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童聲合唱在我國小學音樂基礎教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實現審美教育、全面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手段。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合唱作品,然而由于教學對象是活潑好動且對音樂認識不足的小學生,部分教師對合唱教學缺乏重視,加之教學方式單一等因素,課堂教學無法引起學生對合唱的共鳴。筆者在合唱教學實踐中,把解讀作品、發聲技巧訓練、情感體驗深度融合于多聲部歌唱教學實踐,多維度拓展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引領學生發自內心地歌唱。
關鍵詞:小學合唱教學;深度學習;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4-0085-03
引? 言
合唱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部分教師對合唱作品解讀不到位等,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歌唱的愉悅,合唱藝術的美無法與學生心靈交匯。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安排教學梯度,遵從“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合唱體驗為主”的教學理念,探索、提煉合唱作品的“深度”,通過多維度的教學設計,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
一、填滿樂譜頁邊,解讀合唱作品有深度
通過對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教科書的仔細研讀,我們可以發現合唱歌曲占比隨年級升高呈逐步提升的趨勢。從第一冊模擬勞動三聲部節奏聲勢、《動物說話》模仿大小鴨叫聲聲勢等便已開始為學生建立多聲部的概念。這些內容題材廣泛、風格各異,因此作品分析程度的深淺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一)音樂語言的細讀
合唱作品就像文學創作里的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有時也被稱為“情感語言”。每首合唱作品都需要教師深入了解作曲家的音樂語言傳達特點,通過細致解讀、挖掘作品的內涵,把握分析的過程,為教學中更好地表現作品的主題、形象、情感等做好鋪墊[1]。例如,第六冊《柳樹姑娘》歌曲的前八小節,旋律采用模進手法,三度、四度、五度的跳進使曲調清新、優美,如同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秀麗的畫卷。第二聲部只用了第一聲部的同音支聲,配以八分音符頓音的“la”,營造出愉快的氣氛。又如,第五冊《鐘聲叮叮當》曲調短小精悍,旋律優美,歌曲運用了同音支聲“1”“5”作為烘托,豐滿了悅耳的鐘聲音效,聲部互相交織成一曲美妙的“鐘聲交響曲”。合唱歌曲作品需要我們細品,感受音色的豐富和音響的層次。
(二)樂譜的細化標記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作曲家都要使用大量樂譜標記來提示演唱或演奏,從而準確地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風格[2]。而大多數教師會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演唱技巧或演奏技巧上,因而疏忽了譜面上的標注。筆者在實踐中反復探尋樂譜標記的深度,發現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看樂譜表面所呈現的內容,能讓教師對作品框架和內容有大致了解,并將樂譜中重點和難點部分進行標記,可以起到輔助提醒的作用。比如,可以選用不同顏色對比明顯的記號筆進行標記,把重難點視覺化,更加清晰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另一方面是對作品深刻理解后,在適合本班級學生的基礎上,教師對聲部進行改動,添加速度、力度、呼吸記號等,對樂譜進行二次創作。如低年級教學作品較簡短,教師可為歌曲編寫既符合和聲配置又與音樂形象吻合的二聲部,既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也為中高段的合唱學習打下根基。如第一冊歌曲《法國號》,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調整(如圖1)。又如,第二冊歌曲《可愛的小象》,在樂曲出現二分音符的地方加入上方旋律的同音重復,讓學生用“ci ci”來演唱,表現小象噴水的快樂;第一樂句的前半句“1 3 |1 3”中的“小象小象”加入頓音記號,后半句加入連音記號等。
(三)聲部的合理配置
聲部的配置在演繹作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對于1~2年級,我們可以進行二聲部配置,由高低兩聲部組成,選擇或者改編一些適合低學段學生的短小作品,提高學生演唱能力,使其建立合唱自信。3~6年級聲部配置可根據各班級的學生音樂能力,結合作品進行二至三聲部配置。在聲部分配中,教師既要考慮學生個人的音域、音色,也要強調各聲部之間的平衡,在處理聲部之間的配置時要視教學作品而定,無需刻板地進行平均分配。
二、凸顯童聲特質,豐富唱練樣式有深度
合唱的童聲期階段是6~12周歲。其中6~8歲屬于童聲前期,是培養學生多聲部合唱樂感的重要時期,適合對學生進行基礎性訓練;9~12歲屬于童聲成熟期,也是走向童聲合唱的高峰期,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后,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作品練習。
(一)課前輕松愉快的訓練
在課前五分鐘,教師可融入常規熱身活動,重點是讓學生找到“放松”的歌唱狀態,主要分為肢體熱身與口腔狀態熱身。肢體熱身:首先請學生站立,兩腳打開與肩同寬,依次給前面的同學捶背、捏肩,力度適中,接著雙手交叉后手臂盡量向上、左、右方向伸展,再慢慢向下,注意雙手要自然向下垂直,當再次慢慢起身時,繼續用肩部向內、向外慢速畫圈,最后頭部向左右上下方向依次轉動,感受從腳到身體到頭部的伸展。口腔狀態熱身:唇抖練習,教師利用鋼琴給出G音,讓學生跟琴聲進行上下行八度唇抖練習,注意面部放松把牙齒打開;打哈欠訓練,引導學生在半打哈欠的狀態下,像咬著蘋果一樣進行高音訓練,可以解決演唱時高音上不去、喉頭緊的問題,也可用楊鴻年教授建議的弱聲唱法。“弱聲唱法可以避免由于氣息過多地沖擊聲帶而帶來的損傷,克服低音區位置垮下來的毛病。”[3]這些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發聲練習,既可以使學生歌唱狀態放松,提高學習興趣,又能為學生歌唱做好準備。
(二)建立和聲意識的訓練
和聲在音樂元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要盡早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可持續的合唱訓練,讓學生體會和聲之美。例如,一年級開始,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兩個音練習,通過長短音的配合、節奏變化等方式,讓學生建立起和聲概念。又如,三度和聲訓練,教師可引導學生先結合柯爾文手勢,交替分二組唱C大調音階。教師左右手勢分別指揮二組學生,請大家平穩地、舒適地唱出來(可以上行再下行)。當學生與教師之間有默契后,變成一組唱兩個音或者加入兩個聲部齊唱的手勢訓練,繼續提高難度。教師可以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通過演唱經過音來輔助學生的音準。比如,一組唱do,教師接唱Re,第二組接唱Mi,再按此方法唱“Re Mi Fa”等。當學生熟練掌握后,教師的經過音可以越唱越弱,讓學生嘗試輔助找音,最后再進入到三度音程直接唱。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展開有效的和聲意識訓練,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逐步推動小學生合唱能力的提高,促進其和聲素養的發展。
(三)片段式訓練
合唱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教師應在由淺入深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響的美妙。對于1~2年級的學生,教材中合唱作品較少但又需要建立合唱概念,教師可從短小的歌曲中,選擇一個小片段配上和聲,這既能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如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師可用歌曲中常出現的“22 2”為動機,在句尾處加入二聲部(如圖2),利用簡單有趣的設計讓學生在多聲部的合作中“玩”得不亦樂乎。
進入小學中高學段后,有些合唱歌曲有一定難度,對作品表現力要求較高。教師教學時可根據本班級學生特點適當降低難度,也可截取片段進行慢速練習。
三、觸發真情流露,內化情感體驗有深度
在歌唱教學中,筆者深知技巧訓練是基礎,教會學生用“情”演唱才是關鍵。音樂是無形而又有形的,我們必須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逐步引導學生將音樂情感內化為自身的表達。
(一)以聽覺激發情感
從低學段開始,教師應讓學生“養”一雙會聽音樂的耳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意識,使其感知、體會作品的豐富情感。如二年級《搖籃曲》的拓展部分,筆者將合唱版本與獨唱版本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和聲帶來的不同魅力。
教師借助欣賞器樂作品,可以引導學生多層次感受多聲部音樂的形象美。如在《動物狂歡節》中的《天鵝》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基本素材:鋼琴—分解和弦—波光粼粼的湖邊,大提琴—天鵝,由此解讀第一個樂句,讓學生感悟音樂情緒。當然此曲除了結尾,其他樂句的呈現都是有規律的,學生便可以由“點”及面展開全曲聆聽。在教學中,教師先抓住音樂作品特點,把音樂聽“薄”,再引導學生快速掌握音樂的主要特征,有興趣去“厚”聽,產生情感共鳴。
(二)借動覺表達情感
所謂動覺是指反映學生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用耳聆聽,還要通過聲勢、律動、演奏等感知活動,觸發身體的動覺體驗,表現對音樂的深層體會。例如,教授第九冊合唱歌曲《叮鈴鈴》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走步、拍手、點肩、伸臂等建立恒拍,從“叮鈴鈴”擬聲處,結合牧養場景,體驗吆喝和甩鞭,調控聲音的強弱及甩鞭動作的力度,感知力度變化和旋律高低走向,更好地表現牧童開懷放歌的悠然自得。教師還可以借助絲巾、音樂套杯、球等音樂道具,設計符合音樂形象的律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多聲部旋律的進行,在幫助學生輔助聲部音準的同時,激發學生無限的音樂想象,讓學生在特定的音樂場景中表現和感悟合唱的美。
(三)用表演釋放情感
表演是音樂情感釋放的一種重要方式,這里所說的“演”是指音樂的實踐體驗活動。教師可借助“演”讓學生不斷參與音樂體驗活動,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比如,在歌曲《鐘聲叮叮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表演情境,出示兩張不同音樂鐘圖片讓學生來做背景音樂師。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學生將二聲部用不同速度、力度、節奏和情緒進行改編,完美地用歌聲演繹了作品。又如,在合唱曲《榕樹爺爺》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圍坐一圈,結合孩子與榕樹爺爺的“對話”聽唱感受,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關注聲音,用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漸慢的速度等表現歌曲的尾聲部分,營造溫馨寧靜的氣氛,與榕樹爺爺依依不舍地告別。此處演繹已經從音樂符號到情感有了轉換,讓學生外在的感受內化為富有自己個性的表達。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嘗試加入樂器創編來增添和聲色彩,提升音樂表現力,如奧爾夫的音條樂器、打擊樂器都可以加入。在音樂實踐體驗活動中,人聲和器樂的加入能夠使音樂產生豐富的和聲效果。這樣的創作活動能激發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增強學生自主情感體驗。
結? 語
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過程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對學生而言是一種享受,將渴望得到更好的音樂熱忱注入他們的心靈,這個熱忱誠將延續至他們的一生!”柯達伊的話語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筆者將繼續把解讀作品、技巧訓練、情感體驗深度融合于多聲部歌唱教學實踐過程中,多維度豐富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使其沉浸于合唱中,動情歌唱!
[參考文獻]
杜立新.樂譜標記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166-168.
李磊.有趣 有效:淺談中小學臺唱教學[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11):12-14.
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陳思思(1984.2-),女,安徽宿州人,
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