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紅
摘 ?要:課外閱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調查發現,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并未將課外閱讀教學重視起來,使閱讀教學的效用發揮受到了直接影響。所以,構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成為當前教師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需以閱讀策略為導向,并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究實踐。文章從問題、策略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以閱讀策略為導向構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閱讀策略;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力培養、方法教授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文本講述了怎樣的內容、滲透了怎樣的情感,還需使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并靈活運用進行課外閱讀。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以閱讀策略為導向精心構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對課外閱讀課程化進行深入了解。鑒于其具有一定難度,文章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方法闡述,以期為相關人員帶來一定啟發。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本內容占比較重
課堂教學依托于課本,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容易產生錯誤理念,認為不管是課堂上的閱讀教學還是課后的閱讀教學,都需要圍繞課本內容進行。而這一理念使得可讀文本的占比較輕,使學生在知識積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對學生的學習與綜合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具體而言,學生在閱讀沒有見過的文本時不知道采用怎樣的閱讀方法,無法從文本中挖掘重要信息、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蘊含著的深厚情感;在進行寫作時,學生常會出現不知從何下手的現象,即便想到了一些題材,也無法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闡述,對寫作教學造成了直接影響。此外,圍繞課本內容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產生了必須完全掌握的觀念、意識、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二)課外閱讀時間無法保障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但閱讀這一過程枯燥乏味,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新鮮事物存在較大的好奇心,所以,對課外閱讀很難產生興趣。在此背景下,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是無法得到保障的。這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造成了直接影響。鑒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又被稱作啟蒙教育,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可造成直接影響,所以學生今后的閱讀也會間接受到不良影響。
二、以閱讀策略為導向構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閱讀環境,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環境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中可發揮出積極作用。具體而言,身處良好的閱讀環境中,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拿起書本進行閱讀,并與周圍的人進行探討;反之亦然。所以想要實現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想要借助其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師就需要重視閱讀環境的營造。
首先,學校領導應意識到學校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明確環境營造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而將引導作用發揮出來,使教師重視環境營造。其次,教師需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環境營造。因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為學生,環境營造的根本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文化氛圍的包裹下產生閱讀熱情,并通過長時間的閱讀形成閱讀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廣播進行節目播放,這些節目可以是有關于詩詞類的,也可以是有關于文化探究類的。雖然以廣播的形式呈現,但可對學生的聽覺造成刺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知識,并為環境營造奠定良好基礎。教師可以開展相關比賽,借助其激發學生的競爭力,從而實現良好的環境營造。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分享書籍”的比賽,以演講的方式闡述自己喜歡的書籍,并將其優勢進行闡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書籍進行簡單了解,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面,并掌握閱讀方法;教師可在校園內、班級內張貼名人名言、繪制黑板報;教師可在班級開辟閱讀角,并邀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放置于閱讀角中。如此,便可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學生起到熏陶、陶冶的作用,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拿起書籍進行閱讀,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此可見,通過進行閱讀環境的創設,可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的構建,確保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中,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
(二)加入導入環節,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課外閱讀課程化的構建需實現課堂教學與閱讀材料的有機結合,而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可對教學活動起到直接影響,所以教師不妨將其當作入手點。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課外閱讀材料可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文本學習產生興趣,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因為課堂導入環節的課外材料足夠有趣,且教師刻意標明了出處,所以在下課后,學生會主動尋找書籍進行閱讀,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習慣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可引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具體而言,這兩篇文章在精神品質上有著高度相似性,通過閱讀這兩篇文章,皆可對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培養,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兩篇文章在內容上有一定相似性,所以教師可將其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為了確保學生可以被激發好奇心。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其圖文聲結合的特點帶給學生感官刺激,使學生愿意對知識進行探究、思考。而且在呈現圖片、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使學生進入相關場景。之后,教師可告知學生接下來要學習的文本與其有著較高相似性,并讓學生將書籍名稱記錄下來,在順勢引入教學內容的同時為學生進行課后閱讀奠定良好基礎。教師還可以添加一些專欄學習活動,為課外閱讀課程化的貫徹落實奠定良好基礎。比如,教師可以增加以下幾個欄目:“名著閱讀”“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由此可見,通過將課外閱讀材料與課堂導入環節進行有機結合,可輕而易舉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文本、書籍產生興趣,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圍繞相關知識進行探究、學習,從而感知文章中滲透的各種情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三)引入教學活動,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教學活動是知識教授、能力培養的主要環節,倘若能夠實現課外材料與教學活動的有機融合,便可有效推動課外閱讀課程化的落實,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所以,教師需將其重視起來。但在教學活動中引入課外資料時,教師需考慮較多內容,如:課外材料是否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呈現方式是否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符、課外材料的引入是否真正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等。如此,才可借助課外資料的因素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質量。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想要將課外材料引入教學活動,就需先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其內容、情感,并基于此選擇課外材料。比如,教師可采用群文閱讀這一方式,將同類型的文本直觀呈現于學生面前,并采用有效方式進行引導,使學生根據文本之間的聯系、區別進行探究,從而加深對課本內容的了解,掌握學習方法。同時,群文閱讀的應用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積累大量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為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通過課外材料與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可以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閱讀技巧、閱讀方法,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本文中蘊含著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四)給予學生時間,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文章提到了課外閱讀時間無法得到保障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問題之一,且其對閱讀教學的效率提高、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造成了直接影響。所以,想要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師就需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
比如,教師可將課外閱讀引入教學活動,并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具體而言,教師可將課堂教學的時間劃分出來,確保學生可以在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本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入課外閱讀材料,通過減少課后作業、布置課外閱讀任務,使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并留出一定時間閱讀;教師可以在早讀時間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優質的課外材料,使學生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將課外閱讀任務布置于寒暑假中,為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教師可安排撰寫讀后感的作業。也就是說,通過有效手段給予學生閱讀時間,可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奠定良好基礎,為學生的能力培養提供保障。由此可見,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基礎為:給學生閱讀時間。所以,教師需盡可能劃分課堂時間,布置課后閱讀任務,便可確保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五)小組合作探究,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新課改》明確提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小組合作探究可做到這一點,所以教師可將其運用起來,為課外閱讀課程化的落實提供保障。此外,在實踐中發現,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應用,可使學生通過合作完成課外閱讀任務,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時,教師可引入《鑿壁借光》的課外材料,通過群文閱讀這一方式使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合作這種方式,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掌握閱讀方法??紤]到學生正處于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且自控能力較差、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任務進行引導,使學生真正感知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1. 閱讀兩篇文章,找到內容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 兩篇文章的情感是怎樣的?有什么不同?3. 你獲得了怎樣的感受?4. 你選用了怎樣的方法進行閱讀?5.圍繞文本內容進行繪畫。通過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逐漸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由此可見,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這種方式,可有效推動課外閱讀課程化的落實,使學生感知閱讀的魅力,從而愿意閱讀。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便可得到有效提高。
(六)過程性評價,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
評價貫穿于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始終。因為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評價給予鼓勵,以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成就感,并在成就感的推動下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課外閱讀。同時評價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在閱讀活動中的不足,為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所以,教師應重視過程性評價。
在課外活動課程化中,教師需充分意識到評價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研討找到最佳的評價方法,將其督促及激勵作用發揮出來,使學生自主開展課外閱讀。比如在進行過程化評價時,教師須遵循以表揚為主、以鼓勵為輔的原則,倘若發現某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采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改正閱讀中的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三、結語
可以看出,構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想要實現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師需將閱讀策略當作導向,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設計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將閱讀環境創設出來,借助環境熏陶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師可以將課外材料引入導入環節及教學活動,實現課外材料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探究這種方法利用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進行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客觀看待自己。
參考文獻:
[1]陳東鑫.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化探索與思考[J]. 教師,2020(25):41-42.
[2]胥瑞. 淺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3):137-138.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