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增強英語課堂的活力。同時,將德育滲透到故事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內涵。在現階段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存在教學形式化、缺少情境創設、缺少故事性活動等問題,影響了英語學習的綜合質量。搭建故事、情境、德育三合一的英語課堂,成為當前最為關鍵的課堂教學任務之一。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實踐取向下小學教師課程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課題編號:R-b/2020/05)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故事教學;情境創設;德育滲透
作者簡介:蔡曉晴(1985—),女,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南校區。
古人把“傳道”列于“傳道授業解惑”之首,由此可見“傳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對學生開展德育。故事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文體,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故事教學法,不僅能夠帶動學生的興趣,還能夠依靠情境促進學生的語言交流,增加學生英語輸出的機會。同時,通過應用故事教學法,教師能夠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我,真正地將英語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起來,突破英語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限制。
一、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研究
首先,因為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故事內容相對簡單、直白,以功能性的對話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課文,所以部分教師在教授功能性對話的時候,時常因為對話的簡單而忽略了德育的滲透。
其次,當前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故事情境創設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少情境創設的意識[1]。例如,教師過分依賴于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從而忽略了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難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另外,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沒有進一步去升華主題,導致學生雖體會到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但是內心情感沒有得到有效激發。
最后,在英語故事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是單純結合教材內容來創設情境,而忽略了故事的內容是否屬于學生經常接觸的情境,是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符,是否能夠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等等。再加上英語的學習與中文的學習有著很大的不同,小學生的領悟與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亟須進一步完善故事教學法中的情境創設。
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意義分析
寓德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是英語課堂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還可以提升與他人共同生活、合作解決問題等諸多方面的能力,這對于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故事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是學生系統接觸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由于英語與中文之間存在差別,因此部分小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有一定的困難。而將故事教學法融入英語課堂活動中,通過故事情境的引導,能夠在學生與英語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2]。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將英語知識通過趣味化的情境展示給學生,降低了英語知識學習的難度,同時也能夠借助故事讓學生接受更多新的知識,讓學生更快地接納英語學科。只有學生接納了英語這門學科,認識了這門工具性語言,教師才能進一步開展德育滲透。
英語故事教學法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創設適合學生的學習環節,將知識以更加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英語故事教學一方面符合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有助于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故事情境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增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將語言學科的學習真正地融合到具體的課堂活動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同時,英語對話情境等的創設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遷移、應用知識的機會。
三、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德育滲透措施研究
學以致用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故事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升以及情感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將故事作為串聯課堂、提升技能、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情感的重要載體。
(一)立足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課堂活動的依據和標準,故事教學法在課堂活動中的應用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3]。
情境的創設要關注知識的強化。小學階段的學生英語知識積累量相對較少,因此故事的內容要與教材緊密銜接[4]。以“My Friend”第一課時教學為例,“She is/he is...”“She is/he is my friend...”等為本課時的主要句型,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聽懂、能讀、會說相關的單詞和詞句,然后能夠應用于日常情境之中。基于此,在“Story time”中,教師可以創設放學時父母接“我”回家的故事情境,由“我”向自己的父母介紹朋友的姓名,告訴父母誰是“我”的好朋友。故事情境中包含上述句型和一些高頻詞匯,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此類句型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中應用的。而后教師可邀請三名口語較好的學生一起進行表演展示:教師和學生頭上戴有名牌,上面標著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教師扮演“Yang Ling's mother”,一名學生扮演“Mike,s father”,另外兩名學生分別扮演“Yang Ling”和“Mike”。
(Class is over,everyone says goodbye to the teacher.)
Y:Goodbye Mike.
M:Goodbye Yang Ling.
(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播放相應的課件,采用現場表演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等環節,明確故事情境要表達的含義。)
Y:Mom,he is Mike.He is my friend.
M:Dad,she is Yang Ling.She is my friend.
……
在故事情境中,學生還可以加入自己掌握的其他英語單詞和句型,圍繞幾個中心句型展開,給故事增添一些簡單的額外情節。在故事前期鋪墊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互動環節,讓學生能夠快速地融入活動。在故事情境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去表達,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交朋友,體會到友誼的重要性和交朋友的快樂。
當新知識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教師要善于通過環境的優化來為學生創設更多參與學習、應用知識的機會。銜接上述故事情節,在后續“Fun time”環節中,教師可以設計“猜猜他是誰”這一游戲,輔助故事情節的推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借助課前準備的掛圖、照片,引導學生通過游戲來熟悉相關的句型和詞匯。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兩兩為一組,一名學生用關鍵詞描述圖片上人物的特點,然后另一名學生用“She/he is...”等句型作答。
通過上述兩個環節,教師將故事情境的創設從新知識的學習逐漸轉向了技能的應用,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范例,先仿照示范進行應用,然后逐漸熟悉句型,為后續故事教學法的進一步應用奠定基礎。同時,故事中展現的情節和內容都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當學生在課堂上熟悉了相應的情節,在生活中也能夠熟練地應用,就真正達到了得于課堂、用于生活的教學目標,充分挖掘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功效。
(二)創設情境,推動課堂發展
隨著年級段的不斷提升,英語學科的學習內容也在逐漸增加。在故事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情境的創設,將情境教學的應用要點融入故事教學環節中,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英語學習需求。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如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情境的應用,將一些用語言難以直接表述,或者用實物能夠更好地表述的場景展現出來,以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要求。例如,在學習關于水果、顏色等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圖片,還可以將相應的實物帶到課堂上,然后創設在商店買水果的故事情境;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述故事,通過角色扮演,將故事活動的內容進行豐富;讓學生用英語創編故事,講述自己平時生活中買水果的經歷。在故事創編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實物,能夠刺激自身多個感官,讓學習思維與應用思維活躍起來。
將多媒體融入故事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故事的內涵。如在“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一章節的課前故事環節中,筆者所在學校兩名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配音,將獅子和老鼠的故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然后再將教材內容改編成對話的形式。經過教師的配音解說,故事顯得更加飽滿,學生也能從觀看動畫中了解到故事的具體情節。相較于教師單獨表演或者用多媒體展示而言,這種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給予學生更豐富的故事情節體驗,讓學生從故事中提煉知識,從故事中吸取生活中的道理和經驗。
如此,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在無形中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銜接起來,將英語教材中的知識應用于學生生活,讓學生通過模擬場景回想生活、體驗生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價值觀。
(三)創編故事,促進能力提升
學生自主創編故事是英語故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在學習了“My Friend”一課之后,學生對于教材中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那么在應用知識創編故事的過程中,便可以發散思維,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課堂收獲。
方法一:思維導圖故事創編。通過太陽圖、花朵圖等多元化的方式,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串聯(如圖1)。
教師可要求學生依照上述思路應用句型,講述一下“我”與朋友之間的有趣故事,如一起上學、做作業、旅行等。考慮到學生的英語能力有限,在故事創編的過程中,允許學生適當求助老師、家長,利用關鍵詞來表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對話情節的處理上,教師可讓學生兩兩為一組,從相互介紹開始,應用課堂學習的句型介紹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由教師設計情節,讓學生對這一階段掌握的句型進行系統的應用,如“I am... I am... years old.This is my mother.”等,還可以參照之前學生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對話情境的創設,在聽、說過程中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
由此,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將英語與生活緊密銜接,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融入故事創編中,如問候習慣、介紹習慣等,能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5]。
故事的創編還可以與其他活動相結合,如在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安排故事創編環節,讓學生通過故事情節的創編夯實課堂知識。例如,在學習了26個字母之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多樣化的英語作業:“以26個字母為背景,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26個字母是什么樣子的,它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有趣故事呢?”于是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自己日常所看的童話故事,創編了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有的學生將字母想象成精靈王國的小精靈,小精靈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解決問題。為了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還可以專門安排一些情節,如字母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幫他們解決,等等。在不同的故事情節設定中,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學生在日常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6]。在故事情境中,教師能教會學生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何正確應對學習中的挫折。
(四)全面評價,推進滲透效果
課堂評價是推動課堂發展、促進德育滲透的有效措施。在應用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內容、標準等的多元化,通過評價量表將學生在故事情境中的興趣、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的能力,以及創編作品的質量、品行的變化等都納入評價體系中。通過學生自主評價、小組同學互相評價以及教師綜合評價等活動形式,對故事教學的過程進行總體評價,確保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德育滲透效果。除了課堂評價,還可以將家庭教育融入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家長用英語與學生交流互動,并評價對方的英語表達是否到位,以進一步推進德育滲透。
結語
借助故事教學法將德育滲透于英語課堂情境之中,不僅為學生搭建了高效學習知識的平臺,同時也推進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情境融合的過程中,有效落實德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陳琴琴.依托故事教學? 培養思維品質:以PEP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 Story time為例[J].福建教育,2021(5):53-54.
劉明東,董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繪本故事發展“三性”思維品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4):120-125.
王軍武.故事教學,如何做到因“問”而精彩:例談小學英語“基于語篇意識”的有效提問[J].文理導航(下旬),2021(5):61,64.
張丹燕.依托前置性任務,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例談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前置性任務的有效應用[J].英語學習,2021(4):38-42.
顧飛斌,尤聰杰.挖掘故事文本浸潤情感教育:以Recycle Story time為例[J].英語教師,2021,21(5):139-142.
龔琛.“善思”還需“巧問”:談思維品質培養視角下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英語教師,2021,21(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