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摘 ?要:思辨能力能夠提高人們對信息的收集和篩選水平,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至關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思維模式培養的主要科目,教師應該利用思辨式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辨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文章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思辨式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辨式教學;教學策略
一、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
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其不同的組織方式將會影響到學生思維上的構建,因此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要從教材出發,依據思辨式教學模式來制訂出更加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經常會出現:你認為這樣對嗎?什么才是真正的喜歡?為什么這些人在合作中會出現問題?等等提問,這些問題的設置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設身處地的想象,尋求解決的方法,教師可以運用這些題目來搭建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勇于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
比如學習《學做快樂鳥》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教學內容來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借由快樂分享,讓學生能夠分辨出不同的快樂以及感到快樂的原因,學會分辨什么樣的快樂是積極向上的快樂,而什么樣的快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真正的學做“快樂鳥”。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將“快樂門診部”和前面的“我很快樂”兩個欄目結合起來,用這種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的局限,將目光聚焦于生活中,去思考自己的快樂屬于什么類型的情緒,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情感上的價值,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嘗試去描述什么是真正的快樂以及相應的理由。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對其進行思維訓練時,教師要著眼于基本學情,立足于教材內容,制訂出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精心設計基本問題
教師要充分認知到思辨式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而是通過思維上的訓練來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信息里提取出最合適的內容,并且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所以開展思辨式教學,教師不僅要制訂出合理的教學目標,還要根據思維的培養目的,設計出合適的問題。提問作為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教師掌握學生目前的思維狀態,了解其知識掌握情況,學生也能夠借由問題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在課堂中問題可以分為啟發式、引導式、導向式和基本式等等,不同的問題具有不同的特點。基本問題是為了激蕩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在這一問題下產生更多的思考,提出更多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帶動學生完成深度學習。由此也可以看出,基本式問題和思辨式教學的特點相吻合。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提高基本問題的占比,讓學生能夠借由不同的問題來完成復雜的分析和對信息的處理,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學做快樂鳥》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目標來制訂出兩個學習任務,分別是快樂分享和快樂辨析,針對第一部分快樂分享,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最近感覺到快樂了嗎?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大家分享一件自己感覺最開心的事情,并且說一說覺得開心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將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進行思考,體會快樂給自己帶來的情緒價值,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快樂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別。在快樂辨析這一模塊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基本問題,詢問學生快樂是一種應該保持的狀態嗎?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來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反思自己之前所分享的快樂,是否應該給人帶來快樂的感覺,讓學生能夠走出情緒上的影響,用更為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辨別事物,審視情緒。學生通過自己分析發現,有一些快樂并不是積極向上的,比如嘲笑他人、捉弄他人等等,這些快樂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不屬于合理的快樂。借由這樣的方式,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繼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正確的分析事件,合理的判斷以及謹慎的下決定。在問題的引導下激發思維,在思維的指引下深入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任務,去設計能夠落實思辨式教學的基本問題,用基本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在問題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拓展生活視角提高創新意識
知識來源于生活,特別是對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來說,其中所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可以豐富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在生活現象中挖掘有用的素材,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打開學生的生活視角,學會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能夠依據所學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認為教育的根本就是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教學內容。在這一段話中能夠明確的看出生活和教育之間的關系,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要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結合,充分凸顯出教學的作用和意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和乏味,為了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來進行知識展現,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結合教學的內容,創設出良好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調動起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激發起情感,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和分辨。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出問題,大膽質疑。
比如在《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中,為了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學會處理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保護自然。比如有的學生用自己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了一幅非常精美的藝術品,實現了對資源的再次利用,讓廢物煥發出了全新的生機。有的學生用繪畫來展現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美景,有的學生寫了一首短詩,以此來抒發自己對美好自然的喜愛之情。不同的學生在思維方式上各有不同,所以對環保理念的認知也各有千秋,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的進行創作,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用思辨思維去創造出更多的新想法,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有著很強的生活性,而這一特點就更加強調了在教學中要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借由實踐生活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思辨式教學能夠更好的凸顯出這一特點,讓學生回歸到課堂的主體地位,真正地促進學生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行業與勞動者》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和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學校的保潔阿姨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會勤勤懇懇的打掃衛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此情境來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有的學生說,正是因為學生不懂得愛護環境,所以才需要保潔阿姨來打掃衛生,為什么我們不能提高自己的衛生意識,自覺的愛護環境呢?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做到不亂丟垃圾,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那么學校中也就不會出現亂丟的不文明行為了。借用這種方式來最大程度的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各抒己見,大膽質疑,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逐步剖析問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堅持讓學生去推理和分析,學會在復雜的信息中明確自身的想法,并且堅持個人的觀點。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設置為一個個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問題進行探索,找出答案,隨著問題的主動解開,得出最終的結論。
比如在《互聯網新世界》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正確地認知到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作用以及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展開探究,讓學生學會從正反兩面來看待問題,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識。有的學生認為互聯網能夠為人們呈現出海量的信息,這相對以往只能靠報紙雜志來獲取信息的生活方式來說,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正是由于信息過多,在其中會摻雜著很多不良的低質內容,如果信息接收體個人的辨別意識不強,自制能力不高,那么極有可能會被這些信息所影響,產生錯誤的觀念,甚至做出錯誤的行為;有的學生認為互聯網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因為網絡游戲很容易會造成學生沉迷于游戲而忽視了學業,最終成為社會上的閑散人員;有的學生認為網絡在生活中的滲透,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這種滲透也讓很多幼兒過早的接觸到了網絡,甚至有些幼兒園不會說話卻能夠自如地滑動手機,這對幼兒的成長來說極為不利;有的學生認為互聯網中的詐騙信息非常多,這對老年人來說存在著非常大的安全隱患,有些老年人無法分辨信息的真假,很容易會上當受騙,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的不穩定;有的學生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其視其為洪水猛獸,不如順應潮流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求得更好的發展。在討論中,每一組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想法各不相同,但是其主題都是圍繞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展開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組員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多人討論豐富事物的看待角度,對思辨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課堂評價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模塊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目標來制訂出合適的課堂評價,以更好的落實思辨式教學。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評價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應該要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且利用評價練習的方式,來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學做快樂鳥》中,為了解學生對情緒價值的認知以及理解程度,教師可以設計出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選擇,通過練習題為學生搭建思考的支架,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下列選項中,去選擇哪種是真正的快樂,而哪些則不應該快樂:遲到也不錯,正好不用早讀了;我今天幫媽媽洗碗了,真高興;我考試考到90分了,我太高興了。但是這一練習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它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一種檢測,在思維培養上還有待解決。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直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組織語言,再次對情緒的價值進行辨析。比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認為在生活中哪些快樂是真正的快樂,而哪些則不應該感受到快樂。學生可以選擇口述,也可以選擇繪畫或者寫作,用這種形式將學生的目光對焦于快樂中,結合其日常生活,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調動起自己的記憶,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其內容呈現出來,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借由情境的烘托,讓學生能夠再一次分辨具體的對錯,樹立起正確的三觀。
綜上所述,真正的教學并不是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的重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出合適的教學目標,通過問題的引導帶動學生思考,加強教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利用評價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
參考文獻:
[1]翁娟.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2(26):123-125.
[2]張鈞佐. 創新發展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究[J]. 求學,2021(15):51-52.
[3]王子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探究[J]. 智力,2020(18):131-132.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