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聲 孫旭瑤 孟佳琦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可視化設計已成為博物館建設方向。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面向公眾開展文化遺產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博物館承擔著傳播文化信息的職能,能夠通過給人們提供各種服務項目達到知識傳播的目的。目前,國內的眾多博物館,主要以文字介紹加文物照片的方式展示有關文物信息,參觀者難以了解更詳細的展品信息,或是只有文字介紹,信息冗長,參觀者沒有耐心閱讀,觀感不佳。信息可視化設計是在博物館信息傳播過程中可視化呈現博物館信息的一種設計方法,能為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使觀者更好地理解博物館傳遞的信息,讓觀者獲得更加豐富直觀、生動形象的視覺體驗。文章通過梳理與總結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情況,結合國內外發展現狀,探討未來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發展趨勢。并從信息直觀化、信息趣味化和信息情感化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為博物館建設提供新的設計思路與方法,激發大眾對文物蘊含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這對推動中國歷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N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自發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來越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品位和修養,知識性、藝術性、文化性、人文性的需求日益增長,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博物館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載體,不僅僅是舉辦展覽活動和品鑒藝術藏品的場所,還能為人們提供文化和歷史學習環境,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藝術品、文化遺產等物質文物的場所,還是一個涵蓋知識性、文化性、藝術性、人文性等方方面面的綜合性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也在不斷地豐富自身內涵,提升自身水準,滿足公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是將博物館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復雜信息通過圖表、圖像、動畫等方式呈現出來,以便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當前,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已經成為博物館展覽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 信息可視化設計
信息可視化是一個復雜的學科,包括計算機科學、視覺傳達、心理學、統計學等多個領域[1]。信息可視化設計歸根結底是一種設計思維,是一種關于人、數字、圖形等多種視覺元素之間相互關系的認知方法。在數字化時代,人類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一種全新的設計思維,信息可視化設計更加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多、最有效的數據信息,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數據。
如今,數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設計史上出現的首批信息設計師是制圖師,以往他們更關注將空白區域填滿,而非識別度。如今,我們需要在紛雜的信息和數據中找到能夠提取相關價值的方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敏銳和清醒。以合適的形式表現信息,有利于用戶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信息,了解事物運轉的真實規律[2]。與此同時,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必須有效地呈現數據,同時將枯燥難懂的信息、數據和文字過程的呈現方式轉化為直觀、生動、有吸引力的圖形呈現,讓人容易理解并產生興趣。
2 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現狀
在數字化時代,我國日益重視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而博物館在運用信息化技術時仍存在許多問題,如數字化技術發展不完善、與觀眾互動不足、缺乏統一標準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內許多學者也提出了解決方法。如張景芳等人提出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博物館體系,劉雪飛提出以“互聯網+”思維構建新時代數字博物館,還有很多學者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研究。
目前,在國內眾多的博物館中,有關文物展示信息十分簡單,主要是文字介紹和相關照片,參觀者難以獲取更詳細的展品信息,或是只有文字介紹,信息冗長,觀者沒有耐心閱讀,觀感不佳。由于一般的博物館通常都是大型展館,參觀時間較長,因此參觀者往往一開始很好奇,但后來會感到無聊和疲憊,就匆匆結束參觀,在整個參觀過程中不求甚解,參觀結束后無法回憶起相關內容。
國內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多采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物信息管理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展示文物[3]。如2017年故宮博物院主題數字展,展廳用交互的方式展示藏品的數字模型、制作工藝、紋飾特征等。這種展示方式只展示了文物形態,并沒有合理地分類整理文物,如從文物類型、時間、價值等方面進行信息化展示。觀者只是看到了琳瑯滿目的文物,這樣的視覺化呈現不利于觀者有效獲取信息,從而會降低觀者對藏品的興趣。上海博物館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本體進行數字化研究和展現,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的器物研究。以可見的二維圖片與“書畫船”的動畫形式展現與董其昌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是國內首個博物館對數字人文項目的探索與實踐。
國外在數字化時代對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相對于傳統的博物館展示而言,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加直觀的體驗,還可以使觀眾通過圖像和文字更好地了解展覽內容,并進一步了解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國外發展較早,所以應用領域更為豐富,技術、表現手法更為成熟。如大英博物館與谷歌推出的交互項目“世界的博物館”中,設計者根據各展品所處的地域和歷史時期,將它們置于相應的時空坐標中。在欣賞展品的同時,可以在互動效果中真切地感受到從公元前200萬年到公元后2000年世界不同文明的演變,參觀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并查看文物的具體信息。韓國設計師張圣煥將故宮的建筑物和以明、清皇帝為中心的歷史及博物館的文化遺產相關信息制成信息圖,使觀者以更清晰、生動的方式了解歷史文化。
國外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領域更為豐富,技術、表現手法更為成熟。國內在實際應用中尚處于發展階段,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應用領域集中于文物復原、工藝流程展示,表現手法、形式和內容的融合須進一步強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更好地滿足受眾對博物館的參展需求以及傳播與普及博物館藏品已是大勢所趨。
3 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發展趨勢
3.1 信息直觀化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傳遞的方式和載體都在不斷變化,但核心原則是不變的。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要做的就是通過設計手段讓數據內容更直觀、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信息可視化設計不是將大量枯燥、晦澀難懂的數據直接呈現給用戶,而是通過多種簡潔、直觀的方式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讓用戶獲取有用的信息。
信息可視化是利用美學上令人愉悅的圖形來刺激用戶大腦的視覺美感,將內容轉換為圖像,并將其存儲在大腦中,以實現更好的記憶[4]。相較于文字,圖形化的信息在人類大腦中處理得更快。在將信息轉化為圖形的過程中,首要是找到想要傳遞的核心信息,這就需要進行層級劃分,突出主要信息,弱化次要信息,并且要避免視覺復雜性,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觀者產生困惑,縮短理解時間。博物館內部樓層、區域和重要場所等信息,眾多展館、展品及大量文物介紹信息,都需要更為直觀、準確地傳達給觀者。直觀性原則就是用戶能夠快速觀看信息,且信息易懂,視覺思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閱讀、理解和記憶[5]。因此,在博物館信息視覺化設計中,畫面要更清晰、直觀,使觀者可以迅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提升用戶體驗。
3.2 信息趣味化
信息趣味化是指以動態的、有吸引力的視覺形象來引導人們閱讀信息,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傳遞信息。在傳統的平面設計中,設計師往往借助視覺語言來傳達信息,即通過文字、色彩、圖形等視覺元素來傳遞信息。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圖表、動畫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成為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能夠讓信息更加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還能夠帶來樂趣。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這些元素組合成各種各樣的圖形和形狀,增強設計作品的趣味性和創意性。當人們面對十分復雜、專業的信息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覺得枯燥乏味且難以理解,這就要求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展示信息,增強可識別性,減少文字信息占比。
例如對文物的展示,可以通過添加簡單的動畫效果,展示文物的歷史信息,賦予其故事性的表達方式,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種更加直觀的信息呈現方式,或是不斷增強文物的互動性;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參觀者組合文物的紋樣、造型,這種方式可以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興趣。通過視覺語言重組、歸納與分析各種相關信息、數據等,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信息可視化設計通過圖形化手段將各種復雜的信息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傳遞出去,使人們能夠輕松地理解和接受。同時,設計師可以利用圖形化語言、視覺語言與觀者溝通,從而滿足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其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愉悅體驗,增強其參與感和對數據、復雜信息的興趣。
3.3 信息情感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信息在設計和傳播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交流。信息可視化的快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更加便捷[6]。情感理念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具有感染作用,在讓人產生情感反應的同時會影響他人,從而具有傳遞功能,進一步擴大這種情感效應[7]。
博物館展覽中的情感信息具有兩個特征,即視覺特征和情感特征。視覺特征是指觀眾對展覽的感知,包括對展品外觀、色彩、材質、空間位置等視覺因素的感知。情感特征則是指觀眾在觀賞展品時的心理體驗,包括對展品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感知。情感信息是通過視覺化來表現的,人們對不同形式的視覺信息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博物館通過可視化設計,將展覽中的信息以可視化的形式傳遞給觀眾,就可以將展覽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受眾的情感體驗主要是通過交互手段獲得的,展陳可以根據線索逐漸引導觀眾,使其在觀展中獲得從鋪墊到發展再到高潮的體驗[8]。
互動性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互動性可以使用戶與設計師之間建立起更密切、更緊密的聯系,讓用戶更好地了解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內涵和價值。設計師與用戶加強互動交流,能夠使用戶對信息可視化設計產生興趣,并更加主動地探索和發現設計師所要傳遞的內容信息。設計師在進行可視化設計時,要把握好交互過程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以交互體驗為中心開展信息可視化設計工作,以確保可視化設計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4 結語
數字化時代,信息可視化設計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視覺體驗,是博物館發展的大勢所趨。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能夠使公眾更好地了解文物與歷史。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信息可視化設計應運而生,數字化展示工具、多媒體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更好的觀展體驗。信息可視化設計以直觀高效、生動有趣、互動性更強的參觀方式讓觀者感悟博物館的人文之美,領悟國家歷史無窮的智慧與魅力,激發大眾對文物所蘊含的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興趣,這對傳承中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保護歷史文物,還有利于傳承文物內涵。
參考文獻:
[1] 高柳.非遺視角下“秦鎮米皮”信息可視化圖表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2] 朱紅宇.青少年科普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2.
[3] 程伊妮.湖北省古陶瓷文物展示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4] 王卓文.西柏坡景區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9.
[5] 顏菊.數字化背景下綜合類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21.
[6] 蔡婷.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4.
[7] 牛一平,魏潔.情感理念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表達[J].大眾文藝,2017(3):149-150.
[8] 顧碩.紀念類博物館展陳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2.
作者簡介:孫聲(1977—),女,山東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孫旭瑤(199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
孟佳琦(1998—),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