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摘要】教育改革工作在持續推進,教育教學中發展性教學評價的有效落實,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性評價作為教學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時要正確認識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必要性,也在應用過程中結合班級管理需要,選擇科學的應用方式。本文在分析激勵性評價原則的基礎上,探究了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性評價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激勵性評價? 小學? 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037-03
一、引言
小學班級管理要搭建良好的氛圍,也要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在班級事務的參與體驗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學生與教師的有效配合,而為了激發學生的班級管理主動性,教師要在充分認識激勵性評價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把握激勵性評價的內涵,結合班級管理現狀,運用激勵性評價,提高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小學生的內在需要與動機,保障班級管理效果也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激勵性評價
激勵性評價強調在評價過程中以激勵作為手段,以被評價者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評價過程中結合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激發內在動機,使被評價者始終保持積極、活躍的狀態。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應用激勵性評價要結合班級管理的需要,在理解激勵性評價真正含義的基礎上,通過肯定性的評價行為,促進小學生的自我成長,也通過評價內容的合理性,引導小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班級建設,小學生在班級環境下調整個人行為,也借助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收獲成功的體驗,通過教師對于學生的正向反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價值
首先,激勵性評價可以讓學生有效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營造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采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在對于學生狀態、行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態度。
班級管理要搭建出和諧的班集體,也要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教師要在管理中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激勵性評價的組織引導功能,在發掘學生優勢,突出學生閃光點的過程中,使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投入班級管理,參與班級事務。
其次,激勵性評價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對于班級事務的積極參與有助于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而學生的情緒體驗不僅僅影響著班級管理,也影響著學生的個人成長。班級管理要營造和諧健康的班集體,但部分學生對于班級事務缺乏參與主動性,也缺乏集體意識、責任觀念。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激勵性評價,大力表揚學生的好行為,激發學生對于班級事務的熱情,而調動學生對于班級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班級事務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也增強班級管理實效性。
最后,在班級管理中應用激勵性評價,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管理班級要重視方式方法,而當師生之間形成對抗、對立關系,整個的班級管理難以有效地推進,教師一味地約束、干預學生的行為,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為了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運用激勵性評價,在教師引導下,以師生之間的有效配合,保障班級管理工作的高效推進。
在班主任管理中,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激勵評價方法,可以使每一位學生對于班集體有著正確的認識,也在認可教師、信賴教師的基礎上,配合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發揮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優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保障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原則
激勵性評價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要結合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特征,在把握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以客觀性、發展性、適時適度、公平原則的把握,保障激勵性評價的合理應用。
(一)客觀性原則
激勵性評價雖然有助于學生積極、活躍、協調狀態的保持,也能激發學生對于班級管理的熱情,提高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主動性。但激勵性評價的運用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在評價過程中過于主觀、隨意化的評價,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教師評價行為的認可,因此教師在進行激勵性評價時,要始終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從客觀事實出發,將事實作為激勵的依據,積極評價學生的恰當行為,也通過積極表揚,鼓勵學生發揮優勢,發揮特長。在激勵性評價運用中,教師要基于事實,客觀地評價、有選擇地評價,而教師要在充分了解班級管理情況、學生班級事務參與情況的基礎上,保障評價行為的可靠與準確,提高學生對于激勵性評價的認可。
(二)發展性原則
激勵性評價的運用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在開展小學班級管理中,學生也在不斷地發展與成長,而學生有著可塑性,也始終處在動態發展變化中,因此教師在運用激勵性評價時,要把握發展性的原則,對學生的階段性變化進行準確的認識。
面對班級管理不積極、不主動的學生,可以通過正向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當學生調整個人行為時,教師也要積極地鼓勵,在結合學生發展特征,適當應用激勵性評價的基礎上,也通過正向的反饋、積極情緒的形成,激發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管理的熱情。
(三)適時適度原則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要把握適時適度的原則,抓住最佳的評價時機,通過及時的鼓勵、有效的激勵,發揮良好的評價效果。受教育者年齡較小,對于激勵評價及時性的要求也較高,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當發現學生的個人優勢、個人特長時,要及時準確地予以激勵,以事實為依據及時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當學生得到及時的表揚時,能進一步強化正向行為。
(四)公平原則
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時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應用激勵性評價時也要始終堅持公平的要求。部分教師更加關注于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對于表現不突出的學生缺乏關注。當教師對于差別對待學生時,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會受到影響。
學生都希望得到認可、夸獎、激勵、鼓勵,因此教師在應用激勵性評價時要立足于班級管理的大環境,基于現實情況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在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的基礎上,也保障激性勵評價運用的可靠與準確,使每一位學生對于激勵有著心理上的期待,以教師的夸獎與表達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營造良好師生關系的同時,也提高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主動性。
五、激勵性評價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激勵評價的運用,要結合小學班級管理的實際情況,在發掘學生特色、優勢的基礎上,把握恰當的激勵時機,保障評價的效果。為了提高激勵性評價的有效性,要培養教師的激勵意識,提高教師的評價能力。
(一)更新理論認識
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優勢,教師要對于激勵性評價的內涵以及評價方式有著充分的認識,教師在開展評價時既要把握評價的尺度,也要把握評價的時機,在保障評價方法科學的基礎上發揮評價的應用優勢。
部分教師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閃光點、個人優勢,但在評價中卻忽視了針對性,運用了相對模糊的語言,如不錯、你真行、很好等,雖然帶有一定的激勵效果,但在班級管理中,當該種激勵性語言結合具體的動作行為時,激勵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而過于隨意的評價,并不符合評價的原則,也難以保障良好的效果。教師要在正確認識激勵性評價內涵的基礎上,準確及時地應用激勵性評價,避免評價中的形式主義、評價泛化,通過評價的客觀、具體、及時、高效,發揮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價值。
(二)應用多元方法
在開展評價時,部分教師面臨著方式單一的問題。雖然教師有著評價的意識,但評價的行為過于局限,評價的方式過于單一。評價有著多元化的方法,而當教師固定地采用某種隨意、主觀的語言評價學生時,激勵性評價也因流于形式而難以激發學生的班級參與主動性、積極性。激勵性評價有著語言評價、文字評價、體態評價、實物評價四個基本的維度,而教師在應用激勵性評價時,要認知到每一種評價的獨特價值,結合小學班級管理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運用不同的評價手段。
首先在運用激勵性語言評價時,教師既要把握表揚的尺度,也要提高自身的評價能力,激勵性評價雖然強調鼓勵與正向的反饋,但并非意味著完全摒棄批評,因此教師在語言激勵時要把握激勵原則,也要依據班級管理的事實,對于學生的良好行為進行大膽的表揚,把握好語言表揚的尺度,減少過于夸張的語言,確保評價的真情實感也保障學生對于激勵性評價的有效接納。而當班級管理中出現學生行為錯誤,教師也要大膽地批評,通過批評與激勵相結合,進而發揮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價值。
學生讀書期間很難不犯錯,教師要應用激勵性評價時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清錯誤的實質,要明確底線和紅線,對于學生的優點及時表揚,對于錯誤也要及時批評,避免過度激勵而導致規則模糊、班級管理失效的情況。
其次,在文字評價時,教師要結合班級管理情況,階段性地對于學生進行鼓勵,在正確認識一階段學生行為、心態變化的基礎上,針對于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行為,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文字評價內容,在文字中投入真情實感也保障激勵性評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在運用激勵形式的基礎上,以客觀公正發揮激勵的應用優勢。
在班級管理中激勵性評價要把握基本的原則,而在激勵學生時,體態作為內心情感的外部表現,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特色,創造出獨特的體態語,借助于體態評價補充語言與文字,增強評價的表現力、感染力。通過神情容貌、舉手投足等可以直觀感知的體態行為,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保證激勵性評價的應用有效性。
(三)豐富評價主體
每個學生都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希望老師重視他。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激勵性評價有著多元化的方法,而在開展激勵管理時,教師可以立足于班級管理特色,突出教師的責任意識。教師要在提高激勵意識的同時培養評價能力。在班級管理中,要理解不同的激勵原則,也在實踐中應用激勵性評價,有意識地主動對于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激勵性評價不僅僅要把握教師這一核心的主體,更要豐富主體,營造內部激勵氛圍。教師在贊美學生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贊美意識,通過班級內部的相互鼓勵,進而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當前在應用激勵性評價時,較多地以教師作為唯一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并未構建出平等的關系。
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學生與教師之間會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感。班級內部情況在不斷的變化,教師也無法準確實時地了解到班級的實際情況,當教師對于學生認識了解不清晰,無法恰到好處地 應用激勵性評價,也影響了評價效果。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通過評價主體的拓寬,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評價的融合應用,在教師發掘學生閃光點的同時,也通過基于同伴的多元化角度鼓勵贊揚,進而更加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生在教師與同伴的評價中也能更好地發掘優勢,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同時,也營造出積極鼓勵、相互贊美的班級氛圍,增強學生對于班集體的認可,保障評價效果。
教師要將激勵行為貫穿于班級管理的始終,在激勵意識的指導下保持激勵行為的恰當,在激勵評價中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突出學生的個人優勢,既打造良好和諧的班級管理氛圍,也提高學生對班級事務的參與熱情。
六、結束語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應用激勵性評價可以發揮組織引導價值,調動學生情緒體驗、營造和諧師生關系,而為了保障班級管理中激勵性評價的有效應用,要遵循公平、發展、適度、公正的基本原則,教師要形成正確的評價認識,也要提高個人評價能力,在運用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發揮激勵性評價的應用優勢,以針對性、豐富、真實性的激勵性評價,進而提高班級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秦春香,魏婷.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性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好家長:創新教育,2017(2):14-15.
[2]劉蓓蓓.運用“以量化為主的激勵性評價”加強對班級管理的研究[J].人文之友,2019(2):134.
[3]孫萍麗.讓積星評價成為班級管理的“法寶”[J].中小學班主任,2021(7):31-32.
[4]白云.呼市城區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5]范小萍.“三全育人”目標下的“激勵式”班級管理策略[J].少男少女,2019,3(6):65-66.
[6]王鐵生.淺談激勵性評價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2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