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源
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普及更加全面,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存在亞意識形態活躍、泛娛樂化現象嚴重、碎片化信息泛濫等問題。本文從堅守輿論陣地、增強正向供給、增強技術賦能等方面出發,探求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優化路徑,逐步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聽黨話、跟黨走”,肩負起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價值觀教育 優化路徑
當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從傳統的現實世界延伸到了嶄新的網絡世界。[1]網絡的普及化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對于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導向、價值觀念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的單向灌輸、說教和勸導式的價值觀引導模式逐漸式微,如何構建新形態下價值觀塑造成為當前亟待思考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必須順勢而為,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工作,發揮其在網絡空間的價值導向、輿論引導、信息傳播的功能,從而去濁揚清,弘揚正能量。
一、新媒體特征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積極影響
(一)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引發大學生的心理認同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新媒體形式,同時傳播集文字、圖片、聲頻等于一身的信息已成為現實。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發聲也具有了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的特性。首先是表達方式的隱匿性。新媒體平臺不會透露任何個人信息,也擁有無法追蹤的流動身份。很多時候大學生無法在熟人面前表露的情感,就可以至新媒體平臺,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的形式宣泄。這種方式既斷絕了“觀看與被觀看”的模式,也得以享受另一個隱藏的、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一面。其次是表達話語權的去中心化、多樣化。新媒體平臺去中心化的傳播結構,打破了傳統媒介少數人把握話語權的時代,話語權從少數精英下放至普通群眾,為大學生提供了機會更為均等的發聲平臺。此外,新媒體平臺明顯具有多樣化和隨意性的特色,能夠結合短視頻、表情包、圖片等形式進行表達,所以更容易被大學生認同,在釋放情緒、表達觀點時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二)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契合大學生的信息需求
當下,大學生的學業繁忙,致使他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了碎片化特征。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恰恰迎合了他們間隙化娛樂的需求。新媒體平臺可以滿足他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要求。一是碎片化信息滿足時間要求。碎片化的時間直接導致了大量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產生。在快生活節奏的當下,碎片化信息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例如在吃飯時、坐公交車時的間隙時間,都可以通過抖音、微博、搜索引擎、新聞網站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在短時間內既可以娛樂又可以讓大學生及時獲取資訊,同時又有了一種充分利用時間的滿足感。二是快速、便捷的時效性。新媒體平臺上整合大量的教育資源,打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可以高效解決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且圖文并茂,話題集中,針對性強,更能切中問題要害。例如,嗶哩嗶哩網絡就已經成為大學生們學習交流的網站之一。
(三)新穎化的社交方式廣受大學生青睞
在網絡空間下,一種新型的通過新媒體平臺搭建的人際關系網絡開始出現。這種新穎的社交方式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更傾向于網絡社交。一是拓展更多的社交關系。在網絡生活中,新媒體平臺保持較低的社交成本優勢,大學生們可以通過關注、認同、贊揚獲得社交激勵,進而轉變為社交關系,交友變得從未如此簡單。二是鞏固和增強社會關系。對于異地分隔的大學生來講,依托新媒體平臺,可以通過動態、朋友圈等途徑實時關注彼此的動態,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電話以及其他互動方式來維系情感。在其他關系的促進上,社交媒體同樣起作用,比如有時候對一些真情實感的表達和傾訴,就可以通過發朋友圈、微博動態等方式實現,而且還能實時進行轉發、留言、回復和點贊。三是獲得社會支持。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能找到不少盟友,如學習群、健身群、減肥群等圈子,因為目標相同,所以能夠相互理解支持,彼此之間相互促進。在各類新媒體App(小程序)上,大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發布信息,這極大地滿足了他們想要受關注的心理,也方便了同輩之間的交流。
二、新媒體環境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在網絡空間,各種話語權交替,各類意識碰撞,導致網絡空間的非主流現象大行其是。其結果就是主流價值觀念逐漸式微,大學生的價值認同與行為背離,對主流價值觀印象逐漸松動。因此,我們在享受網絡新媒體帶來的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應該對當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認識和了解。
(一)亞意識形態活躍,弱化主流意識引導
馬克思曾說過:“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2]當前,意識形態斗爭是在嚴峻復雜的網絡環境下進行的。一方面,新媒體平臺是輿情發酵的主要信息源。在互聯網上,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惡意挑動公眾情緒、制造社會輿論以博取關注度的事件屢見不鮮,其中摻雜的逆主流輿論、反主流論調對主流輿論的影響不可小覷。另一方面,作為新生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熱衷潮流,認同新媒體渠道的信息。但是,網絡的開放性和隱匿性缺乏系統的監督,諸如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不斷與主流意識形態搶占陣地。[3]
(二)泛娛樂現象嚴重,干擾價值觀念認同
泛娛樂化現象的出現,是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趣味向不同領域擴張的結果。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波茲曼指出,“當人的一切活動成為娛樂的附庸時,其結果就必然導致人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4]。首先,主流文化被邊緣化。網絡泛娛樂化所倡導的娛樂觀念片面追求短暫刺激的感官體驗,使得大學生追求所謂的“飯圈文化”“網紅文化”,導致主流文化無法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使得他們對高尚精神信念的追求逐步喪失,而沉溺于娛樂至上、狂歡至死的體驗性,使理性道德逐漸讓位于生理快感。其次,娛樂消費觀念盛行。泛娛樂主義扭曲了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異化了他們對物質的需求。在符號化消費的引誘下,大部分學生物欲膨脹,超前消費。最后,審美觀念庸俗化。泛娛樂主義擁護的低俗審美逐漸排斥賞心悅目的審美觀,將大學生帶上低俗趣味的錯誤軌道,直至審丑內容屢見不鮮時,以丑為樂,甚至以丑為榮。當這些無底線的內容成為日常,那么高尚道德、崇高理想就會被拋棄一旁,這種輕佻環境對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的負面作用可見一斑。
(三)碎片化信息泛濫,深陷算法“信息繭房”
碎片化信息的泛濫剝奪了大學生思考和理性的態度,并且在算法的加持下,他們從網絡空間獲取的信息越發單一,自然地就被束縛到“信息繭房”之中。首先會降低深度思考的能力。物質決定意識,人的思維方式是由接收的信息決定的。而碎片化信息為了達到易于習得的目的,截取整體中的部分片斷,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對事物的呈現不夠嚴謹、全面。因此,對于知識體系和獨立思考能力尚未形成的大學生來說,大量持續地接觸來自抖音、微博、朋友圈等平臺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導致個人整體的知識體系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后都不太可能形成了,進而導致思維狹隘,降低認知成本,弱化對復雜事物的思考能力。其次會精準測繪用戶畫像,同質化偏好。算法主導的個性化推薦會將用戶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信息進行數據量化,基于用戶的興趣點最大限度地進行信息匹配,固化其原有偏好。大學生們獲取的同質化信息會越來越多,致使他們會深陷算法技術構建的信息流中,陷入“信息繭房”的泥潭。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優化路徑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最大變量。青年大學生的價值歸屬亦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價值走向。引導大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空間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環,也事關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大業。我們要堅守輿論陣地、增強正向供給、增強技術賦能,防范網絡空間潛在的意識形態風險。
(一)堅守輿論陣地,牢牢掌控主流價值網絡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5]網絡信息超載與短平快傳播模式的混雜,導致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遭遇多重挑戰。我們要通過強化主陣地建設、設置熱點化議題等方式,推動互聯網釋放最大正能量。
第一,強化主陣地建設,控制網絡輿論主動權。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始終把政治性放在首位,牢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傳播正能量。一方面,要引導輿論。發揮抖音、微博上諸如紫光閣、共青團中央等官媒的作用,精心制作發布一些正能量紅色題材、奮斗生活題材類的短視頻,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使得大學生能接觸并吸收正確的信息和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要管控輿論。要加強新媒體意識形態工作職責,定期收集、監測內外網、微信、微博等的網絡輿情,對社會、校園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及時在網上發布權威消息,避免不良信息的蔓延。對異常意識形態網絡輿情要及早發現、迅速處置,防止輿情的迅速擴散,避免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第二,設置熱點化議題,鞏固意識形態話語權。意識形態工作是從思想上引導人、影響人的工作,必須掌握主動權、打主動仗,做強做精做優“主陣地”。首先,在選題策劃上,議題的選定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時刻跟蹤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選取更容易為大學生接受和傳播,同時又兼具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議題。可以圍繞國家戰略、重大國際事件,主動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和討論性的正向議題,吸引學生對問題進行辯論,開闊思路。其次,在內容策劃上,可以是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生活瞬間或者工作故事,也可以是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我們黨的歷史以及英雄的故事的影視作品。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就是一部敘事風格的國產動漫,以一種輕松詼諧的擬人化手法,將百年近代史和新中國成立后篳路藍縷的發展史講述出來,引發了巨大反響。
(二)增強正向供給,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空間文化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的。”[6]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要和時代相融合,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不斷輸出貼近生活、健康有益的網絡文化。
一是挖掘優質資源,創新文化設計。在形式上,要大膽突破、敢于創新,充分發揮想象空間,通過運用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對傳統節目感觀的突破,將主流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讓文化活起來。例如,《國家寶藏》《社會主義“有點潮”》等節目都是大膽創新,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在內容上,“創造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7]。題材內容要貼近生活,貼合群眾,激發共鳴;要弘揚主旋律,激發社會正能量;要用科學理論、先進文化、主流價值占領網絡陣地,減少“流量為王”“眼球經濟”的低俗內容;要“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人類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8]。最終,引領大學生走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思考,弘揚社會正氣。
二是發揮意見領袖的網絡導向作用。一方面,意見領袖通常是接觸媒介信息比較頻繁的人,他們會基于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觀點、價值判斷等對接收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觀點后再傳播出去。大學生往往會對他們的觀點深信不疑。要充分發揮官媒、自媒體大V、論壇版主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積極作用,堅持“內容為王”[9]、堅持“價值硬核” [10],客觀公正地傳遞事實真相,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引導輿論傾向平衡,重塑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意見領袖的監管,讓他們認清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要遵循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于逍遙在灰色地帶、屢屢發表不當言論的不良媒體等,應該加大懲治力度,建立平臺間的黑名單機制,定期公布并及時上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處罰。
(三)增強技術賦能,運用算法創新價值觀引導工作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智能算法強大到足以引起關注的時代。[11]算法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工具,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一種新動能,但也存在諸多弊病。算法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背后掌控算法的平臺和人,我們要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使其成為向上向善的教育工具。
第一,運用算法對引導結果進行評估和反饋。算法分發系統具備對既定目標進行價值觀引導的功能,實時性評估和反饋是其關鍵優勢所在。首先,可以實時采集大學生的線上行為數據,并將構建的評估指標體系融入算法體系,經量化分析實現大學生行為數據和思想數據相互轉化,從而達到對引導結果動態評估的目的。[12]其次,運用大數據來提升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精準度,做到因人而異的“精準畫像”,匹配學生思想行為的“痛點”,精準推送學習資源,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層次,提升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最后,算法系統可以根據大學生的點贊關注、評論轉發、瀏覽記錄等動態進行實時反饋,在考慮算法倫理和價值設計的基礎上,幫助教育者完善引導對策,調整算法內容池的配置比例進行內容分發,從而提升價值觀引導成效。
第二,優化算法設計,提供優質內容。算法推薦產生的同質化問題,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設計方的價值導向出了偏差。我們要在技術設計、數據采集、推薦分發等階段對信息服務算法推薦技術進行完善和優化。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根據學生的數據痕跡以可視化的方式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評估和展現,推薦一些優質內容,拓寬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廣度,沖破“信息繭房”。另一方面,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中心,積極篩選思想度高、生動性強的精品資源,將其納入算法推薦池,形成兼具知識性、人文性、時代性與開放性的數字資源矩陣。
參考文獻:
[1] 馮剛,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30年發展研究報告[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511.
[2]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80.
[3] 廖麗金.大學生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挑戰及其提升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61-65.
[4]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外一種)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5.
[7]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12-15.
[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羅仲尤,劉玉立.網絡空間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探析[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6):111-119.
[10] 陳昌鳳,張舒媛.新聞生產中算法運用的技術路徑與價值邏輯[J].現代出版,2021(3):36-42.
[11] [12] 陶賢都,李肖楠.算法推薦影響社會輿論安全的風險及治理[J].青年記者,2022(14):33-35.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規劃青年項目“網絡政治生態治理機制研究”(2019QNMK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