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燕
【摘要】表演游戲是幼兒園游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幼兒根據某個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的內容扮演其中的角色,并運用語言、動作和表情等表演形式再現作品內容的游戲。思維批判性是能夠客觀地進行思考,思考時有目標、有質疑的意識,能進行有邏輯性的分析和判斷;而幼兒批判性思維與成人稍有不同,是指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得出的合理結論有信心、能關注他人的觀點和理由、考慮不同的答案和修正自己的觀點。本文主要從主題生成、多元材料投放、創設“問題墻”、把握介入時機、分享交流抓重點等幾個策略支持在表演游戲中培養幼兒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表演游戲? 批判性思維?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133-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可見游戲對幼兒學習的價值。除此之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提到“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其中包括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創造力的源動力就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方式,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幼兒作為21世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發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已是勢在必行。而在一日活動中觀察發現,幼兒的批判性思維不足,體現在:人云亦云、喜歡模仿他人、沒有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等。綜合以上,本文從表演游戲中,探討培養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策略,希望幼兒能逐步建立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發展批判性思維。
一、主題生成源興趣,主動學習有動力
幼兒的游戲主題,分為預設主題和生成主題。預設主題是指由教師發起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情況等方面,選擇適宜的活動主題、準備所需的游戲材料、確定具體的游戲過程等,幼兒在其中參與度和主動性較少。生成主題是教師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與孩子的相處、交流中觀察到的幼兒感興趣的點,一般在過渡環節和自主游戲中比較容易捕捉到幼兒的興趣,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分析其中蘊含的價值,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從而生成的游戲主題。在生成性游戲主題中,兒童是游戲的主人,他們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玩什么,和誰一起玩,在哪里玩和怎么玩。教師充分發揮“觀察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場地和充足的游戲時間。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人的心理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當我們對一件事物特別感興趣時,便會對它投入萬分的注意,對這件事物觀察敏銳、記憶深刻、思維活躍。所以,當游戲主題來源于幼兒的興趣,他們就會化身主動學習者,在游戲過程中不斷深入探索,從而有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可能性。
例如,我們的表演游戲主題《小英雄王二小》,來源于幼兒在閱讀這本繪本時產生的興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主動利用區域的時間制作表演需要的迷彩服、頭盔和其他的道具,會出現不同的游戲情節(王二小設置陷阱騙敵軍、八路軍在訓練、打敗敵軍后用歌聲和樂器慶祝勝利),還會針對“王二小在表演的時候要不要犧牲”的問題展開辯論。
二、材料投放要多元,滿足需求助探索
材料是游戲的工具,是游戲的物質條件,這是由于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憑借對材料的感知,可以引起幼兒一定的動作或活動及其相應的心理體驗。多元的材料投放包括材料的不同、材料的組合和材料的重構。在表演游戲中,材料包括角色的服裝、道具,布置游戲場地的材料。教師在游戲前創設機會,引導幼兒討論游戲所需要的材料,并引導幼兒用符號表征下來,做好計劃然后收集制作好所需材料,最終運用到游戲中。針對一個角色、一個場地投放多種材料,支持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有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游戲情況選擇材料或增減材料,鼓勵幼兒進行材料的組合或重構。
在表演游戲《西游記之三借芭蕉扇》中,幼兒討論得出表演需要服裝、武器和布置場地的材料,其中,孫悟空的角色,他們有的用建構材料和扭扭棒拼出一個緊箍咒戴在頭上;也有制作孫悟空的面具戴在臉上;還有的是穿戴黃色的紗巾……這個過程中,教師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材料,滿足幼兒對孫悟空角色的理解裝扮。除了幼兒討論和準備的材料,幼兒園的所有材料都是可供選擇的,以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的需求。因為幼兒的游戲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因同伴的不同、經驗的水平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場地不同等產生新玩法。在《西游記之三借芭蕉扇》的游戲中,幼兒搭建火焰山,剛開始的想法是用塑料椅加紅絲巾組合搭建火焰山,在多次出現絲巾滑落的問題后,婉婉小朋友發現了問題,指出:“椅子太滑了,不能用這個椅子。”瑤瑤不說話,還是繼續嘗試,再次經歷失敗后,經過思考,他們將椅子替換成彈性足球網,再用夾子夾住絲巾,成功搭建出火焰山。這個過程中,幼兒因材料引發批判性思維,材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環境巧設“問題墻”,善于提問敢質疑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環境包括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此處要說的“問題墻”指的是物質環境。我們在班級的墻面上創設“問題墻”,鼓勵幼兒將表演游戲中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粘貼在墻面上,提出問題的幼兒和其他幼兒都可回答。提出的問題記錄在藍色的紙上,回答記錄在綠色的紙上,將二者用顏色區分開,有效梳理,讓思維更清晰。問題墻的創設,充分發揮了環境在幼兒園教育中承擔的隱性指導的作用,讓墻面會說話,成為幼兒學習的平臺。
在表演“三借芭蕉扇”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忘記對話怎么辦?”“等待的時間太久了怎么辦?”“表演孫悟空在鐵扇公主肚子里的時候孫悟空要不要藏起來?”,他們將這些問題用符號表征,粘貼在問題墻上,于是就有了大家的答疑解惑:“忘記對話旁邊的小朋友可以提醒他、可以多看看我們的劇本、回家看看電視劇情……”“等得很無聊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師父八戒可以想其他的辦法滅火焰山的火、鐵扇公主玉面狐貍她們可以在家泡茶、可以去抓唐僧、可以出門采葡萄、采花……”。針對“表演孫悟空在鐵扇公主肚子里的時候孫悟空要不要藏起來?”的問題,我們將回答分成兩類:“要的理由”和“不要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逐漸樹立問題意識、思維的獨特性和批判性。
四、游戲介入有時機,抓住關鍵促思考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參與者、支持者、合作者,在游戲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因此要把握合適的介入游戲的時機,促進幼兒有效思考。
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無所事事的狀態時介入。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時,三只小兔子在家里無聊地坐著,教師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說:“媽媽還沒回來,好無聊呀,我們可以做什么事情呢?”菲菲說:“我們唱歌吧!”藝藝說:“需要找個話筒!”于是她們思考什么材料適合當成話筒,藝藝找來了一根紙卷芯拿在手上開始唱歌,菲菲說:“這個當話筒一點都不好看,我覺得上面還可以粘一個球!”。教師通過同伴的身份介入,推動游戲情節,引發幼兒關于“用什么材料做話筒”的思考、質疑和建議。
幼兒反復嘗試解決問題但無效時介入。在“三借芭蕉扇”的游戲中,扮演師父的思思嘴里不時發出像小寶寶一樣的“啊啊啊”的聲音,哪吒婉婉過去跟她說:“你不能這樣,師父才不會發出像小寶寶一樣的聲音呢!”思思假裝沒聽見,還是繼續“啊啊啊”地叫。婉婉說:“停下,不要再叫啦!你這樣一點都不像師父!”思思還是不聽她的意見,婉婉無奈地轉身走了。如果在思思第一次出現叫聲的時候,教師介入,那么婉婉就不會提出“不像師父”的質疑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被限制發展。因此,教師不宜過早介入,應留有時間讓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思維。
發現能引發幼兒批判性思考的契機時介入。在幼兒續編故事《海上大冒險》時,很多幼兒都續編了自己的故事,教師通過啟發性提問:“你們覺得他編的故事怎么樣?為什么?”“你同意他們的話嗎?為什么?”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幼兒紛紛表述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州州的故事很好,因為他編的故事里,船長他們發現了海里的垃圾還能撿起來,他們十分愛護環境。”“我覺得涵涵的故事不好,因為他的故事太短了。”“我的故事雖然很短,但是很多小魚蹦起來的情節很有趣。”正是由于教師及時發現契機,通過啟發性的提問介入,促進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讓我們看見了幼兒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并表達,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表現。
五、分享交流抓重點,不同觀點無對錯
游戲結束后的分享交流是推進游戲的重要契機,也是幼兒發表個人觀點的重要平臺。在游戲中,幼兒因材料、語言、認知等方面會與同伴產生沖突,教師要善于捕捉游戲中能引發幼兒批判性思考的沖突,在分享交流時,利用談話引發回憶、視頻回放、場景再現等策略,引導幼兒發現沖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鼓勵幼兒出現不同的意見,并通過有效的提問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與判斷,還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幼兒進行討論、思辨、質疑的過程中,要保持中間立場,提問不要帶有個人傾向,才能有效啟發幼兒的批判性思考。
例如,分享交流時,針對“不知道表演到哪個劇情了怎么辦?”菲菲提出:“增加一個導演,她拿著手搖鈴,邊搖邊大聲告訴大家現在要表演一借芭蕉扇、二借芭蕉扇或三借芭蕉扇。”我問:“你們覺得菲菲的建議怎么樣?”有的幼兒同意,也有幼兒說:“這樣太吵了。”菲菲說:“搖輕一點,小聲一點唄!”又有人說:“不行,還是會吵。”“不然拿著我們的劇本給他們看吧!”他們圍繞這個問題來回爭論了幾次。幼兒爭論的過程中,我沒有打斷他們,也沒有表達自己的態度,對幼兒的觀點持肯定或否定態度,相反,我是十分驚喜的!他們敢于提出自己的質疑,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批判性思維嗎?
六、提供評價記錄表,自評他評促思辨
批判性思維是從否定一個事物出發,就像辯論的時候正方反方的互相批駁一樣,提出反面論據,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思辨,是指能夠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包括正反兩方面看問題,思辨能力的發展也意味著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大班幼兒的思維方式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具體的實物,例如評價記錄表,引導幼兒對自己和同伴的游戲進行記錄與評價。
為何提供評價記錄表?當今教育,越來越重視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課程評價根據評價的主體不同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評與他評是幼兒學會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幫助幼兒不斷調整學習過程與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在自評與他評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對自己的表現或同伴的評價進行分析、判斷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思維,也逐漸發展了思辨能力。傳統的評價方式更多的是教師對幼兒的評價,幼兒自我評價和同伴間的互相評價較為缺乏。評價記錄表的提供,為幼兒創設自評與他評的平臺,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
在大班的表演游戲中,教師提供了不同顏色的空白的A4紙,黃色是表演的幼兒對自己的評價;藍色的是觀眾對“演員”的評價,教師引導幼兒將其對折,在記錄的時候,觀眾可以在左邊的位置記錄下自己看表演時對小演員們的評價,可以從表演游戲的幾大關鍵經驗進行評價,包括交往與合作、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服裝道具的選擇與使用、表現力等。小演員們聽完觀眾的評價后可以表達是否同意觀眾的評價并說明理由,并在右邊的位置進行記錄。提供評價記錄表之后,我們明顯發現,有不少幼兒對“觀眾”的身份感興趣,樂意表達自己的評價,而小演員們回應得也很熱烈。例如,大班幼兒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戲主題《小蝴蝶去旅行》中,幼兒靈睿作為觀眾,在游戲結束時分享了自己的評價:“我覺得夏菲扮演小花的時候,自己跑到小女孩的家里,這個地方表演得不好,因為小花沒有腳,不會自己走。”夏菲針對這個評價,進行回應:“我不同意她的評價,因為我們扮演小花的時候,是假裝被風吹到了小女孩的家里。”靈睿說:“可是小花沒有腳,不會自己走,她要是離開了花盆,就枯萎了。”夏菲說:“那可以叫小女孩搬到家里去呀。”靈睿說:“小女孩那個時候在表演觀察毛毛蟲,沒空去搬花。”夏菲說:“不然小花枯萎的話,小女孩就去重新買種子種花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圍繞著其中一個觀點進行互動,分析和判斷他人的建議,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和思辨能力。
總之,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的目標之一。養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于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在幼兒時期,我們要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指導綱要》精神的引領下,在活動中逐漸培養幼兒批判性思維,為他們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彭怡.善待幼兒批判性思維的萌芽——談幼兒批判性思維發展之可能性和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9(2):1-5.
[3]王心航,李佩芬.在表演游戲中發展幼兒的創新素養[J].寧夏教育,2022(1):150-152.
[4]柳碧珊.淺析在表演游戲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4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