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是教師以具體的閱讀內容為主,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內,訓練學生的語言與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當前,一些學生存在閱讀知識轉化能力弱的問題,對此,教師應設計有意義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以加快學生記憶和內化新知識的速度,讓學生將語言學習與閱讀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文章基于主題式教學理念,對運用主題式教學理念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教學策略;初中英語;英語閱讀
作者簡介:賈憶蓮(1992—),女,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兵希中學。
英語在語言邏輯和表達方式上與漢語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學習中,部分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發展比較緩慢,英語應用水平難以達到要求。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字、詞、句的過程中,都需要運用閱讀材料。解決好學生的閱讀問題,就能解決學生英語學習的許多問題。因此,教師要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加強對閱讀教學的理論研究,優化閱讀教學方式,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從而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意識,促進其理性認知能力的提升,使其可以運用英語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一、主題式教學的定義
主題式教學是指教師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之內學習與主題相關的不同領域的知識。通俗來講,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從縱向上拓展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從橫向上聯系不同學科的知識,讓學生打破知識邊界,將不同主題的知識進行整合,讓知識系統化呈現,使學生對學習主題有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最終形成一定的知識構架。總的來說,主題式教學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提升。
主題式教學法具有多個方面的特征。其一,教師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打破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邊界。其二,主題式教學以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情境為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三,主題式教學重新定義了師生關系,師生可以共同作為學習情境的組織者、參與者、討論者,打破了傳統教學關系中師生身份的限制。
二、主題式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主題式教學的核心是構建語言情境,在初中英語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將以生為本理念作為出發點,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主題式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深入探究文本,在分析與研究文本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學習與運用能力。
第一,豐富閱讀材料。受語言環境的限制,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主要通過與英語相關的材料來進行,而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核心讀物。教師構建主題式語言情境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語言思維變得更加開闊,使其在充分理解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積累語言知識。
第二,引導學生思考。當前,部分初中生將英語學習與考試當作一種負擔,英語閱讀興趣不夠高,在英語閱讀中將思維與認知局限在教材的閱讀材料中。《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素質目標有一定的要求,即學生要有豐富的語言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主題式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語言學習的路徑,讓學生在不同主題情境中感受語言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
第三,幫助學生整合學習資源,構建英語知識框架。學生要想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不僅需要掌握教材閱讀的內容,夯實語言基礎,還需要閱讀大量與英語相關的課外文本。總的來說,唯有做到了課內外語言學習有機結合,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才能快速提升,學生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建立完善的英語知識構架。
第四,滿足學生的學習情感需求。當前,部分初中生的學習認知和學習思維比較功利化,傾向于研究學習技巧和應試方法,這導致其難以發展自己的語言興趣愛好。在這種英語學習心態的影響下,學生較容易感到迷茫、焦慮、困惑,從而產生負面的學習情緒,久而久之,受心理負面因素的干擾,學生就會出現英語學習問題。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主題,構建與教學相關的語言情境,或選擇具有趣味性的閱讀材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使教學充滿樂趣,從而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情感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播放一首與閱讀主題相關的英文歌曲,讓學生聆聽美妙的音樂,以幫助學生緩解情緒,放松身心,使其沉浸于英文歌曲所創設的美好情境之中,產生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欣賞英文歌詞,解讀歌詞中的語法知識和語言結構,讓學生在感受英文美、音樂美的過程中開展英語學習。
第五,主題式教學更容易促進教學目標達成[1]。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以課標的閱讀要求為總的教學目標,又要根據課標對教師閱讀教學能力、對學生閱讀學習能力的整體要求開展教學。主題式閱讀教學以學生的認知、興趣點、語言習慣為設計要點,可以有效滿足學生的語言學習需求,其在對課堂閱讀教學進行補充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挖掘閱讀文本的內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促進整體閱讀教學目標達成[2]。
三、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一)部分教師輕視學生的閱讀反饋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主觀性過強,完全自主決定上閱讀課的方式、環節、內容等,這種行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即使對閱讀教學的開展方式有意見,也很難找到反饋的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對閱讀教學的想法是教師改進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教師要想學生所學,思學生所思,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后對閱讀教學進行調整,這樣閱讀教學的質量才會提升。
(二)閱讀教學的深度、廣度不足
在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以教材為教學材料,雖在課堂中引入了一定的課外資源,但是引入量不足,而且擴展教學的深度也不足,這對學生整體閱讀素養的培養不利。英語本身是一門語言,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由單一英語學習向多方面、多層次學習轉變的過程。教師若將學生的英語學習局限于教材上,就猶如讓學生坐井觀天,不僅局限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運用有效的閱讀教學資源,讓閱讀教學更有深度、廣度,從而提升英語教學的質量,這是教師要深思的問題。
(三)部分教師缺乏分層教學理念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選擇對英語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提問、培養,導致學生的發展不均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班級的所有學生,為了讓學生均衡發展,應采取有效的分層閱讀教學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四、主題式教學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情境導讀
情境導讀是一種相對直接的主題式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口頭給學生創設主題情境,將學生帶入虛擬的學習情境之后,引導其展開相關的學習探究活動。教師也可以采用視頻情境切入課堂,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開展學習活動。一般情況下,閱讀教學的情境導入內容與閱讀主題具有關聯性,具體導讀方式需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需求而定。教師構建有效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在感受語言情境的過程中提升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狀態。
例如,教師在開展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 Friends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基于主題式閱讀教學法,設計導讀情境。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牛仔褲的夏天》這部電影,詢問學生是怎么理解朋友和友誼的,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隨著學生發言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切入電影《牛仔褲的夏天》的場景,將學生帶入這節課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接著,教師就可以和學生進入學習主題,學習與友誼相關的知識。為了增強教學的互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教材中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詞描述自己的好朋友。
(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部分初中生英語基礎薄弱,獨立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容易讓他們的思維進入“單行道”,學習效率低。而主題式閱讀教學的難度較大,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在運用這種教學法時,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談論、交流、互動的機會。這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概括與總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學生可以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及時指出、提問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與小組成員探究,或向教師請教,從而解決疑難問題,實現閱讀學習目標。需要指出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要有創新性。教師在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成過程,在課堂上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成果匯報時間,要求每個小組指派一名代表對本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匯報,在學生匯報結束后,要附加一些引導話語,例如:其他組同學還有什么要提問的嗎?其他組同學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若是其他組學生有疑問,教師可要求做匯報的小組成員回答對方的問題,如果該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則應進行引導,最后進行整體解答。一般情況下,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困難的部分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難點,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教師要做好課堂重難點知識講解、課后作業設計、課后教學服務三個環節,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知識。
(三)通過閱讀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初中英語閱讀中,學生最難理解的內容就是語法結構。對學困生而言,學會語法結構是件困難的事。對中等生而言,他們雖然能記住英語語法的基礎結構,但是遇到選擇題、判斷題、寫作題就出現了不會用的問題。對于部分學優生而言,他們即使在課堂上掌握了英語語法結構的內容,但在生活中進行交流時,仍存在應用困難的問題。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專門訓練學生的英語知識輸出和運用的能力。首先,教師要基于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運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解析閱讀文本中的句子結構;其次,教師要構建與閱讀內容相關的主題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練習教材上的語法知識;最后,教師要以日常口語交際情境的創設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情境練習中思考、分析、理解語法的正確運用方法,活用教材上的知識。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實用價值,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四)開展分層閱讀教學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閱讀教學目標達成,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水平。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促進不同層級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做到分層教學,即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分層實施閱讀教學活動、分層評價,使每一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在現有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相應的英語學習目標,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英語閱讀需求。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2 School Life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層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對于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運用“Is school fun?”“Is school like watching TV? ”“When do you watch TV?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the TV programmes or the advertisements?”等句式談論具體現象、學校生活等。對于學優生,教師可以對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了解并嘗試運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進行表達。
結語
主題式教學以語言情境為要點,教師將這種教學法運用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為學生構建豐富的語言情境,還可以提升學生對英語閱讀關聯主題的探究能力。當然,教師在運用主題式閱讀教學法時,要基于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調整,以設計更有效的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倉萬林,李紅.談主題式教研寫作[J].中學數學雜志,2021(3):29-32.
張瑞婷.初中英語課后作業設計[J].學周刊,2022(1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