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陽
摘要:在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背景下,一些高職院校仍存在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產教融合培訓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文章以廣西工業技師學院財經商貿類專業群為例,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調研、實地訪談、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討當前職業院校主要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類型,分析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技能水平
中圖分類號:C961;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5-004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背景下廣西職業院校校企合作‘1+1+N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1B324)研究成果
1.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政策背景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對全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作出部署并提出要求。2019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西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明確要求:到2021年底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5%以上,為推動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對職業教育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
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凸顯出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新時代涌現出來的新職業如電子商務師、營銷員等,都需要年輕而富有朝氣的技能型人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3.職業教育在職業技能提升領域的優勢
當前,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新時期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任務。在職業技能培訓上,職業院校有著極大的優勢。大部分職業院校專業工種齊全,緊跟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并對接職業資格證的培訓和考證鑒定,是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主力軍。
1.崗位實習模式
當前,職業院校大部分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崗位實習模式”,新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第五十條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實習”,因此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應加強對實習實訓學生的指導,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協助實習單位安排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匹配的崗位,明確實習實訓內容和標準。《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2021年修訂)第十二條規定:“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崗位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具體實習時間由職業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安排。”一般來說,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校時間為三年,前兩年半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進行操作技能訓練,最后半年到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開展崗位實習,實習過程中由企業師傅或導師給予其指導。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指導和管理,學生在崗位上能學到更多的專業理論知識,并在技能操作上取得進步。不足之處是崗位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容易造成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與企業崗位需求能力有偏差。
2.“冠名班”模式
“冠名班”是指企業與學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從學生入學就開始滲透企業文化,校企共同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又稱“冠名班”,即以企業的名稱命名的班級。從學生入學開始,企業就選派專業培訓師到學校參與學生的課程教授并滲透企業文化,并且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由企業安排師傅指導,待學生畢業后達到企業用人考核條件可直接到冠名的企業就業。“冠名班”的產教融合模式是直接對接企業,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培養。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相對接的理念,有效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缺點是一些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規模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可能最終到企業就業的人員只能是班級的少數學生,導致訂單班模式名存實亡。
3.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模式
當前,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已成為職業院校較常見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學校與合作企業協商,企業還原真實的工作場景在學校投建實訓場地,利用校企雙方各自的資源以及自身優勢,達到校企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的目的。在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模式中,學校可以依據企業工作環境標準建設實訓場地,使得實訓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市場發展和企業的要求,而且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專業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也可以更真實地體驗企業文化,感受真實工作氛圍,為今后踏入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識不強,企業參與學校產教融合積極性有待提高
產教融合是指學校與企業作為協同育人的雙主體,以共贏為基礎,以發展為根本,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在現實的環境中,企業涉及學校育人的部分占比小,大部分的模式就是企業安排人員每學期到學校開展講座1次~2次,對育人做不到全程參與和管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真正深入到育人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核心問題中。很多企業以經濟利益為發展主線,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不重視涉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內容,如專業課程開發、課程設置、專業建設、師資培養等,沒有達到相互滲透的效果,偏離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初衷,使得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效果不夠顯著。
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方式有限
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主要表現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責任與權利難以平衡和協調。據調查,80%的企業選擇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這些企業以經濟效益為主,在安排學生進行崗位實習的過程中付出的成本較少,而且不用承擔過多的責任。這種單一的模式,使得校企合作并未實現深度融合。目前,一些學校的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職責不夠明確,哪門課程由學校或企業負責教授和指導,學校和企業各自承擔怎樣的職責,這些細節的內容都有待商榷,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合作過程中,發生問題的責任歸屬也不明確,不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
3.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不高,專業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要求不夠匹配
社會經濟的發展,催生出許多新型的產業和工作崗位。因此,學校的專業設置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進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目前,部分財經商貿類專業課程設置與崗位要求不匹配。以會計專業為例,已經取消了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會計專業的學生能考取的對應的職業資格證為“收銀員”。近幾年,受多方面的影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了瓶頸,無法與當前的產業發展相契合,出現了實習就業安排與專業不對口的現象。而市場上需求的崗位,如客服崗位、銷售類崗位等,在會計專業課程中很少涉及,會讓學生有一種學校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不匹配的印象,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4.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行業的紐帶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凸顯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其中行業發揮的是紐帶作用。各行業(協會)在社會層面有一定的影響力,如廣西電子商務協會、廣西烹飪協會等。行業與相關企業的聯系較密切,許多企業需要借助行業來完成技術更新、產品鑒定等相關工作。此外,行業在企業的資助下舉辦各種相關的活動,如學術研討會、產品推介會等,能吸引許多職業院校的優秀教師和學生參加,并在比賽中大放異彩。行業聯合企業和學校開展活動,會對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有促進作用。但是行業的受重視程度與政府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相關,某些行業如果不能在公眾范圍內產生影響,其紐帶作用就會微乎其微。
5.學校師資實操技能相對較弱,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背景下,廣西中職院校從2018年的10所五星級院校發展到2022年的19所五星級院校,說明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中職院校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現有的教師數量已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要求學生實操能力強的學校的師資,總體相對薄弱。有的中職院校的部分師資是剛畢業的應屆畢業生,理論能力強但缺乏實際工作能力,且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這不利于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6.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未能融合專業特點,不能利用地域優勢凸顯廣西特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今的熱點,每一所中職院校的年度工作計劃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均列入了工作目標。一些先進的省市如浙江、廣州、深圳等,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都走在全國前列,是全國各地中職院校學習借鑒的對象。而近五年,廣西一些中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未能融合專業特點,不能利用地域優勢凸顯廣西特色。因此,廣西的重工業如柳州五菱等,廣西的特色產業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等,更應凸顯廣西特色,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與模式上實現創新和突破。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內涵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互相支持與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型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校企合作“1+1+N”模式是指1個專業群+1個行業+N家企業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這里以財經商貿類專業群為例,其是以電子商務專業為龍頭專業,由會計、市場營銷、汽車營銷等專業組成的專業群。
“1+1+N”模式的內涵。第一個“1”是重點建設一個專業群,抓住龍頭專業,輻射相關專業建設;第二個“1”是利用行業的優勢,確定行業崗位標準和評價標準,使人才培養更規范化;“N”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行業標準為引領,深化學校與N家企業合作共同育人,包括在教育理念、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以及專業設置方面的產教融合。
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的實施
(1)提高對產教融合的認識,平衡校企責、權、利,增強企業合作的動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但要在中職院校強化,還要在合作企業內部進行提升。校企雙方必須統一理念,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共同育人,在專業課程、專業建設、專業師資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校企雙方要進一步確立相關制度,規范措施,明確校企責、權、利,在合作方式上進行創新,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更具靈活性和有效性,更符合企業的利益要求,以實現“校企雙贏”。
(2)在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背景下,校企雙方要優化培訓內容,提升培訓質效。職業院校、企業及培訓機構要聯合開展培訓,以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校企雙方要優化培訓內容,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培訓內容。校企雙方要提高校企培訓的數字化資源水平,加大培訓需求與培訓供給的匹配,使其兼具功能化和智能化,進而提升培訓質效和人才培養質量。
(3)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定期開展活動,建立專業建設資源庫。各行業可按照企業標準組建行業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接企業實際崗位需求標準、職業資格標準等,以實現專業與崗位的緊密鏈接。要發揮行業的指導作用,以行業為活動牽頭人,組織企業和中職院校進行交流、研討活動,構建專業建設資源庫,實現資源優化整合共享。要推動建成專業集團化辦學,提升廣西中職院校辦學質量,為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促進廣西區域經濟良性發展。
(4)優化學校專業設置,促進學校課程建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需以市場調研為基礎,不斷進行優化調整。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將企業的新思想、先進技術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以構建優質的產教融合課程體系。職業院校要精準對接職業技能標準,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內容,并采用項目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方式進行設置等。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采取任務驅動、一體化教學等方式,設置真實的工作情境,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職業院校還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更新和優化,以促進學校課程建設。
(5)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理念,促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人才培養質量優劣的關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中職教育發展的根本條件。職業院校要重視選拔理論與實操水平“雙高”的教師,深化校企合作,引進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并在專業領域行業和企業中選拔、引入先進人才,以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無縫對接。職業院校要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掛職或者鍛煉實操能力,促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
(6)圍繞廣西產業特色,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開展技能培訓。職業院校要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方式,豐富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并細化目標群體,做好培訓服務。職業院校還要圍繞廣西產業特色尤其是農產品產業,打造具有區域性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如“田東杧果”“桂味荔枝”等,并通過搭建校農村電商平臺,助力廣西農產品銷售,達到“學技能、增收入、興產業”的成效。
《廣西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實施以來,廣西各職業院校在政策的引領下,較高標準地完成了培訓目標任務,并使全區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人才培養的質量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探索更多有效可行的實踐路徑,為培養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如何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養模式持續運行,還需要校企雙方保持統一的理念、積極的心態和深化合作的決心,在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上深入研究,以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郭昕文,丘洪,廖俊龍.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實踐探索———以深圳技師學院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20(11).
[2]常興華,尹力卉.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8).
[3]黃文偉.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變遷的漸進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6(01).
[4]李愛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科技,2015(10).
[5]楊朝暉.劉冬瑩.我國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3(10).
Research on the "1+1+N"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Vocational Skills Improvement Actions
Zhou Xiaoyang
(Guangxi Industrial Technician Colleges, Nanning 5300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kills enhancement action,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still fac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weak targete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raining. The article takes the finance and commerce major group of Guangxi industrial technician colleges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research, on-site interviews, and case studies to explore the main types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nd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1+1+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skill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