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男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復習課一直是個棘手的難題,它的難點在于語文學科知識的零散、繁多,不易把握。針對當前語文復習課中普遍存在的按部就班按單元復習,甚至逐課復習、死記硬背的復習方法,筆者倡導教師立足學生的整體知識建構,組織復習內容。從溫故知新、合理訓練、活動激趣三個維度,幫助學生在復習中搭建知識體系,體會復習的樂趣。
關鍵詞:復習課;知識建構;小學語文
常見的復習課,教師往往直接按照書本的編排順序,進行逐課、逐單元地復習回顧,更有甚者,以大量的練習取代必要的講解,在題海戰術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潛能、體驗樂趣都不能得到激發。語文學科知識本就零碎、分散,如果復習時僅靠“廣撒網”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師生的倦怠。
針對語文復習課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教師應當明確,語文復習課的目的是梳理本學期的已學知識,彌補知識上的漏洞,促進學生頭腦中對知識的系統性建構,提升理解的層次。基于這一目標,從發展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角度來看,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書中的知識進行整合、重組,架設好復習的框架。其次,在復習課中幫助學生搭建所學知識的體系,并進一步豐富脈絡,增加對知識的新理解、新感悟。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為例,筆者進行了如下實踐:
一、溫故亦知新——復習也能學新知
“溫故”就是復習舊知,固然是對所學舊知識的回憶、鞏固,但僅靠“老師講,學生練”的模式是無法檢驗復習效果的。復習承載著“查漏補缺”的重要功能。漏,是因學生注意力時間不長的身心發展特點導致的“漏聽之處”;缺,是因教師平時備課不完善而產生的“未盡之處”。這些“缺漏”在復習階段聽來就如同新知識一樣,但實際卻是學生應掌握的內容。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呢?
(一)練習前置
以基礎知識為例,大量的字詞、詩文等源于日常的積累,涉及面較為廣泛,在期末復習階段,用復習課的時間書寫這些內容會浪費不少時間。因此,筆者計劃好每天的字詞復習量,早晨利用10分鐘,通過默寫、聽寫等方式,檢查學生整體的掌握情況,并記錄下易錯詞。在下一次的檢查中,加入這些易錯詞。反復錯誤的詞,可以標記為高頻易錯詞。完成一冊書的字詞篩查后,只檢查易錯詞,這利用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
除了基礎字詞,在復習句式時,筆者將本學期所學的句子類型整理出來,例如用神態、動作來豐富句子的提示語,用一串動作寫出活動的過程,給句子中加入擬聲詞等,要求學生分別仿寫。根據仿寫情況,就可以判斷出學生對構句方法的理解程度。結合句子練習的情況,再針對性地對句式的知識進行補充講解,適時引申訓練,從而鞏固學生對句式的掌握。
(二)融會貫通
正所謂“溫故知新”,在溫故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新的感悟。這也正是學習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所講授內容的質量,減少重復講授,已經講過的就盡量讓學生講,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產生新的理解。
如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存在著關聯性,分別為“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情寫清楚的”。結合三年級上學期的要求“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大意”,學生不難發現這些語文要素其實體現的是同一要求的不同層級。通過回顧相關的課文,學生理清了面對不同文本時,如何快速尋找關鍵句、概括段意。筆者再出示一系列課外文章,請學生也試著根據文本的特點概括段意,這樣復習,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還能讓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聯結,使知識體系更加穩固。
又如在復習語文園地中的“通知”(如圖1)的撰寫時,筆者聯系本學期學過的另一種應用類文本寫作“尋物啟事”(如圖2),將兩則文本共同展示在黑板上,請學生比較兩者的異同。學生受到激勵,興致勃勃地比較,發現:①正文與落款的時間,先后關系不同;②撰寫的目的不同,因此事情的細節和遺失物品的細節不同;③禮貌用語的細微差別;④落款人的不同;
接著回憶以前學習的留言條,學生進一步發現,寫這類文本時,要根據需要豐富正文中的細節內容,詢問自己“有需求的人是誰?”,就能寫準落款人和時間。當學生將知識中的個別概念、原理和其他概念、原理之間建立起聯系,就會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系統,也就豐富了知識體系,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題海不迷路——合理規劃效率高
復習階段為了檢驗復習效果、見識不同題型,做題是必要的。
(一)從做題者到出題者
要讓學生挑戰題海中的風浪,就要教授其應對風浪的方法。題是做不完的,但題型卻是可以把握的,一張試卷的結構是可以預測的。
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張空白試卷,請學生按平時的練習經驗,回憶其一般形式。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結合筆者的提醒,順利“再現”典型試卷(如圖3),并根據這張典型試卷,列舉了常見題型。
試卷上的這些內容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二者之間有什么關聯呢?筆者請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原來,試卷左邊的基礎知識部分,來源于語文書,那么該怎樣讓自己從容面對這部分的考查呢?學生很樂于分享自己的經驗,比如字詞默寫方法、遵循遺忘規律的反復鞏固法、詩文篇目的背誦檢查方法等。要想順利完成試卷右邊的閱讀和寫作,離不開日常積累的閱讀寫作經驗。
以閱讀題為例,學生能回憶出閱讀題的常見題型:從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填空、判斷,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文中的情感。為了訓練學生更精準地讀懂題目的意思,從閱讀開始到做題結束,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方法的交流與指導。通過詢問學生的思考過程,即“你是怎么理解題目的意思的?你是怎么得出這個答案的?”從而總結出以下方法:閱讀一篇有許多生字詞的文章,難免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暫時忽略,在通讀文章后大致把握了主要內容即可;在讀題時,定位關鍵要求,了解答題的一般步驟;規范答題的語言和形式。這樣的一番分析過后,學生便能對一張試卷的基本答題方法做到心中有數。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說的:“引導和教育學生保持對學習方法的關心,養成‘方法的意識。”學習相應的方法后,就要運用方法“精練”,及時運用,加深對方法的應用意識。
接著轉換視角,要求學生變身為 “出題老師”:你覺得哪些字詞是難寫、易錯的,想考查同學的?你覺得這篇閱讀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分配任務,人人都出題,體驗一次出題的樂趣,也客觀地讓學生對自己的出題領域有了深度復習的動機以及前所未有的體會。
(二)合理發揮訓練的作用
濫用題海戰術是導致學生復習倦怠的禍首之一。而圍繞一個知識點發散產生的疑問卻可以有效組織學生發散思維、有序思考,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
以《火燒云》課后習題為例,書后呈現的詞組都是表示顏色的詞語,形式分別是ABB(金燦燦)、事物名+色彩(葡萄灰)、半X半X(半紫半黃)。一般復習環節時,會請學生朗讀后再說幾個類似的詞語,這是基本的復習。筆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①除了這些形式,還可以怎樣表達事物的顏色呢?(ABAB:火紅火紅)②這些特殊格式的詞語,除了可以形容顏色,還可以形容事物的形狀、大小、質地等,你想到了哪些?(圓滾滾,軟綿綿)③“半X半X、越X越X,又X又X”之間有什么不一樣?舉幾個例子來體現它們的不同。“一題多用”,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品質,讓學生的思維不再止步于思考的淺層,學會“凡事多想一點”,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聯想和深度思考。
又如復習語文園地中關于“改過”的名句時,考查的重點是語境中語句的正確運用。這三句話意思相近,容易混淆,因此,筆者將曾經遇到過的情境進行比對:①小軍犯錯了,我會對他說:_______。②小軍犯錯了,心里特別難受,我會對他說:________。③小軍犯錯了,還不肯認錯,我會對他說:________。在相似的語境下,討論選擇答案的理由,并探討答案是否唯一,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充分發揮了此次訓練的價值。
三、活動樂趣多——調動興趣有方法
學生的注意力是復習課堂效率的保障,可以說,除了知識內容,學生的注意力也是教師備課的另一重點。教師要在課堂氛圍上用心營造,內容形式上有所設計。本文重點探討指向學生知識建構的內容設計。
(一)聯系生活
復習時,之所以有部分學生參與感不強,是因為課堂知識與生活的脫節。在復習中,打破知識與生活的壁壘,能提高學生復習的積極性。
為了讓絕大多數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要求學生在小組中為這些詩句創編生活情境,古文今用,并在組內評選出精彩的句子,代表小組出題來考考同學。典型的情境如下:每到中秋節,遠在海外的留學生望著天上的月亮,不禁吟誦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把生活與詩文進行匹配,學生都覺得新鮮有趣,主動參與討論,貢獻自己的生活智慧。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既有組間競爭的緊迫感,又有小組中互相欣賞、學習的安全感,在小組的配合中完成了自我復習的任務,比起教師在講臺前一一列舉,效果更佳。
(二)動手梳理
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通過梳理探究,學生手腦并用,獲得了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統編教材單元編排有規律可循,非常適合學生練習梳理。比如本學期學過的兩課《古詩三首》,都可以通過列表的形式整理出關鍵信息,筆者指導學生根據給出的信息列出記憶表格(見表1、表2),學生梳理表格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個性化理解的過程,將感性化的古詩文以理性化的表格展示出來,再通過觀察表格,發現其中值得關注的異同點,學生就在個性感受的基礎上完成了意義的建構和價值的生成。
復習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關于當堂復習、平時復習、課后復習,還有許多值得教師去研究的內容,應受到每位教師的關注。經過探究和反思的課堂,才是切實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薄春霞. 淺談提高語文課堂復習的有效性[J]. 學周刊,2011(30):117.
[2]張曉紅.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復習效率[J]. 文學教育(下),2009(03):68.
[3]于正春.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語文復習課堂[J]. 文學教育(上),2011(06):52.
[4]邵景.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復習的運用[J]. 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09):51-52.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