下的深刻感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達到30%,數量達到130篇以上,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了解、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教育部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吸收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古詩詞教學融入民族文化教育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要求[1]。
(二)雙語教學需要
古詩詞使用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用以景代情、以情促景的方式,充分展現了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材料。筆者所在學校采用漢語和哈薩克語雙語教學模式,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雙語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定位、教學目標不清晰,對于各年級的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趣味性不足等。而將民族文化融入雙語班的古詩詞教學中,既可以突破雙語班課程教學的難點,也可以解決現有的教學效率低下和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
(三)提升語文素養
雙語班同時使用漢語和哈薩克語教學,新課程標準除要求學生能背誦和積累古詩詞之外,在教學目標中也融入了了解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內容。學習和了解優秀古詩詞中的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促進學生的品位提升,對于培養學生對文字的熱愛和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由于雙語班教學受地域限制和環境限制,且學生的語文素養較為薄弱,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擴大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促進學生理解古詩詞文化內涵。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內、課外學習古詩詞和了解古詩詞中的文化之美,將文化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有效加強,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二、古詩詞教學融合民族文化的教學策略
(一)整合教材資源,融入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古詩詞類型多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和情感認知,且蘊含著豐富的古詩詞文化。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以教材為基準,對現有的古詩詞內容劃分類別,并適當拓展學生學習的古詩詞類型,優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考慮題材、內容、難度等多個層面的基礎上,將民族文化融入古詩詞之中。例如,教師可以按照古詩詞類型劃分古詩詞種類,如按照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標準劃分。關于春景的古詩詞包括《江南春》《詠柳》《春曉》《早春》等,關于夏景的古詩詞包括《夏晚寓直省中》《小池》等,關于秋景的古詩詞包括《山行》《暮江吟》等,關于冬景的古詩詞包括《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教師在整合古詩詞資源時,除采用上述分類標準外,也可以將古詩詞類型分為邊塞詩、友情詩、言志詩、田園詩等。教師對古詩詞資源進行基于類型的劃分,可以使學生對古詩詞的類型和內容有充分了解,助力傳統文化滲透。為了進一步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滲透民族文化內容,教師可通過民族文化知識注釋的方式編纂校本。雙語班學生對古詩詞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差,而注釋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文化內涵的有效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注釋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注釋量和注釋核心是教師需要把握的內容,注釋過多或者過少均會影響到民族文化滲透的效果。例如,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一句中的“八月飛雪”進行注釋,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塞外的環境特點,進而體會民族文化的內涵。教師進行資源整合和注釋,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深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
(二)拓展教學維度,創新教學形式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采用單一的誦讀和解釋的方式,阻礙了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涵。教師應在教學中拓展古詩詞教學的維度,使用新的形式開展課程教學活動,如采用詩樂整合、詩畫整合、詩書整合等多種形式,滲透民族文化內涵。
詩樂整合是通過情景模擬、情景表演的方式,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古詩詞描繪的景色或者抒發的情感相匹配的音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歌舞表演或者改編詩詞劇的方式,演繹古詩詞文化,深化學生對古詩詞文化內涵的理解。例如,在《早發白帝城》的教學中,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詩詞中的文化意境,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背景音樂,要求學生在音樂中誦讀。背景音樂呈現古詩詞中的猿啼聲、泛舟聲,為學生創造更加貼合古詩詞內容的文化意境,可以促進學生對詩詞內涵的感悟。
詩畫整合是指教師將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整合成一幅畫,畫可以是靜態或者是動態的,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古詩詞所描繪的情景自己手繪一幅畫。詩畫整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學生的民族文化修養也會進一步提升。例如,《漁歌子》中有描繪白鷺、鱖魚、青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意象的詞句。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其感悟作者的情懷,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讀詩繪畫的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繪畫《漁歌子》描繪的場景,更好地理解民族語言文化[3]。
詩書整合是將古詩詞教學與書法結合,要求學生以古詩詞內容為載體寫書法,將書法與詩詞韻味結合。例如,《敕勒歌》這部民歌作品表達了敕勒人熱愛生活的豪情,教師可以其為載體,要求學生寫書法,讓學生在感悟民族文化的同時將情感融入書法中,展示詩歌大開大合的豪情。
(三)注重日常實踐,開展教學活動
活動教學是促進學生感悟古詩詞文化內涵的重要方法,以實踐為載體的活動教學能為學生的情感交流、文化感悟奠定良好基礎。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文化精髓,深度感受古詩詞的語言文化魅力。符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實踐活動包括唱、演、說、畫等多種形式,根據不同的古詩詞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形式。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飛花令”答題活動,將班內學生分為四組,設計以“春”為主題的比賽。教師作為評判人員,負責組織實踐活動和維護秩序。活動采用順序的方式累積計分,每句詩限時10秒,在10秒內小組說出與主題相關的詩詞則累積一分,如無法說出則不累計分數,機會留給下一組,最終看哪個小組累積的分數最多。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思考與主題相符合的詩詞,以此對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有進一步了解。除了古詩詞課堂競賽活動,教師還可以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古詩詞教學融合,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自然奇觀等,在賞景過程中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感悟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例如,在秋天開展《秋浦歌》的教學,在夕陽西下、煙色晚霞時,教師帶領學生賞景并誦讀《秋浦歌》,讓學生感悟詩詞中的情感,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4]。
(四)強化情景感悟,增強學生體驗
部分學生對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感到難以理解,而情景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價值。教師為學生創設虛擬文化情景,要求學生在情景中表演、表達、思考,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十五從軍征》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模擬情景,要求學生在情景中誦讀詩歌。《十五從軍征》主要描繪了封建社會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勞動人民無能為力,只能通過詩歌宣泄痛苦情感。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前置情景,將荒涼、孤獨的鄉間生活用視頻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在情景中誦讀,增強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感受封建社會下勞動人民的情感。情景教學法可以增進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將古詩詞中的意象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總之,情景體驗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科學的情景構建對于學生文化感悟有著積極作用。
(五)組織日常誦讀,滲透文化情感
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學生長期積累對詩詞文化的理解,感悟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感、艱苦奮斗精神和文化意象等,均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文化元素不僅表現在古詩詞的字里行間,也表現在文言文的語言意境之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日常誦讀活動,將“每日一誦”“每周一詩”“每周一感”活動形式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誦讀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在朗讀、背誦、感知詩詞的過程中將其中的語言、情感內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教師在每天上課前兩分鐘要求學生集體誦讀一首古詩,并在每周一課前要求學生們背誦古詩。教師按照資源整合分類編制的校本,選擇學生所需誦讀的古詩,并在每周背誦古詩之后,要求學生以簡短的句子表達自己誦讀古詩時的感悟[5]。
古詩詞獨特的節奏和韻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日常誦讀活動期間,需要著重把握每首古詩詞特有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在語言表達、節奏表達中感悟古詩詞的語言之美,將詩情融入誦讀之中。
(六)開展趣味教學,優化教學設計
古詩詞教學的重難點在于理解詞句的含義,由于古詩詞的創作年代距今十分遙遠,學生對古詩詞中的很多文化理念、文化內涵并不了解,在誦讀、感悟過程中會受到阻礙,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民族文化滲透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趣味性是確保學生主動感知古詩詞文化的重要條件。興趣導向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豐富教學形式,二是累積文化知識。前者是在教師主導下的靈活教學設計,是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情況下所設計的教學形式;后者是引導學生主動感受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累和運用古詩詞。例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法,為學生設置問題情景:“哪些古詩可以描繪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景?”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嘗試將生活與古詩詞聯系在一起,將古詩詞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師也可以設置具有趣味的生活任務情景:“請你嘗試在與父母、同學交流時應用詩詞表達,看看效果如何?”任務驅動下的古詩詞累積和運用,使得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所提升,更符合學生追求趣味的心理,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學素養提升有著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滲透是一項長期工作,民族文化教育應與古詩詞教學活動結合。教師以古詩詞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采用背誦、表演、表達、繪畫等多種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的感悟,從而起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魯哲.古詩詞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運用研究:基于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J].教育觀察,2022,11(26):67-70.
趙永剛,吳洋洋.中華水文化在江河詩詞中的跨語言呈現策略探析:以黃河古詩詞的英譯為例[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102-108.
潘昕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22(21):132-134.
王東林,陳青.古詩詞在朗誦藝術中的三重空間表達:兼論我國戲劇影視學類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J].藝術研究,2022(3):31-33.
周瑞穎,孫永蘭.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以杜甫古詩詞作品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