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沄
摘要:深度學習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文獻檢索表明,目前深度學習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心理課堂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如何依據深度學習理論提高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有效性,在多年的心理課教學中,總結出在教學全過程通過做“加法”“減法”,即在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師干預上做減法,在課堂深度、課堂體驗、學生空間上做加法,來提高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深度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7-0024-0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這表明,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心理學科作為一門尚未成熟的學科,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很多心理課往往教學目標大而空、繁而淺,教學活動多而不深入,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這樣的心理課往往給學生留下的體驗是短暫膚淺的,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的作用并不明顯。
深度學習理念指出,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以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追求,要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度加工,要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根本性改變。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深度學習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文獻檢索表明,目前對于深度學習的研究多集中在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深度學習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深度學習理論能夠幫助老師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打破過去單一零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小學心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心理課堂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如何在深度學習理論下提高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有效性,是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內容。
基于此,我在多年的心理教學中,遵循深度學習理論,總結出在教學全過程通過做“加法”“減法”,即在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師干預上做減法,在課堂深度、課堂體驗、學生空間上做加法,來提高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有效性。下面從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出發,以五年級下冊“不一樣沒關系”一課為例進行闡述。
一、教學目標做減法,課堂深度做加法
聯想與結構、本質與變式是深度學習的兩大特征,強調的是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與本質。心理學科的六大主題涵蓋的內容非常多,學生對于這六大主題的認識絕不是一張白紙、一塊白板,相反,總是帶著已有的經驗。如果沒有厘清本質,明晰學生已有的經驗,教學目標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大而空,多而泛,甚至是重復學生已有的認知,導致教學的有效性降低。
深度學習理論則要求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學生的發展和教師活動統一起來制定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最終的“樹人”目的。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做減法,厘清本質,明晰學生已有的經驗,細化目標,把握知識內在聯系,讓師生開展有深度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和活動,在課堂深度上做加法。
(一)厘清本質,明晰學生已有的經驗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先厘清單元內學習主題之間的聯系,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和體系,清楚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關鍵能力、生活經驗和發展需求。在“不一樣沒關系”這一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不一樣沒關系”這一課是認識自我主題下的,認識自我包括自我認識和悅納自我,悅納自我包括正確評價自己與接受自己。接納自己又包括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缺點包括短處和欠缺之處。在厘清本質后,我將“不一樣”界定在“人的短處和欠缺之處”。
五年級學生對于自我的短處和欠缺之處是有一定的認識和體驗的,但對于自己這些“不一樣”的地方,部分學生會避而不談,然而在努力之后,有些“不一樣”會變好,甚至成為優勢。學生們對于“不一樣”的已有經驗是不夠全面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去全面正確地看待,才能夠由本質推出若干變式,真正做到以接納和發展“不一樣”的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細化目標,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深度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樹人”,因而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深入研究主題與學生的關系,即學生會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不一樣會如何影響學生的發展。同時研究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和心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勇敢、真誠、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發展更好的自己。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目標設置為:以“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不一樣是很正常的”為認知目標,以“體驗不一樣帶來的苦惱和快樂”為情感目標,以“接納和發展不一樣以培養自信心”為意志行為目標。除此之外,還應思考哪些教學活動可以幫助達成教學目標。由此設計了尋找不一樣、體驗不一樣、蛻變不一樣、期待不一樣四個環節,將課堂內容聚焦在“不一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聯想、調動、激活以往的經驗,層層深入認識、探究、體驗不一樣,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對“不一樣”進行組織,加深課堂深度。由此舉一反三,加強學生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建構出自己的知識結構。
二、教學活動做減法,學生體驗做加法
“活動與體驗”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但是過多的活動會使得課堂體驗流于表面而不夠深入。深度學習理論認為,活動與體驗是相伴相生的,以學生為主題的主動活動會引發學生豐富的內心體驗。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活動并不是自發的,而是依賴教師的引導,及教師對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過程與方式的精心設計。同時,深度學習理論認為,理性而高尚的體驗必是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溝通及合作競爭等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因此我通過精減數量,加長活動體驗時間;精設形式,加深活動體驗程度,在看似單調卻真實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進行最切合實際的深入探索,親身經歷知識發現、發生、發展的過程,形成豐富的內心體驗,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精簡數量,加長活動的體驗時間
在“蛻變不一樣”這一環節中,原本還設計了一個黑點處理活動,預設讓學生通過創作一幅幅黑點作品對于“蛻變不一樣”形成直觀而深刻的體驗。然而這個活動承載的信息量很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于是我就刪減了這個活動,而用斑馬視頻中的畫面進行替代,讓學生直接分享觀看完這些圖片之后的感覺。即使沒有動手親自改變黑點,學生對于“蛻變不一樣”依然有很直觀而深刻的體驗,依然能夠激發學生改變不一樣的欲望,同時還為學習單的填寫、學生的思考及分享等活動留下了更多的體驗時間。
(二)精設形式,加深活動的體驗程度
本節課以一個總時長才1分27秒的斑馬視頻分層次播放,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連接的“不一樣”的問題情境,結合學習單分層次填寫,通過看、寫、交流分享的活動形式,在形式看似單調卻很真實的活動中,伴隨著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溝通、合作、競爭等活動,層層深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細細體會,慢慢思考,靜靜領悟。
三、教師干預做減法,學生空間做加法
“遷移與應用”也是深度學習的特征之一,重視知識的理解、遷移運用和問題解決,強調的是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綜合實踐的能力。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針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充分挖掘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減少說教、指導等方面的干預,通過提問留白給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通過活動留白給學生創造表達的空間,通過課堂留白給學生創造鏈接生活的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培養發散思維,優化教學設計,搭建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平臺,真正幫助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分析、評價、創造”,提升理解和解決不同情境問題的能力。
(一)提問留白,創造學生的思考空間
課堂中,教師優化和精簡提問,用追問質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考。如本節課中,教師的主體問題只有三個:“你的不一樣有沒有給你帶來苦惱?”“為什么斑馬對自己的不一樣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你覺得你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的不一樣變得更好?”優化和精簡提問,同時又“激疑設思”,梯度性地引入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進行深度思考,充分感受不一樣帶來的體驗,增強學習效果。
(二)活動留白,創造學生的表達空間
“遷移”是學習發生的重要指標,“應用”則是遷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檢驗學習結果的最佳途徑。因而我在讓學生觀看完斑馬視頻后,先讓學生就斑馬的“不一樣”展開討論。精簡活動數量并精設活動形式,僅結合學習單上的三個問題,用啟發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遷移到自身,如“你身上是否也有哪些方面和別人不一樣?”并學會運用斑馬身上的積極、努力、堅持等態度,思考“還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學生在深度思考后進行分享,給學生創造足夠多的表達空間。
(三)課堂留白,創造學生的實踐空間
對課堂的教學質量,需要課后實踐活動來檢驗和補充,因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需求,在課堂中有所取舍,適當將部分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課后實踐活動,給學生創造實踐的空間。
本節課中,為讓學生在悅納自我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發展自己,學生就要學會用正確、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同時對自己的不足之處作出改變。在課堂中我并沒有讓學生分享“改變”具體怎么做,而是制定課后實踐活動,制定一份蛻變不一樣計劃表,通過課后的實踐活動來創造和鏈接生活的空間,提高課堂的實效性,真正培養學生勇敢、真誠、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
總而言之,在深度學習理論下,教師在教學中加減有道,學生就可以聚焦課堂,圍繞學習任務全身心積極參與課堂,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深入探究,獲得愉悅的心理感受,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提高。更好地對學科核心知識進行深度加工,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更能被深刻理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推動了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隋千里. 深度學習理論下提升高中心理課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1):19-21.
[2]劉月霞,郭華.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周婷,黃小云,王娟. 深度學習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J]. 高校后勤研究,2021(11):77-79.
[4]張春莉,王艷芝.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課堂教學過程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 2021(8):63-6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