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摘 要]? 從視覺手語語音的角度出發,闡述手語在聾人閱讀中的作用機制。從語言學層面的詞匯、句法等角度和非語言學層面的視覺加工技能及推理能力等方面探討了手語對聾人閱讀的影響,強調了早期手語語言暴露對聾人閱讀能力提升的潛在作用。鑒于手語對聾人閱讀的影響,提出對聾人閱讀能力的干預應從提升其手語技能和采用基于手語表征的閱讀輔助策略2個角度出發,并從家庭、學校和社會3個層面闡述了對聾人閱讀干預的實踐性方法。
[關鍵詞] 手語;聾人;閱讀;閱讀輔助;閱讀干預
[中圖分類號] G 76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0310(2023)03-0081-05
Abstract: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possible causes of deaf reading difficulties,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role of sign language in deaf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gn language phonology, and talks about the effects of sign language on deaf reading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including vocabulary and syntax and the non-linguistic level like visual processing skills and inferencing. Besides, it emphasizes the potential role of early sign language exposure on deaf reading enhancement.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interventions for deaf readers should be based on two perspectives: improving sign language skills and using reading assistance strategies based on sign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reading interventions for deaf reader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words: Sign language;Deaf;Reading;Reading assistance;Reading intervention
0 引言
閱讀是個體獲取知識、學會技能及適應社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學習閱讀對于大多數聾人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以往研究表明,聾人普遍存在閱讀困難的問題,高中畢業時聾人的平均閱讀水平往往只能達到與小學高年級健聽兒童相似的水平,但有研究指出,部分聾人發展出了與年齡匹配的閱讀技能[1]。這說明聾人的閱讀加工過程可能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只有找出影響聾人閱讀過程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對其實施干預并提升其閱讀水平。
聾人獨特的語言經驗會影響他們的閱讀技能[2]。不同環境(如家庭語言環境、聽力重建情況、受教育經歷)中的聾人會習得不同的語言經驗。一些出生于健聽家庭的聾人既沒有形成熟練的手語,也沒有習得流暢的口語,語言剝奪的經歷會阻礙其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PA)的發展,進而阻礙其閱讀能力的提升。生活在學校或家庭手語環境中的聾人以手語為第一語言。Moores等[3]
的研究指出,豐富的手語使用經驗會對聾人閱讀產生積極影響,并且能夠幫助他們在閱讀任務中獲得良好表現。Andrew等[4]也指出,美國聾人的手語熟練度是英語書面語閱讀表現的最好預測指標,高級手語使用者在書面語閱讀理解中的表現超過中、低級手語使用者。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3年5月第37卷第3期郭琳琳:手語對聾人閱讀的影響及干預啟示豐富的手語使用經驗能夠支持聾人的閱讀發展,那么對于聾人手語使用者來說,手語經驗是如何在閱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本研究收集和梳理了國內外的有關研究,希望通過探討這一問題,為聾人閱讀的研究和干預提供參考。
1 手語在聾人閱讀中的作用機制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手語與口語一樣,也是一套完整的交流系統。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是由手、眼和面部表情組成的視覺—運動系統,口語則是由口和耳組成的聽—說系統。盡管構成形式不同,但與口語語音相似,手語也存在視覺手語語音(Visual Sign Phonology,VSP),它由手部的無聲單元組成,包括手形(Handshape)、運動(Movement)、方向(Orientation)以及位置(Location)四大視覺要素,而非基于聲音的要素。
盡管在單字識別中聾人是否運用了語音編碼這一議題一直存在爭議,但確實有研究指出聾人在單字識別過程中激活了手語表征。荷蘭曾有研究者通過對聾人實施單詞—圖片的驗證任務來考察他們是否激活了手語語音、語形及結構等元素,按照手語象似性、手語語音的重疊度和語義相關度將刺激分成3類,結果發現,當語義不相關時,聾人對手語語音重疊度高的單詞—圖片反應較慢,而對手語語音重疊度不高的單詞—圖片反應較快,這表明被試在實驗中激活了手語語音[5]。此外,在語義判斷和句子閱讀的相關研究中也發現了手語激活現象,這說明:與使用口語的聽人相似,利用視覺通道學習手語的聾人可以通過視覺手語語音獲得口語音素的知識,進而影響其閱讀能力。人們普遍認為,閱讀過程涉及從聲音到字母的解碼,聲音和基于聲音的語音對讀者至關重要,而手語語音概念解釋了手語在聾人閱讀中的作用機制,并指出了手語與口語的生物學相似性[1]。
不僅如此,研究者從神經機制的角度再次驗證了口語與手語相似的生物學基礎。對詞匯、句子和篇章加工過程的腦成像研究分析表明,在語言加工的多個層面,手語和口語出現了大部分的功能性重疊。如在詞匯的加工過程中,健聽人主要激活大腦左側外側裂語言區,包括左側額下回蓋部、三角部、顳中回、雙側顳上回等。在執行不同詞匯類型的手語任務時,聾人的相似腦區也被激活[6]。在句子層面上,無論是口語、手語還是書面語,聾人和健聽手語者的左側腹側額下回和左側中央前回形成的腦網絡都參與了句子的理解加工[7]。在篇章層面上,左側經典語言區在口語和手語中也有相似的激活。
上述研究表明,口語和手語的語言加工過程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口語在健聽人閱讀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與手語在聾人閱讀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相似。
2 手語經驗對聾人閱讀的影響表現
手語使聾人有更多接觸世界并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手語可與文本材料建立聯系,為聾人主動參與文本閱讀提供一個可行途徑。以往研究表明,手語對聾人的閱讀技能產生了積極影響,拋開年齡、智力等因素,二者呈正相關。手語語言技能較好的聾人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手語對聾人閱讀的影響具體表現在語言學層面和非語言學層面。
2.1 語言學層面的影響
成熟的語言技能是閱讀成功的條件,手語語言技能能夠支持聾人的閱讀。聾人手語使用者在閱讀中會自動激活書面語符號[8],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閱讀初期,還表現在對概念的拓展理解階段。具體來說,手語通過影響詞匯、句法、形態、語義等語言技能對聾人的閱讀能力產生影響。
首先,聾人的手語經驗會影響他們對書面語詞匯的學習。詞匯量是影響閱讀的重要指標,手語詞匯量與書面語詞匯量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后,個體的詞匯量還能預測其閱讀理解的獨特差異,這一點不僅適用于視覺通道的手語使用者,還適用于口語使用者。聾人手語使用者在閱讀過程中利用手語知識體系來幫助自己理解書面語詞匯的意義(例如通過轉譯使相關手語詞匯與書面語詞匯建立聯系),因而聾人掌握的手語詞匯會對其書面語詞匯的學習產生影響,豐富的手語詞匯量會提升其在閱讀中對新詞匯的學習效果[9]。將手語作為聾人的自然語言是解決詞匯問題的良好方法。
其次,聾人的手語經驗會影響他們學習書面語句法。Hoffmeister等[10]的研究指出,美國手語句法在閱讀理解測試和句法理解測試中起到中介作用,說明手語經驗對聾人書面語句法的獲得具有重要影響。早期對成年聾人閱讀的研究也發現,成年聾人的閱讀理解與手語句法技能有關[11]。
最后,聾人的手語經驗會影響他們書面語語義的通達。Hoffmeister等[10]關于書面語解碼能力與手語關系的研究結果指出,英語書面語形態解碼測試成績與美國手語的熟練度有關,手語知識較好的聾人具有較強的英語書面語解碼能力,手語還可以作為一種解碼新單詞的手段。Ormel等[12]在語義方面的研究發現,聾人手語使用者在語義分類任務中的表現并不比聽人差,并且受到手語結構的影響,手語知識可能提高了他們在語義分類任務中的表現。這些研究證實了手語技能與書面語的形態解碼、語義通達存在一定關系。
2.2 非語言學層面的影響
從非語言學層面來看,手語經驗可通過影響聾人的視覺加工過程和推理能力來影響閱讀。
首先,手語經驗會影響聾人的視覺加工過程。閱讀涉及將文本材料轉換成語言這一視覺過程,因此讀者的視覺加工技能十分重要。聾人聽覺通道的缺陷使他們更多地使用視覺通道,這種代償方式會影響其視覺加工過程。相關研究表明,聾人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視覺注意力重新分配,并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副中央凹處,這種現象被稱為副中央凹增強效應。該效應有助于聾人對空間環境中不可預測的周邊事件做出反應,或者在與人對話時更好地處理手語信息[13]。Stoll等[14]的研究指出,聾人視覺注意力的重新分配也體現在下視野的注意增強,而這緣于手語經驗。眼動追蹤研究表明,在使用手語交流時,手和胳膊的運動主要發生在手語者軀干前面的中立空間,為了處理這部分產生的運動和手形信息,視覺注意力會在視野的下半部分增強。這種增強同時存在于聾人手語使用者和聽人手語使用者中,但對前者的影響更甚。這種增強一方面說明,視覺注意力集中在下視野可能是由手語經驗而非耳聾本身驅動的,另一方面也說明聾人視覺系統的可塑性更強。Bosworth等[15]通過探討運動處理的下—上視覺不對稱性,指出聾人手語者在下視覺中的敏感度比聽人非手語者和聽人手語者都高。Finney等[16]在其早期的研究中指出,聾人和聽人之間以及手語者和非手語者之間在下眼瞼和上眼瞼的敏感性方面沒有差異。在針對法國手語與非手語使用者的研究中指出,兩者在下視區的亮度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手語使用者的亮度敏感性高于非手語者,尤其是離中心3°~15°的下視野區,證實了這一區域是手語交流時視覺注意的集中區[17]。因此,為了更好地處理手語,聾人的視覺加工機制發生了改變,視覺注意力資源重新分配,并影響其處理信息的速度與效率[18],這種視覺加工機制的特殊性會影響聾人的閱讀水平。
其次,手語經驗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聾人的推理能力。一方面,手語能夠支持聾人的類比推理能力。類比推理是所有學習的根基,通過類比,人們利用物體或觀點之間的關系將其擴展到對新經驗的理解,并進行推理。手語詞匯量和手語句法會影響不同的類比推理亞結構,并進一步影響閱讀。Henner等[19]的研究發現,缺乏第一語言經驗的聾人與聽人之間的類比推理能力存在很大差異。第一語言為手語的聾人在基于手語的類比推理測試中展現出了與年齡匹配的能力。手語能力還是類比推理的一個重要預測指標,手語詞匯量和句法的欠缺則會限制其類比推理能力。早期暴露于手語語言環境中的聾人可以利用單詞順序來理解轉折句的含義,而晚期接觸手語或缺乏語言刺激的聾人則無法將句法知識轉移到類比推理的任務中去[20]。另一方面,手語與工作記憶存在很大關聯,工作記憶是理解與推理的預測指標,更強的工作記憶預示著更多的預測推理的產生。閱讀不僅與語言技能有關,還需要產生適當的推理,激活相關世界的知識,這對工作記憶有很高要求。Mastrantuono等[21]的研究指出,工作記憶弱化與早期語言暴露的缺失有關,而早期暴露于手語環境中的聾人在工作記憶上的表現與聽人是相當的。因此,手語可通過影響工作記憶來影響閱讀中的推理,增加手語的使用,有助于聾人推理的產生和對材料的理解。
3 小結與干預啟示
3.1 小結
手語作為一種語言體系,與口語相似,可通過視覺手語語音的方式作用于聾人的閱讀過程,并通過語言技能、視覺加工等影響聾人的閱讀能力。具體表現在:第一,手語知識體系可影響聾人的書面語的詞匯、句法、形態和語義等,手語詞匯、語法豐富的聾人更容易在閱讀時習得書面語的詞匯和語法,較好的手語技能也會提高其在書面語形態解碼和語義任務中的表現;第二,手語有助于發展聾人的類比推理能力,手語不僅可以通過影響工作記憶來影響閱讀過程中推理的產生,手語詞匯和句法也與類比推理能力有著積極聯系;第三,手語經驗會改變聾人的視覺加工機制,聾人在閱讀時對視覺注意力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影響其閱讀加工的速度與效率。另外,作為影響聾人手語技能的關鍵因素,手語語言暴露時間的早晚決定了第一語言的學習效果。早期的手語暴露不僅能夠幫助聾人獲得較好的手語表征,還有助于聾人學習第二語言(書面語),并能獲得良好的句法知識、執行能力和元語言意識,從而促進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3.2 干預啟示
手語經驗對聾人閱讀發展有著顯著影響,因此,提升聾人的手語知識與技能,將手語作為輔助策略應用于聾人的閱讀教育中,可作為聾人閱讀能力提升的兩個出發點。在具體實踐中從以下3個方面實施干預。
1)從家庭層面來講,應盡早為聾人創造手語語言暴露的環境,以提升其手語語言技能。在美國,聽人父母通常通過早期干預的方式幫助聾兒習得手語;在瑞典,幾乎所有聾人的父母都會手語,聾人也有權利學習手語并將手語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因此,父母首先應改變對手語的態度,接受手語作為聾人的第一語言,并適時學習手語。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創造良好的手語交流氛圍,促進家庭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聾兒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除了豐富自身的手語知識外,家長還應該盡早對聾兒進行手語教育,例如,將他們送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手語,實施早期干預。在家庭中,家長應盡可能為聾兒創造手語教育的條件,例如,為其購買呈現手語的繪本、教材等閱讀材料,在家中的墻壁、書柜等空間裝飾手語圖卡等,充分利用其視覺學習的特點,以手語為輔助形式,培養他們的閱讀技能。
2)從學校層面來講,教育教學中應嘗試使用基于手語表征的輔助策略。聾人會將手語映射到書面語中,因此,基于手語的策略可以幫助聾人學習閱讀。目前,我國的聾校課堂仍然采用“以口語為主,以手語為輔”的教學形式,盡管多數聽人教師具備手語知識,但未能達到精通的程度。教師是聾人學習手語的啟蒙者及示范者,教師的語言態度和手語教學技能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迎來政策上的利好時期,特殊教育資源日益豐富,各類特殊教育師資培訓項目不斷開展,教師應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提高自身的手語教學技能及專業能力。在課堂上,可采用“鏈條式”的輔助策略,通過將書面語與手勢、指拼等聯系起來,建立起手語與書面語之間的聯系,促進兩種語言和語義之間的轉換。例如,開展“單詞—手語”或“圖片—手語”的匹配活動,讓學生將手語與對應的單詞或代表某種含義的圖片進行匹配,也可以為教室墻上的圖片、文字等配備手語圖形說明,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視覺詞匯后再進行簡單的文本閱讀。另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手語支持的溝通方式,即在用口語表達的同時展示對應的手語,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升聾人對口語語言的理解能力,還能夠增強聾人對推理信息的處理能力,使聾人能夠更有效地理解復雜的閱讀材料。這類基于手語的學習策略,其實施的頻率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聾人對語義知識和詞匯習得的成功率。
3)從社會層面來講,社會應為聾人閱讀提供更多的支持性服務。在斯德哥爾摩,國家為聽人父母提供手語課程;在瑞典、挪威、荷蘭,國家規定聾人享有學習手語的權利。此外,政府還可以為聾人家庭提供免費的手語書籍和材料,為家長、教師提供更多線上、線下的教育培訓,開放共享網絡資源。除了傳統的支持性服務,還應著眼于基于高科技的支持方式:一方面,建立健全數字閱讀體系,提供豐富的互動式電子繪本資源,提升聾人的閱讀動機和總體的讀寫技能;另一方面,應積極開發設計智能化、便捷化和個性化的數字閱讀產品及干預工具,如電子閱讀產品、閱讀訓練軟件等,以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為平臺,基于聾人視覺通道優先的特點,結合多媒體輔助聾人閱讀的策略,將視覺資源以圖片、概念圖、手語視頻等形式呈現在交互式界面上,把文本材料轉化成聾人更易接受的形式,為聾人提供隨時隨地、足不出戶的支持。在視覺資源的呈現方式中,手語視頻能夠解決圖片、概念圖等無法表示某些抽象詞語的難題,它通過將手語知識與文本結合,幫助聾人手語使用者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聾人也更傾向于選擇手語視頻這種形式。對聾人而言,手語是必要的工具,并反映了他們這一群體的愛好和第一語言。因此,在聾人閱讀的教育干預中,可以更多地使用手語輔助技術。
[參考文獻]
[1] PETITTO L A, LANGDON C, STONE A, et al. Visual sign phonology: insights into human reading and language from a natural soundless phonology[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gnitive Science, 2016,7(6):366-381.
[2] EMMOREY K L B. 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skilled reading in prelingually and profoundly deaf adults[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021,15(2):1-17.
[3] MOORES D. Epistemologies, deafness, learning, and teaching[J].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2010,5(154):447-455.
[4] ANDREW K N, HOSHOOLEY J, JOANISSE M F. Sign language ability in young deaf signers predicts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sentences in English[J]. PLoS One, 2014,9(2):e89994.
[5] ORMEL E, HERMANS D, KNOORS H, et al. Cross-language effects in written word recognition: the case of bilingual deaf children[J]. Bilingualism Language & Cognition, 2012,15(2):288-303.
[6] SHARP D, AWAD M, WARREN J, et al. The neural response to changing semantic and perceptual complexity during language processing[J].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31:365-377.
[7] SAKAI K L, YOSHINORI T, KEI S, et al. Sign and speech: amodal commonality in left hemisphere dominance for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s[J]. Brain, 2005(6):1407-1417.
[8] HOLMER E, HEIMANN M, RUDNER M. 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ign languag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word reading in deaf and hard-of-hearing children[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6,48:145-159.
[9] KYLE F E, CAMPBELL R, MACSWEENEY M.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peech reading and vocabulary to deaf and hearing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6,48:13-24.
[10] HOFFMEISTER R, HENNER J, CALDWELL-HARRIS C, et al. Deaf childrens ASL vocabulary and ASL syntax knowledge supports english knowledge[J].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21,27(1):37-47.
[11] CORMIER K, SCHEMBRI A, VINSON D, et al.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differs fr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relingually deaf signers: evidence from sensitivity to grammaticality judgement in British sign language[J]. Cognition, 2012,124(1):50-65.
[12] ORMEL E, MARTINE A R, HERMANS D, et al.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deaf and hearing childre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10,43(5):347-360.
[13] DYE M W G, SEYMOUR J L, HAUSER P C. Response bias reveals enhanced attention to inferior visual field in signers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J].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6,234(4):1067-1076.
[14] STOLL C, DYE M W G. Sign language experience redistributes attentional resources to the inferior visual field[J]. Cognition, 2019,191:103957.
[15] BOSWORTH R G, DOBKINS K R. Visual field asymmetries for motion processing in deaf and hearing signers[J]. Brain and Cognition, 2002,49(1):170-181.
[16] FINNEY E M, DOBKINS K R. Visual contrast sensitivity in deaf versus hearing populations: exploring the perceptual consequences of auditory depriva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a visual language[J].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1,11(1):171-183.
[17] STOLL C, PALLUEL-GERMAIN R, GUERIOT F, et al. Visual field plasticity in hearing users of sign language[J]. Vision Research, 2018,153:105-110.
[18] 閆國利,王影超,劉璐,等.中學聾生閱讀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強特點:來自閱讀知覺廣度的證據[J]. 心理科學, 2021,44(4):807-814.
[19] HENNER J, NOVOGRODSKY R, CALDWELL-HARRIS C,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based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signing deaf children[J].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2018,62(1):93-105.
[20] CHENG Q, MAYBERRY R I. When event knowledge overrides word order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learning a first language after childhood[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20,24(5):e13073.
[21] MASTRANTUONO E, SALDAA D, RODRGUEZ-ORTIZ I R, et al. Inferencing in deaf adolescents during sign-supported speech comprehension[J]. Discourse Processes, 2019,56(4):363-383.
(責任編輯 柴 智;責任校對?白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