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麗麗 王小路 劉凌宇 朱肖菊 洪丹丹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是中醫藥院校通識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道德經導讀課程為例,在調查中醫藥院校學生《道德經》知曉情況的基礎上,論述中醫藥院校道家經典課程教學體現中醫藥特色的必要性,進而探討中醫藥院校道德經導讀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醫藥;通識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文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道德經導讀課為例,探索中醫藥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的教學改革。
1 中醫藥院校學生《道德經》知曉情況
筆者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生《道德經》知曉情況進行了調查。據此了解學情,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調查對象選取選修《道德經》課程的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9份。選修學生專業覆蓋5+3一體化、應用心理學、中西醫臨床、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俄聯)、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藥物分析、藥物制劑、藥學制藥工程、中藥資源與開發、公共事業管理、中藥制藥、護理學等各專業。樣本的覆蓋面寬廣,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調查結果如下。
1.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所在年級覆蓋大一到大五,其中大三學生所占比例最高,為48.86 %,其次為大四學生,占27.27 %,大二和大五學生所占比例持平,均為11.36 %,大一學生所占比例最低,僅為1.14 %。絕大部分學生對《道德經》有一定領悟能力。關于調查對象所學專業,中醫學專業學生所占比例最高,為20.45 %,其次為藥物制劑專業,所占比例為18.75 %,5+3一體化所占比例為12.5 %。
1.2 中醫藥院校學生對《道德經》了解的程度
針對“你對《道德經》了解程度”問題的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沒有閱讀過《道德經》全文,閱讀過部分章節的占60.23 %,閱讀過全文的僅占14.2 %;可以自由閱讀繁體字古代作者注釋本全文的占11.93 %,有1.7 %的學生閱讀過帛書本;可以背誦部分章節的占15.34 %,可以背誦全文的占2.84 %。
1.3 學生接觸《道德經》的途徑和學習方式
在調查樣本中39.2 %的學生通過大中小學教材接觸《道德經》,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通過教師推薦的占28.41 %。大部分學生通過收看或收聽視頻和音頻的方式學習《道德經》,購買《道德經》書籍的占18.75 %。有40.34 %的學生從大學開設接觸《道德經》,高中開始接觸的占15.34 %,初中開始接觸的占26.7 %,小學接觸的17.61 %。
1.4 對老子《道德經》醫家注本的了解情況
針對“哪些醫家注釋過《道德經》”問題的統計結果顯示,83.52 %的同學選擇徐大椿,28.98 %的同學選擇黃元御,選擇孫思邈的同學占26.14 %,選擇傅山的占18.75 %;設置了葛洪和陶弘景兩個干擾項,選擇的同學所占比例分別為21.59 %和35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徐大椿的了解程度較好,對其他醫家注本了解不足。
1.5 對醫家的醫學或非醫學著作的閱讀情況
針對“你閱讀過以下哪些醫家的醫學或非醫學著作”問題,四個選項分表選擇了清代三位醫家,一位民國時期醫家。統計結果顯示,選擇徐大椿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占85.8 %,選擇黃元御的占21.02 %,選擇民國時期丁福保的僅占3.41 %。調查結果說明學生對清代醫家著作的了解程度較好,而對民國時期醫家著作的了解程度不盡如人意。
總體來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生對《道德經》了解情況一般,僅有少數學生閱讀過《道德經》全文和可以全文背誦《道德經》。對于除徐大椿外的醫家注本和其醫學或非醫學的著作了解不多。因此,立足于中醫藥院校的背景,可以探索將醫家《道德經》注本應用到道德經導讀課程教學,作為課程思政的素材,提升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
2 中醫藥院校道家經典課程教學體現中醫藥特色的必要性
2.1 培養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需要
《道德經》《莊子》作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對于中醫學具有重要影響。歷代許多中醫大家除了精研儒學,都對道教有較深的研究。孫思邈、徐大椿、傅山、丁福保等歷代著名醫家對《道德經》或《莊子》均進行過批注或注釋,王冰則以《道德經》釋《內經》。《內經》中的“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的精髓和特色,《內經》關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醫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無敵之師之道在人體醫療當中的具體運用。孫思邈、王冰、傅青主等醫家的醫學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中醫經典《內經》與《道德經》在理論上有諸多相同點,二者的“道”含義類同,皆以“虛無”為要,皆崇尚自然,均以陰陽(道)為萬物之綱紀,強調“和”的思想[1]。可見,不同于非中醫藥院校,在中醫藥院校道家經典課程教學中需要將上述問題做出解釋,以便學生準確理解中醫經典及醫家的醫學思想。
2.2 實現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任何課程的設置都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公共選修課也不例外。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除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修養外,還應具有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例,各專業培養方案中均設有公共選修課程模塊。該模塊主要是以人文通識課程和中醫藥文化課程為主體的科學素養類、人文素養類、藝術修養類、實踐教育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思想政治教育類、健康安全類等課程。每位學生需選修12學分的課程,其中“藝術修養I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和“思想政治教育類”為必選類別,每個類別學生需至少修一門2學分課程。2022年,道德經導讀、史記選讀與賞析、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三門課程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列為全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通識教育課程,此類課程全校僅有六門。可見,《道德經》和《莊子》課程作為中醫藥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然要結合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其教學模式亦應體現中醫藥特色。
2.3 中醫藥院校道家經典通識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需要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道德經導讀、莊子釋讀公共選修課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將徐大椿《道德經注》等醫家注本融入教學,以此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醫家及其醫學思想的了解,探索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道家經典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饋發現,學生更喜歡閱讀醫家的注本,并希望教師在授課中盡可能多地與中醫藥相結合。在道家經典通識課中體現中醫藥特色是中醫藥院校道家經典通識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需要。
3 中醫藥院校道德經導讀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與方法
3.1 教學內容突出道家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
在課程導論部分介紹《道德經》的歷史作用時,通過提問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了解學生對徐大椿、傅山等醫家著作和生平的了解情況,引出徐大椿《道德經注》等醫家注本,并結合醫家的醫學著作和醫學思想,使學生了解醫家對《道德經》的獨特闡釋。介紹唐代醫家王冰以《道德經》闡釋《內經》的案例。王冰注《六微旨大論篇》時,引用老子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來注解經文中“無形無患”四字[2]。介紹清代醫家傅山以《道德經》闡釋《傅青主女科》的案例。傅山認為《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即水”,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并將此觀點引用到《傅青主女科》,主張從腎論治婦人病[3]。引導學生深刻認識道家文化的價值,突出道家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加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2 將《老子》醫家注本貫穿教學各環節
經調研發現,部分學生學習的《道德經》屬于口袋書等通俗讀物,難免存在錯誤。為了保證教學效果,需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材入手,探索編寫特色教材。在課前給學生發布《道德經》各種版本的學習資源,如王弼等的《老子》注本、徐大椿四庫全書版《道德經注》等醫家注本,供學生學習預習和學習使用。
在課堂教學PPT中插入醫家注本和書影,營造歷史氛圍。教學中既融入孫思邈、徐大椿、丁福保、宋大仁等醫史人物的醫德故事和行醫事跡,也引入能印證《道德經》中“利而不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等觀點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醫藥與養老照護中的人文關懷”等最新研究成果。
課后布置醫家注本相關練習,如對徐大椿《道德經注》序進行標點并談談其表達的思想,加深學生對《道德經》第一章的理解。結課后,對于能全文背誦道德經的學生贈送《道德經注》等書籍,鼓勵他們課程結束后仍要經常研讀《道德經》,汲取《道德經》中的智慧。
3.3 突出課程思政功能,服務“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
《道德經》作為中醫藥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模式亦應體現中醫藥特色。在課程思政融入點設計時,遵循既要結合當代國情又要考慮學生醫學院校背景的原則,服務于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激發學生“醫者仁心”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在講述該章的內容時,展示《道德經注》《臨證指南醫案》等部分古籍書影,結合課堂提問引出清代名醫徐大椿《道德經注》對“死而不亡者壽”的注釋:“人不能不死,雖至期頤,壽亦有盡,惟雖死而有不死者存,乃為無窮之壽。所謂立德、立功、立言是也。[5]”通過向學生介紹“三不朽”思想,進一步引申出清代醫家華岫云“醫之三不朽”的論述:“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闡發蘊奧,聿著方書,此其立言也。一藝而三善咸備,醫道之有關于世,豈不重且大耶?[6]”立足于中醫藥院校的背景,通過介紹醫家的“三不朽”及“醫之三不朽”的案例,引入醫家的注本和醫家的觀點,并引導學生注意這些醫家本身不僅醫術精湛,還具有崇高的醫德,善于探究醫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悟大醫精誠精神與醫家所取得醫學成就的關系。教學中的這種嘗試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激發學生“醫者仁心”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3.4 探索教學方式改革,提升課程育人效果
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對道德經導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使用課堂講授與提問式、探究式、討論式、自主式學習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選擇“智慧樹”學習平臺,利用“智慧樹”學習平臺翻轉課堂的“問答討論”模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發起話題,展開討論,教師加以引導和點評。在“智慧樹”學習平臺翻轉課堂的“問答討論”模塊,互動次數達1500人次,人均發言10余次。采取自愿的原則,在“藍墨云班課”“輕直播/討論”模塊,引導學生收集古今中外醫德故事,特別鼓勵有家族行醫背景的學生整理家族行醫故事并講述出來,以發揮歷史人物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道德經導讀課程在“藍墨云班課”“輕直播/討論”模塊,采取自愿的原則,先后發起兩次討論活動,分別有107人和123人參與了討論。從討論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利用在課堂中學到的《道德經》的觀點來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學生的發言、評論可以反饋教學成效,同時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育人效果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紅玉. 《黃帝內經》與《道德經》的幾點相通之處[J]. 河南中醫,2011(8):835-836.
[2](唐)王冰撰,黃帝內經素問[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3]梁媞如,傅山的道家思想和《傅氏女科》[J]. 中醫藥研究,1989(4):39-41.
[4]王弼注,樓宇烈. 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 北京:中華書局,2018.
[5]徐大椿. 道德經注 陰符經注[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6]葉天士,華岫云. 臨證指南醫案[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