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摘
摘 ?要:小學作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進而發展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不斷鍛煉,以發散性思維對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因此,在具體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借助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征,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文章首先提出了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其次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存在的問題,最后對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相應的探究與分析,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具體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為了適應教育改革需求,教師必須要把握學生的階段特征,并根據語文學科教學目標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語文學科來說,其本身具備綜合性、趣味性等特征,在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時,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探索,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效果。以此為前提,文章具體對小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及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要求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并且,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思維能力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必須充分明確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及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維特點,可以將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確定為4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思維形式、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
(一)思維形式
思維形式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兩種。形象思維,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想象力相對豐富。在展開教學中,把握學生的階段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實現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強調邏輯能力,只有以邏輯性的思維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與探索,才能夠從整體角度了解文章內容的關聯性。因此,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應當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以及靈活性等。通過對學生思維品質進行考查,能夠看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弱,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的深刻性主要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思維抽象程度。當學生遇到比較困難的內容時,能夠有邏輯地進行敘述,從而鍛煉學生語言能力。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育狀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呈現出思維碎片化特征,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發展。因此在具體培養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深化文章價值,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進而實現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由于思維比較抽象,因此為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便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思維策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教師所使用的思維方法主要需要借助思維材料,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思維活動,從而發展思維能力。思維方法以及思維材料的相互配合度,與思維能力的發展程度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學習中學生便可以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鍛煉自己思維能力。比如在初步學習漢字時,為了能夠方便學生認識漢字,便需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分辨,并且將多個詞語進行比較和分類,運用分類識字以及歸納詞句等方法,記住漢字,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運用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從而對比較枯燥的段落以及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為了能夠掌握整篇語文主旨,在學習時盡量以篇章的學習作為重點,指導學生掌握系統化以及初步的邏輯推理等思維能力,發現各個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語文教材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解決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時的,在思維能力培養中培養學生思維習慣極其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面臨語文問題時所出現的思維習慣是學生經常遇到的難題,思維習慣更加具有穩定性極難改變。思維習慣是在學生思維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起來的,因此為了提高學生思維品質,需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當學生具有獨立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時,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批判性以及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同時由于當前階段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面對不了解事物時比較喜歡問為什么,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用合適的教學道具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思維能力的培養產生好奇心,并且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給予學生鼓勵,可以幫助學生有信心的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地進行質疑,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當發現學生所提出的方法不具有可行性時,教師不應當批評,應當給予學生寬容的態度,尊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多元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同時,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時間以及空間,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展開討論,從而為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但由于當前語文課程標準,沒有具體地闡述思維的培養目標,并且思維的存在比較抽象,因此在思維能力培養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小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中培養目標存在兩種問題。
第一,缺少明確的思維能力培養目標。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一些教師并沒有認識培養思維能力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制定的教學目標僅僅考查學生語言學習能力,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沒有全面地認識到所學習的知識發展學生的哪些思維能力。由于教師對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認識不足,對目標缺乏具體的概念,從而使得思維能力的培養難以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上得到有效落實,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學習內容,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第二,教師缺乏具體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當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明確的培養目標之后,很多教師面臨著制定有效教學策略的難題。一些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時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導致所選擇的策略過于寬泛,難以得到真正的落實,浪費了許多教學時間,影響了教學效果以及質量。同時個別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以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無法培養學生反思能力以及自我評價能力。出現該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全面了解教學內容,沒有將掌握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無法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教學內容過于孤立,學生在學習孤立教學內容時難度比較大。當學習時間過長,學生很容易喪失語文學習的信心以及熱情,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同時,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并不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所使用的思維方法缺乏實踐驗證,從而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小學語文培養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結合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多元化教學目標
通過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狀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無法按照教育改革需求來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仍舊相對落后。在落后的教學手段下,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具體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階段特征并根據課本內容來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設定。在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此外,為了不斷優化教學目標,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當做到深入研讀課本教學內容,不斷調整與優化教學目標,進而確保學生能夠得到綜合發展。對不同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各有差異,若設計統一的教學目標,不僅會限制學生自我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無法實現教學目標。而通過按照學生學習能力設定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則能夠實現班級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比如,在具體學習《落花生》一文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對文章內容進行預習與分析,并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制定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目標。比如,針對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到熟讀課本內容,了解文章傳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而針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就可以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本內容,并讓學生根據文章中所傳達出的主旨含義來進行例文的仿寫。在這種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設定下,既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又能夠實現對學生思維品質、邏輯思維等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科學設計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就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狀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可以發現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絕大多數課堂是由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對問題進行分析與理解,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性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會導致學生的思維過于固化。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創設相對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實現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在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并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比如,在具體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五壯士有哪些壯舉?”“這篇文章具體傳達出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相關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自主性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與分析。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明確狼牙山五壯士課文內容中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又能夠深入感受文章中所創設出的人物形象,達到情感上的升華。
(三)鼓勵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適應教育改革需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語文核心素養中強調要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在具體展開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與學習,不斷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以創新型、發散型的思維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與探討。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展開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學習,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同時又能夠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具體學習《開國大典》一文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深入感受開國大典時人們驕傲和激動的心情,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組任務,讓學生去自主搜集開國大典等相關視頻及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中對這些內容進行展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同時在對視頻資料進行展示時,學生也能夠結合自身的理解,具體分析開國大典這一課的文章內容。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思維品質、邏輯能力和形象思維三個維度,并以這三個維度為主要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小學語文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參考文獻:
[1]蔣秀云. 語文教師核心專業素養的培育和發展[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01):11-14.
[2]王彥龍. 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優化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3]尹鑫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 職業技術,2020,19(04):100-103.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