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重新考量數學作業設計的方式,所設計的數學作業應基于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學習能力,要適當調整作業的難度,基于學生思維培養的需要明確作業內容。教師應采用合理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深度學習,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個體差異、能力培養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高階思維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NJJK14-L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吳凡(1987—),女,江蘇省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
2021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段課程作業時長和總量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初中教師應該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對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進行調整,在減少學生作業總量的同時,保證作業質量不下降。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知識,教師在控制學生作業的總量時,應對作業結構、內容進行優化創新,以調動各層次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一、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實踐類作業
在“雙減”政策實施后,數學教師需要根據政策要求對數學作業進行調整,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與之相關的習題,也可以對數學作業的形式進行豐富。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實踐類的作業,引導學生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以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的內容[1]。學生通過完成生活類實踐作業,可以研究知識與生活的關聯,這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還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課程本身,在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時,還要引導學生整合課程知識,做好知識點的梳理。數學教師在使用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時,應注意控制難度,不可過于拔高難度,要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比較強的成就感,以培養其學習信心。
在蘇教版初中數學“數據的整理與收集”一課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高階思維培養的需要,選擇生活類內容設計探究問題,并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關鍵要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分析問題、研讀、思考、探尋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他們就會運用課程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由此建立已知知識點和未知知識點的聯系,繼而進行類比、歸納,發現知識間的關系。
在本節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關注一個月內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利用在“數據的整理與收集”這節課中學到的知識,幫助父母整理一個月內家庭的活動情況,對家庭各項收入支出進行統計。在這樣的實踐類活動中,學生需要研究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數據,重新回顧數據整理與收集的方法,并根據任務制作家庭月支出和月收入表格。學生在統計家庭各項收入與支出時,就能夠理解不同統計圖的使用方式,進一步復習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鞏固所學,還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處理家庭收支數據,處理日常瑣事。
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會根據任務目標進行探索,由此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而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并在完成任務后,獲得成就感,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問題,而他們為了完成任務,就需要分析遇到的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問題,這可以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學生在制作統計圖時,還需要結合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和計算機操作知識來處理數據,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還可以提升他們使用計算機處理數學任務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基于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學生的家庭背景、個人性格不同,他們在課程學習中就會出現比較大的能力差異,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會出現差別。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時,應該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在布置作業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完成作業,鞏固所學的課程內容[2]。教師通過分層作業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助于其思維能力的發展,讓不同層次學生在接觸不同的任務時,實現思維的突破[3]。教師需要給學生分層,并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讓學生在分析與創造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從而積累經驗,獲得能力的發展。
在蘇教版初中數學“三角形的中位線”一課中,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可以將作業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基礎作業、個性作業、開放創新型作業,且每個層次的作業目標應有所區別。基礎作業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分析、遷移知識的能力;個性化作業的目標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放創新型作業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之后,教師應分別為三個層次的學生布置三類作業,并在作業中體現對應的培養目標。這三個層次的作業不僅僅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進行設計的,還是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設計的。
在基礎作業中,教師應該布置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任務,讓學生探究。任務1:學習中點三角形,進行課后自主學習,在信息分析與整合中,實現能力遷移。在這一任務中,學生需要理解什么是中點三角形,根據相關定義,繼續學習中點四邊形的相關內容,進行知識的遷移。任務2:通過對中點四邊形定義的解析,分析中點四邊形的形狀特點。通過對任務2的探究,學生可以結合已知的知識,學習特殊中點四邊形的相關內容。任務3:圍繞三角形中位線的相關內容進行探究,并在課后自主復習本節課的知識。在完成任務3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在本節課中所學習的內容,對四邊形的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得出一些基礎性的結論,從而實現知識遷移。
關于個性作業,教師可以布置兩個任務。任務1:根據已知的中點四邊形的形狀完成原四邊形構建。任務2:基于中點三角形得到中點四邊形,結合相關知識和凸四邊形的中點,探究凹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個性作業著重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促使學生使用已獲得的知識進行探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精神。學生完成個性作業的過程,就是利用基礎知識對未知內容進行拓展探究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實現自我突破,在從一般到特殊問題的研究中獲得更多的啟示,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較好的鍛煉,從而對問題進行深入探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開放創新型作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中點四邊形的理解進行作品創作,提交美術作品。學生還需要對美術作品的創意進行清晰的闡述。該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需要根據自己對中點四邊形的理解,從美學角度給出作品設計方案。教師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作業,能夠給予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學生在創作結束后可以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出自己的設計想法。而教師給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通過探究與解決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還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發揮作業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價值。
總之,教師應關注學生能力的成長,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設計分層次的作業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貼近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有效地提升自己、鍛煉自己,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
三、立足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設計探究類作業
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計探究類作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在設計作業時,融入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提升作業的探究性,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并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習知識,鞏固課程知識。
在完成蘇教版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為學生設計探究類作業。學生通過探究類作業,能有效地鍛煉自身的探究能力,在分析習題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知識,從而加深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設計習題時,可以給出如下問題:在某住宅區內,居民日常生活用電的價格為0.4元1千瓦·時,如果每月用電量超出k千瓦·時,超出k值的用電量需要按基本電價的70%收費。問題1:該區域某住戶10月份用電共計84千瓦·時,交電費30.72元,k值是多少?問題2:如果該用戶在11月份平均電費為0.36元1千瓦·時,該用戶11月份共用電量是多少千瓦·時?該用戶在11月需要繳納電費多少元?
在上述的題目中,教師基于學生的能力差異,為學生設計了兩個小問,讓學生在第一問中求解k值,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感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的把握,更加系統地學習課程知識。學生在處理問題1時,可以根據題干信息快速尋找有用內容,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建立等式。在解決問題2的時候,學生需要基于問題1得到的信息再次進行探析,建立等式,進行計算,得出11月份用戶用電量和應繳納的電費數額。在以上問題的探析中,學生通過探究,在清楚居民生活用電的基本價格和超出一定用電量的收費標準的前提下,構建等式,進行計算,在此期間,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假設分析,而后通過研究得到可靠且簡明的表達結果,從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把握程度[4]。
教師設計的2個問題中,問題1的難度與問題2不同,前者難于后者。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首先應對題干的關鍵信息進行分析,同時在完成問題1的過程中拓寬思路,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找到問題的答案,并將之作為解決問題2的鑰匙。
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提出探究型任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推理、歸納等活動,可以整理未知點和已知點,對知識的內在關系形成相對清晰的認知。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根據任務夯實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結語
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幫助學生鞏固課程知識的有效方法。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會選擇“題海戰術”,讓學生完成各類題型練習,希望學生通過完成大量的題目,對課程知識有更深刻的解讀,然而,這樣的作業設計形式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雙減”政策出臺后,教師應該基于政策的要求,調整數學作業設計方案,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設計實踐類作業、分層作業、探究類作業等,對作業內容進行科學的規劃,使學生可以在難度適宜的作業中得到能力的鍛煉,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史軍.“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0):89-90.
呂元斤.“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措施探究:以“一元二次方程”為例[J].考試周刊,2022(38):71-75.
李明.“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家長,2022(27):19-21.
嚴志國,李敏.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11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