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瑩 李勇
摘 要:在明晰研究背景的基礎上,闡述了山東省淄博市馬踏湖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現狀,通過對居民、游客進行問卷調查,進行信度效度分析和描述性統計分析,指出淄博馬踏湖特色小鎮在基礎設施建設、媒體宣傳、環境可持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淄博;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2015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鎮”的概念,并開始正式建設。繼浙江省試點后,全國20多個省紛紛開啟特色小鎮建設之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鄉鎮經濟建設、新舊動能轉換、人文旅游發展、多元產業化,打造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可持續發展特色小鎮。
通過對現有文獻整理分析發現,國外特色小鎮發展起步較早。對于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國外學者認為產業是實現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產業的發展、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促進特色小鎮經濟健康發展。國內特色小鎮相比國外起步晚,但我國擁有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特色產業,各地紛紛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小鎮,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標準,更多的是根據研究方向來制定,雖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整體仍不夠完善,還需通過閱讀各類文獻得到一個完整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以山東省淄博市馬踏湖小鎮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馬踏湖小鎮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馬踏湖特色小鎮進行數據分析。
一、馬踏湖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現狀
201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提出了特色小鎮創建目標。2018年,淄博市公布第一批特色文化小鎮創建單位名單,馬踏湖特色小鎮入選。為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經專家評審,決定將10個單位列入淄博市第一批特色文化小鎮名單。2021年2月,山東省首批18個省級特色小鎮名單公布。山東逐步建成一個科學有效、可持續發展的城鎮經濟體系。
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2021年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馬踏湖流域綜合治理從全國各地報送的133個美麗河湖案例中脫穎而出,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一名。
馬踏湖地區堅持全面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劃定湖泊生態保護區,限制過度開發,關閉搬遷周邊污染企業30余戶,防止水質不達標排放。同時,建立了濕地保護區、濕地恢復與修復區、濕地教育展示區、濕地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成立馬踏湖濕地保護區管理局,為改善湖區生態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馬踏湖有2100多條渠道,全長400余公里,縱橫相連,交織成網。有2萬畝葦田和4000畝藕田。湖區27個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內陸淺平湖泊濕地,分布有以野生蘆葦、蒲、蓮、菱為主的大面積水生植物群落,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徑上的重要驛站,棲息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
馬踏湖特色小鎮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東北部,距離桓臺縣城25公里。全湖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8公里,方圓96平方公里。在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下,小鎮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城鎮的產業承載力和人口吸納力明顯提高。小鎮正加快馬踏湖游客中心、起鳳鎮文體健身廣場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基礎設施完備、產業特色鮮明、產業結構多元、文化氛圍濃郁、生態環境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特色小城鎮。
二、馬踏湖特色小鎮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
(一)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基于對馬踏湖特色小鎮的實際考察,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考察分析。受疫情影響,本次問卷收集采取線上方式,回收居民問卷累計75份,游客問卷累計94份,無效問卷4份,共計問卷165份。有效問卷率為97.63%。
(二)數據分析
1. 信度及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本次分析采用Cronbach 信度分析,評價收集的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據此排查出題不合理或胡亂作答。
一般Cronbachsα系數(或折半系數)如在0.9以上,則該測驗或量表的信度甚佳,0.8~0.9表示信度不錯,0.7~0.8表示信度可以接受,0.6~0.7表示信度一般,0.5~0.6表示信度不太理想,0.5以下要考慮重新編排問卷。
本次居民調查問卷與游客調查問卷信度系數值分別為0.654和0.681,符合基本質量要求。
(2)效度分析。對于KMO檢驗,0.9以上非常合適做因子分析,0.8~0.9比較適合,0.7~0.8適合,0.6~0.7尚可,0.5~0.6表示差,0.5下應該放棄。通過KMO值檢驗說明題項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符合因子分析要求。
對于Bartlett的檢驗,若顯著性小于0.05或0.01,則拒絕原假設,說明可以做因子分析。若不拒絕原假設,說明這些變量可能只能獨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適合做因子分析。
KMO檢驗的結果顯示,KMO的值為0.731。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顯示,顯著性p值為0.000***,水平上呈現顯著性,拒絕原假設,各變量間具有相關性,因子分析有效,程度為一般。
2. 描述性統計分析
(1)居民工作分析。4%的居民屬于務農人員,22.67%的居民屬于外出務工人員,16%的居民屬于兼業農戶,個體戶占總人數的16%,大規模經營占12%,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人員占22.67%。由此可見,馬踏湖特色小鎮是以特色生態經營及產業發展為主,存在大量個體戶和規模經營,而兼業農戶的存在會影響農業勞動力的有效利用,這也是下一步需要分析并解決的問題。
(2)居民收入分析。小鎮居民收入少于5萬元的占17.33%,5萬至10萬元的人數最多,約占49.33%,10萬到15萬元的人數占24%,剩余的9.33%收入為15萬元以上。由此可見,馬踏湖特色小鎮總體經濟狀況良好,相較2022年淄博市桓臺縣農民人均收入35466元,馬踏湖特色小鎮居民收入相對較高,但仍有部分居民收入較低。
(3)滿意度分析。22.67%的居民非常滿意馬踏湖特色小鎮生態環境,62.67%的居民比較滿意,13.33%的居民不太滿意,1.33%的居民不滿意現有的環境。提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
50.67%的居民對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比較滿意,22.67%的人非常滿意。同時,22.67%的人不太滿意,4%的人不滿意。因此,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打造宜居特色小鎮。
(4)頻率分析。馬踏湖建設特色小鎮的舉措得到的群眾支持率較高,絕大部分馬踏湖居民、游客支持小鎮的發展。因此,馬踏湖小鎮可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群眾基礎,能充分利用群眾資源開展生態建設,發展阻力小,動力大,從而對馬踏湖地區的發展起良性推動作用。
三、馬踏湖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
(一)媒體宣傳欠缺,特色品牌打造力度不足
馬踏湖特色小鎮以生態旅游業、種植業等為主要產業,通過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由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可得,馬踏湖特色小鎮主要的宣傳方式為自媒體報道,官方媒體所產生的影響不足。
(二)環境保護力度不足,存在生態破壞現象
馬踏湖特色小鎮主要依靠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查問卷顯示,相關部門在進行經濟開發時沒有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居民生態滿意度調查中,有1.33%的居民不滿意,這表明當地經濟發展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游客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反映出當地產業對游客的吸引度,結果顯示7.45%的居民不太滿意。
(三)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較慢
居民對基礎設施建設滿意度不足60%,游客滿意度也較低,可以看出雖然相關部門加大了對馬踏湖特色小鎮的扶持力度,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無法滿足居民與游客的需求,影響了小鎮的進一步發展。調研發現該地區未能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產業,存在模仿別的地區特色小鎮的成功樣板,照搬照抄現象。由于模式雷同,缺乏創意,造成目標產業與小鎮功能脫離實際,使得特色小鎮建設出現千篇一律、千鎮一面等問題。
(四)溢出效應不夠強,產業經濟帶動力較弱
調查發現馬踏湖特色小鎮雖然發展迅速,但只著眼于自身發展,對周邊居民、城鎮的經濟帶動效應不足,沒有發揮“領頭羊”作用。建設的部分項目投資后續不足,導致小鎮發展在帶動有效投資增長、促進城鄉一體化、推動改革創新邁向縱深等一舉多得的“溢出效應”有待強化。
四、馬踏湖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優化管理層,引進新型技術人員
人力資源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馬踏湖特色小鎮應積極引進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科技型人才,同時依托人才引進的相關經驗與政策,加強對高校人才的培養,引進人才,留住人才。
(二)加強宣傳,拓展宣傳渠道
與具有影響力的官方媒體、自媒體合作宣傳。官方媒體具有可信度高與影響力大的優勢,應在保證自媒體有效宣傳的情況下,加大官方主流媒體的宣傳力度。一是以政府為主體,舉辦特色旅游活動,如臨淄齊文化旅游節等,通過活動提升馬踏湖特色小鎮的影響力。二是發揮官方媒體、自媒體對小鎮的宣傳作用。借助新媒體傳播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進行直播,多途徑多方式多層次結合,推動小鎮走出山村,走向市場;借助各種平臺,依托互聯網社交軟件等,增加宣傳創意,全面提升宣傳力度,有利于馬踏湖特色小鎮走出去,走更遠。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利用各方投資整合資源,加強旅游業、農業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馬踏湖特色小鎮特點,與附近村莊一起進行規劃,將生態旅游業、手工產業相結合,完善基礎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優化現有風景區的開發利用與布局。
(四)產業特色與品牌文化雙向賦能
一個成功的特色小鎮離不開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因素助力。從眾多的特色小鎮中成功“出圈”,創造“文化IP”,無疑已成為一種全新的路徑選擇。馬踏湖特色小鎮應繼續借助各種平臺,樹立特色小鎮文化品牌,將小鎮文化氣質與產業特色資源相結合,將特色品牌與本地文化相結合,轉化為一種更易于傳播和記憶的小鎮印象,作為一種精神化的標志,區別于小鎮風貌等的實體特征,加深人們對小鎮的認知和了解,進一步拓展人們對特色小鎮的文化想象空間與沉浸體驗,提升小鎮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由此,特色小鎮文化才能構建重合且互補、交融且共生的雙向賦能關系。
參考文獻:
[1]左慶超.協同治理視角下特色小城鎮發展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2.
[2]朱妍妍.吉林省特色小鎮發展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22.
[3]周睿琪.漣源市橋頭河蔬菜特色小鎮建設路徑的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2.
[4]黃文軍.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
[5]馬航.河南省特色小鎮建設模式研究[D].鄭州: 河南農業大學,2022.
[6]張琳,孫鈺斐,陳琳,等.基于ANP-TOPSIS分析的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工程管理學報,2022,36(05):55-60.
[7]楊薇賀子,季彬.吉林省農業特色小鎮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2022,19(09):133-135.
[8]王一如.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21.
[9]張軍,候云飛.特色小鎮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作用機制及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10):37-39.
[10]袁詩銘.鄉村振興視角下廣西特色小鎮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8):142-145.
[責任編輯:李偉杰]
基金項目:煙臺大學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淄博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評價及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李勇(1979—),男,山東菏澤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滿意度測評、“三農”問題。
通信作者:王海瑩(2000—),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