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麗 周彥 向禮丹 張瑩 劉魏宏 文磊 胥華
摘? 要:工程教育認證中非技術能力的達成一直是困擾工科專業教育教學一個瓶頸。為了在專業教學環節中更好地培養非技術能力,工程概論課程定位工科類專業公共基礎課或文化素質課,講解非技術能力的各個方面,包括工程與社會、創造意識與能力、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與工程倫理、技術交流和工程管理與經濟核算等內容。基于該課程自身天然的思政融入特性,將課程思政融入與非技術能力培養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后續專業教學環節中非技術能力的提升和全面達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教育認證;非技術能力;工程概論;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7-0161-05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 of non-technical abiliti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bottleneck in the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non-technical abilities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is positioned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or cultural quality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jors, and explains all aspects of non-technical abilities, including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 quality, professional & engineering ethics,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Based on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is course, it is combin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non-technical abilities, which comple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achievement of non-technical abilities in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non-technical capability;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teaching objective
目前,中國已成為工程教育大國,正在積極努力通過推進工程教育認證成為工程教育強國。《華盛頓協議》組織倡導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1]中對學生的畢業要求共有12條: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和終身學習。這些要求可以分為技術能力和非技術能力兩類,即專業能力要求和個人職業素養[2]。其中,專業能力要求可通過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及實習實踐等不同層次的教學環節達成。但涉及非技術能力的畢業要求,包括第3及6—12條,往往很難在專業教學環節中達成,一直是困擾工科專業教育教學和工程教育認證的一個瓶頸。
為了在專業教學環節中更好地培養非技術能力,我們在2018年開始嘗試開設工程概論課程,在工科類專業甚至全校學生受眾前講解非技術能力的各個方面,包括工程與社會、創造意識與能力、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與工程倫理、技術交流和工程管理與經濟核算等內容。在對非技術能力有較深認識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在后續專業教學環節中有意識地培養、加強這些能力,這對于非技術能力全面達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是“課程思政”逐步融入大學所有課程[3]。工程概論課程具備課程思政的天然本質和自然融入點,但又與思政課程不同,使學生在對工程的認識加深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接納、吸收了思政教育的“春雨”。同時,課程思政融入過程與非技術能力培養相輔相成,在工程概論中全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全面促成非技術能力的培養,為后續專業教學環節中非技術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 工程概論課程簡介
(一)? 教學目標整體規劃
1? 課程概況
工程學教育往往強調數學、科學和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現代工程學教育不僅需要傳授工程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培養學生應用整合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即工程教育認證中的非技術類指標。工程概論課程著眼非技術類綜合能力的講解、分析與培養,可以有兩種定位:一是所有工科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二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的文化素質通識教育課程。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采用研討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結合線上教學空間資源使學生從非專業技術的角度出發來討論與工程有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2? 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該教學環節使學生具備工程管理、工程標準化、經濟核算、工程與社會、工程倫理和溝通交流等工程實踐基本素養,以及應用整合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具體來說,包括以下5個方面。
1)通過閱讀國內外技術文獻、課堂互動等過程,理解工程和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2)通過標準化和標準化工程的學習,具備掌握和工程實踐中應用工程標準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調研、學習與討論,加深對工程管理與經濟核算基本原理的理解,具備基本的經濟核算與工程管理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溝通與匯報能力。
4)通過對可靠性與質量工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備質量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通過對工程倫理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具備在工程實踐中體現綜合能力、更應理解“能不能做”的問題,并在實踐中承擔責任。
(二)? 教學內容安排
依照產出導向教育(OBE)的理念以及課程的定位與教學目標[4-5],確定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見表1(以前四章為例,其他內容可參考智慧樹平臺)。
二? 工程概論課程中的思政融入
(一)? 思政育人目標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課程思政的要求是“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6]。通過該教學環節使學生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國情社情,維護國家利益,具有推動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具體來說,思政育人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百度無人車、北斗衛星等我國現代工程,以及長城、都江堰等我國古代大型工程系統等內容的講解與討論,培養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
2)通過閱讀國內外技術文獻、課堂互動等過程,理解工程和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使學生能夠在跨專業、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拓展其國際視野,做好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接力者,激勵學生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3)通過標準化和標準化工程的學習,具備掌握和工程實踐中應用工程標準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敢于拼搏、敢為人先、敢于超越的競爭意識,提振攻堅克難的斗志與勇氣。
4)通過“創造力”和紀錄片《創新中國》片段的講解與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備創造的源動力和創造能力,并在未來工程實踐中加深。
5)通過調研、學習與討論,加深對經濟核算和項目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具備基本的經濟核算與工程管理能力,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具備環境、社會、法律等意識,同時增強學生的溝通與匯報能力。
6)通過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共同討論如何預防事故發生,引導學生樹立“合格的工程師要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守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7)通過課程內容的全過程思政育人,使學生了解國家戰略布局,尤其是工程方面的發展規劃,結合自己的專業了解行業的發展前景,具有工程師的從業榮譽感。
(二)? 思政融入點設計
根據思政育人目標,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了思政映射融入點、授課形式以及教學方法,見表2(以前四章為例,其他內容可參考智慧樹平臺)。
(三)? 考核方式改革
據相關文件規定并結合課程自身特點確定本課程的考查方式為考查。要求學生結合工程概論相關主題與調研結果寫一篇技術性或綜述性課程報告。增加思政元素為考核指標點:本課程的總成績采取等級制,其中課程報告占60%,課堂表現占30%,另外課程報告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體現程度,給予0~10分的加分。最后,課程要獲得“優秀”等級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將課程報告制作成PPT并參加課程答辯,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成果展示、表述、總結能力。
三? 課程思政力推非技術能力全面達成
思政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基礎性的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是以專業背景為載體的提升性的思政教育。工程概論課程將課程思政與工程教育認證的非技術指標要求結合,保證了工程教育的合格要求,也是我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必然要求,實現真正落實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明晰課程思政的實施思路。首先對課程大綱進行修訂,明確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如本文第二章第(二)節所示。進一步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設計課程的思政融入點,并確定預期思政目標,見表2。基于此,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微調,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承載思政元素的傳達。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課程的教學內容調整要避免舍本逐末,堅持專業知識技能的主體地位,而不能打造成“雞湯式”的專業水課。因此,應該從專業知識傳授的整體要求角度進行設計,考慮到時代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從中找到附著點,實現承載課程的思政目標及內容。
2)制定課程思政的實施措施。課程思政的實施措施可借鑒專業教學的其他教學方法。但課程思政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不是學生眼中考研或工作的必備技能,所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偏弱,因此,采用顯性的列舉式、講授式均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需尋找一定的載體,以隱性的方式來傳達。具體來講,可采用的實施舉措有案例教學法、沉浸體驗法、故事延伸法和討論探究法等(具體見表2中“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一列)。本課程通過小組討論、主題調研和課外拓展等方式,如讓學生自主選擇一些經典工程案例進行分享,使學生切身體會偉大工程項目,進而產生自豪感;以團隊合作形式開展項目探索等,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探索的空間,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3)課程教學效果評價。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是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建立恰當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以保障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根據工程認證標準“產出導向、學生中心”的理念,評價的主體對象是學生。因此,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評價: 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二是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第一個角度的評價可以以考試、論文及答辯交流等方式。例如,在課程考核過程中可設置適量的主觀題,增加平時考核項目,如工程方案的初步設計、工程評價等,以考查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另外,本課程通過課程論文方式考查學生創新意識以及科學態度。第二個角度的評價可以采用座談會、課程網評、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評價,并對不同年級評價結果進行縱向對比,持續改進。
四? 結束語
工程教育認證中非技術能力的達成一直是困擾工科專業教育教學一個瓶頸。為了在專業教學環節中更好地培養非技術能力,工程概論課程基于自身天然的思政融入特性,將課程思政融入與非技術能力培養結合,在工程概論中全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全面促成非技術能力的培養,為后續專業教學環節中非技術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進一步地,可考慮在課程中增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元素,更全面地培養非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春林,歐梅桂,嚴偉,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分子通報,2021(5):121-127.
[2] 黃福珍,黃偉,李志斌,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非技術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22(S1):22-23.
[3] 張麗芳,程曄.關于課程思政與工程教育認證融合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1):181-185.
[4] 李麗紅.“三全育人”視角下保險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8(2):185-188.
[5] 謝從華,高蘊梅,汪洋.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建設[J].計算機教育,2021(10):64-67.
[6]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