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筱發 劉金
[摘 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承擔著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者協同作用的發揮對構建“大思政”格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以大學邊界理論為研究視角,在突出思政課程價值引領的同時,使課程思政彌補思政課程育人功能所帶來的邊界問題。通過對二者協同育人的一致性、現實困境進行探析,力求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優化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邊界并進行課程的重構,進而增強二者協同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邊界;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所謂邊界優化是指依據大學邊界理論[1],通過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邊界,實現課程內容的滲透和跨越,在突出思政課程價值引領的同時,使課程思政彌補思政課程育人功能所帶來的邊界問題,使得二者緊密聯系、互為支撐,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構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機整體。
1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一致性分析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意義不言而喻。誠然,思政課程的重要性毋庸贅述,它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但是,思政課程作為一種課程體系同樣具有邊界性,需要其他各類課程彌補思政課程體系育人功能所帶來的邊界問題,從而更好地實現二者同向同行。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突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謀劃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載體,即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不是各行其是,二者的協同性是今后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研究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也成為當下的熱門主題之一。
1.1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概念演進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突破傳統觀念的一種嘗試,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新生代學生特點的多樣化,人們開始對傳統灌輸式思政教育模式進行反思,課程思政很好地寓思政教育于專業知識之中,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增強了課程講授的靈活性,從而有助于構建全方位、立體化育人新范式。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么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3]。
1.1.1 思政課程
提起思政課程,不得不說一說思想政治教育。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體用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及道德規范等,對其客體施加定向影響,使之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以及向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4]。因此,思政課程主要是通過顯性的、直接的方式進行價值觀的傳遞,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教育方式。
1.1.2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多元價值觀涌現、學校教學模式革新及適應新生代學生成長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學術界對課程思政概念還未形成統一的、科學的界定。2014年上海大學作為課程思政的改革試點單位在全國范圍內首次開設以“大國方略”為代表的系列綜合課程。之后,上海高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漸形成以上海高校為中心,輻射全國的課程改革浪潮。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適應了新形勢、新發展和新要求,改變了傳統專業課教師“只講課不育人”的老思想,構建起了專業課+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激發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索性,于無聲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了課程講授的實效性,避免了空洞的理論說教。
1.2 協同育人的一致性
1.2.1 政治引領的一致性
不管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5],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新時代的高校要一如既往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面對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普世價值”及所謂民主自由的思潮滲透,高校已經成為各種思潮斗爭的主陣地,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是高校工作的根本方向。這就要求思政課程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充分彰顯顯性價值引領的優勢。課程思政同樣要樹立大局意識,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與思政課程一起共同構筑思想防線,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人文素養,進一步幫助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增強高校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6]。
1.2.2 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根本立足點在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于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二者在方向上無疑是一致的。在新時代,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體現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們常把高校的課程比作一塊“田”,只有各門課程守好“責任田”,才能讓作為“幼苗”的學生茁壯成長。而這僅依靠思政課程單方面的灌溉是無法實現的,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是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7],所有的教師也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傳統機械灌輸價值觀的理念,實現不同學科的知識傳遞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深挖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寓思政于課程,提高授課的溫度。
1.2.3 教學要求的一致性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一致性不是要把各門課程講成思政課,也不是要把各門課程演變成思政課程,更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合二為一”,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二者自身各有側重點,各有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這也是二者的學科邊界所在,我們講的教學要求的一致性,體現在二者在思政教育根本目的上所形成的育人效果。當然,思政課程具有完整的育人體系,顯性的思政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各門課程既包含專業知識,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只是受制于傳統觀念,沒有對其蘊含的思政資源進行有效挖掘。因此,課程思政的優勢在于通過專業知識的講授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再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從而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特殊優勢。
2 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和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比如各門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各自為政”。因此,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發展尚有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2.1 理念認知不到位
在各門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是課程思政的難點之一,這對各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需要熟悉思政課程相關知識,特別是需要將最新的黨和國家的會議精神、領導人講話、愛國之情融合在專業課的講授之中[8]。按照傳統觀念,專業課教師在授課時,只需要把專業知識講清楚,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即可,而思政課更多的是側重于價值觀的傳遞、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較之專業課的求真,思政課程更在于發現“美”、傳遞“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課教師的橋梁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如果兩方面處理不好,很容易浮于表面,做形象工程,最終導致“兩張皮”現象的發生。
2.2 機制建構不健全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逐漸重視課程思政的建設,課程思政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高校頂層的設計還是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單純地出臺一個文件、進行一次會議、部署一次工作的簡單拼接,更不是某一個部門(系部)的試點,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容易出現為了課程思政的建設而進行建設的面子工程,制度的不完善,體制的不健全,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課程建設后續乏力,名存實亡。
2.3 教師能力不達標
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實效,而在現實的工作中,專業課教師精通專業知識,思政課教師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缺少有效的銜接和對話溝通,還未形成協同育人的觀念,如何實現二者的跨界溝通,這是值得反思的。課程思政建設對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挑戰都非常大,二者的邏輯思維、出發點、專業知識各有不同,在實際的專業課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容易生搬硬套思政課知識,強行進行理論的升華,這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抓不住重點甚至一頭霧水,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初心背道而馳。
3 協同育人的構建路徑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同頻共振、協同育人,需要因時而進、因事而新,這既要保證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又要彰顯課程思政的獨特作用,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互為補充,這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優化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邊界,以及進行課程的重構等方式,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需要[9]。
3.1 創新體制機制
課程思政的建設不是要取代或者弱化思政課程的作用,而是充分挖掘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揮隱形育人的功能,這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工程,需要各個行政部門、二級學院、思政專業的統籌發力,因此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統籌推進。就現階段而言,還是需要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之下,以教務處為橋梁,出臺相應制度,搭建大平臺,打通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最后一公里”[10]。
3.2 實現跨界融合
所謂的跨界融合,主要指的是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跨界融合、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的跨界融合,需要著眼于歷史和現實、當前和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思政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樣,課程思政建設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二者在育人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要構建“以一導多”模式,做好知識的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既要承認學科邊界,又要積極促進邊界的滲透。這對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在觀念上進行突破,其次要在行動上互相學習、通力配合,積極進行科研探索和實踐。
3.3 進行課程重構
我們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也好,進行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的跨界融合也好,最終的目的就是進行課程的重新建構,在教授傳統的專業課的同時,要能夠結合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生,將課堂氛圍“講活”[11]。習近平總書記說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專業課同樣如此。課程建設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專業課程中,將“愛國情、強國志、辨是非、明真理”融入課程中,打造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劉廣明. 大學邊界論[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1).
[3]張正光.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邏輯理路[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16-19;5.
[4]袁佩媛,李曉娟.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意蘊與建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5):69-71.
[5]邱仁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 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6]徐靜. 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的困境及對策[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6):41-45.
[7]郭月楠,呂建永. “大思政”格局下高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1):164-167.
[8]楊艷麗,孫立鵬. 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協同育人的內在機理及實現路徑[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8):6-8.
[9]程希羲,程興. 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實施[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2):122-124.
[10]劉萍.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開放教育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 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2,24(4):46-51.
[11]彭煥峰,徐金寶. 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養與評價方法研究——以軟件工程專業為例[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18(2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