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倫
摘 要:要理解傅雷的“苦心孤詣”,離不開對原生家庭的觀照。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傅雷從“受虐者”成為“施虐者”;但在傅聰出國后,傅雷竭力克服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從“施虐者”成為“反思并改正自己行為的父親”:誠懇道歉、小心示愛、平等幫助和接納贊美。這種反思與改正才是“苦心孤詣”的主要表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傅雷家書》;苦心孤詣;原生家庭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開發‘小創造力’: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育人新探索”(編號:2022JSQZ0312)、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小創造力’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區域行動研究”(編號 :SJMJ/2021/02)、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傳承與弘揚長江文化課程建設與實施”(編號:LZD/2021/1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傅聰的來往書信輯錄。傅雷的好友樓適夷稱這本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很多人認為,傅雷對傅聰事無巨細的關心教育是其“苦心孤詣”教子的體現。從書信中可以看到,傅雷對傅聰的教育涵蓋方方面面。大的方面,如愛國教育——“你在萬里之外,這樣舒服,跟著別人跟不到的老師;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氣氛;享受到別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藝術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同胞的事發生”[1]。小的方面,如朋友交往的指導——“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2]。對生活習慣的指導——“搔頭的習慣務必革除,到國外去實在不太雅……飯桌子上切忌伸懶腰。出門勿忘戴太陽鏡……”[3]此外,還有諸如生活理財的指導、禮儀習慣的指導,甚至連書寫這種小問題也要叮囑。
但是,查閱《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可以發現,“苦心孤詣”的意思是:“盡心鉆研、思索,務期達到別人難以達到的境界。”[4]傅雷對傅聰的關心雖然稱得上“無微不至”,但并非“別人難以達到的境界”,為何要稱其“苦心孤詣”?筆者在備課中發現,要理解傅雷的“苦心孤詣”,離不開對原生家庭的觀照。
一、 從“受虐者”到“施虐者”:原生家庭對傅雷教育方式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指個人出生后被撫養的家庭,是個體情感經驗學習的場所。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心理特點、個性特征、自我效能感、人際關系交往等都與原生家庭有割舍不開的關系。[5]傅雷曾撰《自述》長文:“4歲喪父,父在辛亥革命時為土豪劣紳所害,入獄三月,出獄后以含冤未得昭雪,抑郁而死,年僅24歲。我的二弟一妹,均以母親出外奔走,家中無人照顧而死。母氏早年守寡(亦24歲),常以報仇為訓。因她常年悲憤,以淚洗面;對我又督教極嚴,16歲尚夏楚不離身,故我童年只見愁容,不聞笑聲。”[6]傅雷在外玩耍時間過長,母親就威脅把他扔進河里;成績不佳,母親曾滴熱蠟燙他肚皮。
傅雷的童年是不幸的,失去了父親,又遭受母親的虐待式教育。更不幸的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最終還是可能會變成和父母一樣的虐待者”[7]。傅雷沒有能夠逃脫宿命,在自己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也成了“施虐者”。傅聰小時候練琴,邊彈奏邊偷看《水滸傳》,父親在三樓從琴聲察覺出異樣,下樓一聲暴吼,“像李逵大喝一樣,嚇得人魂飛魄散”。5歲時,他在客廳寫字,父親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順手掄過來蚊香盤,擊中鼻梁,頓時血流如注”[8]。傅雷對孩子的粗暴和嚴苛,連好友樓適夷都很不以為然。
二、 從“施虐者”到“反思并改正自己行為的父親”:傅雷在竭力克服原生家庭的影響
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傅雷早期的教育給兒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事實上,我們在《傅雷家書》中,能夠看到傅雷在有意識地反思并改正自己的教育行為,竭力克服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種反思與改正才是他“苦心孤詣”的主要表現:
(一) 誠懇道歉
傅雷在給傅聰的第一封家書中就非常誠懇地道歉。“有毒父母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們極少(甚至從不)為自己的破壞性行為道歉。正因為如此,向你可能傷害過的人——尤其是你的子女——道歉是打破這一循環的重要環節。”[9]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至十九晚的信中又寫道:“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10]傅雷直白地表明自己之前對傅聰的教育是“虐待”,直接向傅聰道歉“對不起”“補贖不了這種罪過”。“永遠”兩個字可見傅雷認識到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傅聰帶來的影響之大。對于在原生家庭遭受虐待的傅雷來說,反思自己的教育,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是何其困難。但在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對錯誤教育傅聰的反思是深刻的,他還提到:“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11]他不但承認了自己錯誤的教育給傅聰帶來的痛苦感受,還承認即使自己道歉了,仍然改變不了之前犯下的錯誤。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后能夠主動道歉,這是一般父母無法做到的,也是傅雷苦心孤詣的一種表現。
(二) 小心示愛
“打破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作出承諾,和你父母當年對你的態度相比,你要更加體貼關愛自己的子女。”[12]傅雷向傅聰誠懇道歉后,他小心翼翼地向傅聰表達自己的愛。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的信中,傅雷寫道:“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顧的;我們啰里啰唆的抖出你尿布時代與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13]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寫信,可見傅雷對傅聰的思念與牽掛。但是傅雷忍住了沒有寫,是怕傅聰“嫌煩”,可見傅雷已經將兒子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老是”兩個字可見傅聰的童年和過往在傅雷心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傅雷在含蓄地、小心翼翼地向傅聰表達著愛意。虐待型的原生家庭,對孩子斥責、批評、否定是常態。而深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傅雷,放棄批評與否定,小心地表達自己的愛,可以視為“苦心孤詣”的又一種表現。
(三) 平等幫助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不僅誠懇道歉,小心地表達愛,而且還主動作出改變,竭力調整自己和兒子相處的方式。
首先,傅雷放下了作為父親的權威。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的信中,傅雷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14]傅雷把兒子視作朋友,并且認為這樣做是最幸福的事。
平等交流是基礎,隨后傅雷主動向兒子提供幫助。在一九五四年二月五日的信中寫道:“倘若要買樂譜或者唱片,盡管來信,我可以寄錢。在我有能力的時候,你要是喜歡我幫你一些忙,這是對我莫大的安慰。倘若精神上思想上我已經無能為力,至少別拒絕我物質方面的助力!前信已說過,你忙,少寫信不打緊,決不怨怪。只是飲食務須有度,營養必須充分。”[15]“盡管”兩字,是傅雷希望兒子在學習上花錢不要有什么心理負擔,自己是兒子堅強的后盾。“莫大的安慰”足見傅雷把支持兒子學習當作自己的責任和幸事。“至少別拒絕”“決不”兩處可見傅雷期望甚至請求傅聰接受自己的幫助和關心的迫切。
在溝通中,傅雷也由往日的專制說教變為現身說法。就傅聰的感情問題,在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上午的信中,傅雷說道:“我二十歲出國,出國前和你媽媽已經訂婚,但出國四年中間,對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變,動搖得很厲害。這個實在的例子很可以做你的參考,使你做事可以比我謹慎,少些痛苦——尤其為了你的學習,你的藝術前途!”[16]傅雷誠懇說出自己年輕時情感的不成熟和波動,希望給兒子提供一些參考。參照傅雷的成長環境以及他前期對兒子的教育,不難發現,權威性已經在傅雷的思想中扎了根,但是傅雷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及,他竭力摒除自己潛意識里的權威思想,和兒子平等溝通,對兒子真誠幫助。教子的“苦心孤詣”讓人心酸又感動。
(四) 接納贊美
一九五三年,傅聰還未出國,就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哪一首最重要的問題,父子兩個爭論激烈,傅雷認為傅聰太狂妄,以致傅聰離家出走。“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17]在傅聰遠赴異國他鄉后,傅雷開始學會接納和認可兒子。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的信中,傅雷說道:“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18]“不在……又……”“不向……向……”“不來……又……”這幾個關聯詞,表現了傅雷能夠接納兒子心中所有的痛苦與壓力,而且認為這種接納是作為父母的職責。
對于兒子取得的成績,傅雷也能夠發自內心地贊美與肯定。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信中,他寫道:“一天練出一個協奏曲的三個樂章帶華彩段,你的技巧和了解,真可以說是驚人。你上臺的日子還要練足八小時以上的琴,也叫人佩服你的毅力。”[19]“真”“驚人”寫出了傅雷對傅聰鋼琴技巧和理解力極高的贊美與肯定,“佩服”更是表現了傅雷已經將兒子當作了榜樣。
傅雷的妻子朱梅馥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他一貫秉性乖戾,疾惡如仇,是有根源的——寡母孤兒悲慘凄涼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傅雷童年的悲慘遭遇深深影響了他對兒子的教育,但是對兒子發自肺腑的愛,讓傅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克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當你自己從內疚、自我仇視和憤怒的家庭遺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你是在塑造未來。”[20]
可以說,《傅雷家書》是傅雷重塑自己家庭未來的一本書,也是影響無數家庭未來的一本書。
參考文獻:
[1][2][3][10][11][13][14][15][16][18][19] 傅雷,朱梅馥,傅聰.傅雷家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70,51,53,35,36,38,37,40,48,85,118.
[4] 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759.
[5] 郭玲玲.原生家庭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綜述[J].品位·經典,2020(15):67.
[6][8] 蒲實.作為傅雷兒子的傅聰[J].三聯生活周刊,2020(12):26,27.
[7][9][12][17][20] 蘇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M].黃姝,王婷,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100,297,289,17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