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杰
【摘? 要】幼兒美術教學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繪畫活動,還要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激發實踐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種資源創新美術課堂形式,讓幼兒感受到美術教學的樂趣,從細節出發,將美術的培養融入幼兒日常,幫助他們認識到有心觀察,生活處處都能發現美。最重要的是要摒棄傳統教學方法,讓美術課堂“趣”起來。
【關鍵詞】創造力;生活化;本土資源
幼兒美術教學是幼兒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幼兒在3~6歲時初識世界,一切發育還不完善,形象的圖畫就成了最直接的認知方式。他們通過繪本、圖畫獲得相關的生活經驗,也用繪畫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美術教育能拓展幼兒視野,鍛煉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陶冶藝術審美,甚至美術學習還能反映幼兒的心靈和他們獨特的個性。有的幼兒熱情開朗,有的幼兒內向安靜,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作品觀察不同幼兒的發展。
現在幼兒美術教學在繪畫領域還停留在讓幼兒一味地模仿畫作,或一提到美術課程就是看多媒體視頻,幼兒很難在教學中真正體會到美術的魅力。教師應該致力于把教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幼兒體會多種美術活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接下來就幼兒美術教學談一談筆者的想法。
一、鼓勵幼兒進行個性表現,發展幼兒創造性
幼兒在3~6歲時處于想象力最活躍的階段,創造潛力也很大,如果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會破壞幼兒的奇思妙想,課堂也做不到妙趣橫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多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手工增加教具,美化學習環境。一是材料熟悉隨處可見,幼兒好上手,二是在制作過程中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例如,大班開展廢報紙再就業比賽,鼓勵幼兒借助一些基本工具,用廢報紙創造出新的東西,幼兒可以組隊一起完成,最后評出前三名,獎勵小禮品。為了刺激幼兒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先展示幾個例子,如用廢報紙做衣服、做扇子、搭積木等。我班幼兒展現了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有的帶來了娃娃,用報紙給娃娃做衣服,還用油畫棒上色做裝飾;有的用報紙卷成捆,做了一把瀟灑的劍;有的用報紙碎碎拼成花朵,完成了一幅畫。用廢舊報紙進行美術活動,不僅廢物利用,展現了環保意識,還能促進幼兒溝通。在評選環節,筆者鼓勵所有幼兒都上臺講一講自己做的是什么。他們可以把作品擺放在桌上,然后走動欣賞其他小朋友的作品,互相交流。同樣的活動,小班幼兒就沒有那么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進行簡化,引導幼兒利用廢舊報紙做簡單的行為動作,比如撕報紙撕成碎片,或者將報紙團成球,制作好看可裝飾的球球。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看報,將報紙圖片部分剪下來,比一比誰剪得多。
幼兒的創造力得到發揮,才能有助于個性的發展。教師要多以鼓勵的形式,幫助幼兒在美術教學中展現自己的所思所想。例如,中班美術“水果王國”的教學活動,教師先帶領幼兒認識多樣的水果,鞏固幼兒對形狀和色彩的認知。然后擺出材料,用葡萄、橘子、香蕉、牙簽等物品組成一個可愛的水果小人,鼓勵幼兒依照示范做出屬于自己的小人。有的幼兒用橘子做頭、葡萄做手臂;還有的幼兒用小番茄和香蕉擺放成了一個表情,簡單又傳神。當然也有幼兒拿著水果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教師可以從旁協助,詢問“想要做一個什么呢?”一步步引導他動手從頭開始構思。可能幼兒的回答并非想要做一個小人,教師也不要責怪,反而可以鼓勵他做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班上的小寒就不喜歡做小人,她想用水果搭建一個房子。筆者就在旁邊提醒她,“房子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有一個主體對不對?要用一個大的水果做房子,我們可以用什么水果呢?”小寒挑了一個最大的番茄,但是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番茄圓圓的會滾來滾去,房子會東倒西歪。“什么形狀的水果會很穩穩當當呢?”小寒在我的建議下,繞過圓形的水果,開始找不會滾來滾去的水果。她找了一根香蕉放在最下面,用牙簽把番茄和香蕉固定住,一個房子的雛形就做好了。解決好最大的問題后,就可以讓幼兒自由發揮,最后小寒做了一個極具個人風格的水果房子。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用做好的水果小人編故事,互相合作、促進交流,把美術教學活動變得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教學,而是能培養幼兒綜合素質的課堂。
二、革新教學方式,美術教學生活化
趣味美術教學,教師不僅要鼓勵幼兒發揮創新精神,也要革新教學方式,做好美術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現有教學雖然會借助一些工具,但是本質上生活性還不夠強,幼兒難以真正沉浸到場景中。除了繪畫、欣賞美術作品等方式,幼兒敘事美術活動也可以作為教學手段。它主要在語言敘述的指引下,引導幼兒創造。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生活情境創設
生活情境創設可以使美術教學更形象和直觀,方便教師開展活動,也能促使幼兒主動參與。例如,有一節課,繪畫的主題是吃西瓜。在畫畫之前,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復習吃西瓜的情境,借助道具模型,展現吃的過程。班上教師自制的西瓜模型,分別是切瓣西瓜和整個西瓜,教師可以用語言帶著幼兒回憶,“你在家吃西瓜是怎么吃的?是拿著一瓣西瓜啃,還是抱著半個西瓜吃?”用肢體動作喚醒幼兒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學會依靠經驗進行繪畫創作。有的幼兒在畫作中將腦袋和嘴巴畫得很大,詢問理由是因為吃西瓜要大口啃所以畫得很夸張;有的幼兒則是畫了自己用勺子吃西瓜的樣子。幼兒對美術還處在直觀形象的思維階段,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共鳴,包括帶領幼兒閱讀繪本時,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場景進行再現。像《海馬爸爸》這本繪本,運用彩繪拼貼和透明頁制造豐富有趣的海底景象。故事里的海馬爸爸是溫柔細心的丈夫,也是開朗活躍的朋友,更是深情耐心的爸爸。在一起觀賞繪本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進行扮演海馬寶寶和海馬爸爸活動,引導幼兒思考“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事,怎么照顧寶寶呢?是不是要像海馬爸爸一樣耐心”。用生活場景帶入,幼兒體驗感會更真實,也會主動思考自己的行為。
(二)美術材料來自生活
美術教具和材料都可以來自生活。在創作中,幼兒需要借助很多材料。為幼兒提供生活化材料,有助于活躍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繪畫的題材可以從生活中尋找。美術活動本就是一種視覺藝術,學會觀察是美術表現的基礎。幼兒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好奇心會使他們遇到什么都會看一看、摸一摸,用眼睛、觸覺和味覺積累生活經驗。春天百花盛開之時,筆者會帶幼兒去校園看新長的小草和盛開的花,通過觀察了解事物的特點和構成,再將感受訴諸筆端。于是對春天這個主題,幼兒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畫小草和花朵的,也有專門只畫了花朵,細致地描繪了花朵的形狀和紋路的,還有畫了飛舞的蜜蜂和蝴蝶的,因為他在花叢邊觀察到了。他們從平凡中發現與眾不同或者有趣的事物,從而產生記錄的沖動。
不僅如此,使用的工具材料也可以從生活中來。班級的游戲角有很多幼兒自己參與制作的玩具,都是美術活動的成果。生活中的材料可以選用隨處可見的廢舊紙張、海綿泡沫,或幼兒從家里帶來的碎布條、抹布等。幼兒自主地選擇,和同伴共同進行探索,鼓勵他們大膽創作。教師在一開始可以有意識地提醒創作方向,但不做過多干擾。班上的圓圓比較活潑愛動,她看到材料后自己主動提出想做個娃娃。于是和幾個小伙伴一起用海綿泡沫做娃娃的頭和身體,再用碎步條嘗試做裙子。雖然最后的成果也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的,但本身思考和動手的過程已經體現了美術教學生活化的好處,就是幼兒能夠自主地利用材料嘗試組合,鍛煉思維,從而對美術產生興趣。
(三)創設美術游戲氛圍
幼兒最喜歡具有挑戰性的游戲。例如,為了讓幼兒掌握多種色彩和畫螺旋線的方法,教師可以開展棒棒糖的游戲活動。先準備一張超大白紙,用黑色筆畫好棒棒糖的螺旋線,然后拿出幾個棒棒糖,讓幼兒觀察棒棒糖的特點,“這個糖有哪個小朋友吃過?它是什么樣子的?”教師邊說邊比畫,幼兒會跟著一起在空中畫螺旋線。在正式動手畫之前,邀請幾個幼兒穿上鞋套,沾取不同的顏色,一個小朋友選一條黑線沿著走一遍,用身體體會一下畫棒棒糖。班上其他幼兒一看就沸騰了,紛紛舉手想要玩,這種熱情一直持續到了他們自己畫棒棒時。用趣味的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是新時代美術教學的必然路徑。
不僅是課堂,區域角游戲也可以和幼兒美術教學結合起來。區域角的游戲玩具可以由幼兒自己制作,像之前提到的過家家游戲的娃娃,就可以從廢舊材料中誕生。教師可以帶著幼兒一起設計區域角扮演游戲的角色,如超市的收銀臺人員是什么樣的。通過一同思考,可以讓幼兒在歡快的活動中自由表現創造,激發他們大膽探索表現。
三、利用本土藝術資源,創造美術空間
鄉村幼兒園的優點在于具備豐富的鄉土美術資源,一些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本地博物館記載的歷史文化都可以成為美術教學的內容。例如,藍印花布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參觀藍印花布是如何制作的,講解歷史文化,通過實踐促使他們提高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水平。教師盡可能給幼兒提供動手的機會,如“印染花手帕”教學活動就和藍印花布的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給予幼兒自由,讓他們用宣紙盡情地進行印染,通過折疊、剪裁等方法制作具有美感的印染作品。幼兒也能從中體會到美術創作的樂趣,意識到不同的手法可以使美術千變萬化。另外,一些常見的民間藝術剪紙、折紙、糖人都是良好的教學素材。剪紙和折紙都能作為日常的教室裝飾,融入幼兒在園一日的生活。例如,過年的剪紙窗花,教師可以號召幼兒參與進來,在歡樂的氛圍中讓教室角落煥然一新,回家也可以向父母展示自己剪的窗花。幼兒得到滿意的反饋就會更加專注于美術學習。教師要鼓勵幼兒和家長都參與此類活動,一起體驗民間藝術,為美術教學增添新的趣味。
總的來說,幼兒美術教學的趣味趣在生活,教師要激發幼兒的熱情創造美術作品,促使他們個性化發展。美術活動可以從生活中選取材料,創設情境,將課程游戲化,讓幼兒充分了解與美術相關的知識,從動手中得到樂趣。民間美術資源也要利用起來,不僅能培養幼兒審美,陶冶情操,還能團結民族情感。美術教學的根本就是要從幼兒生活出發,來源于生活,最終高于生活。
【參考文獻】
[1]俞茜.“活”策略,“趣”成長——主題背景下幼兒園趣味美術活動的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44-145.
[2]張莉萍.“趣味、靈活、因材施教”——分析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9(9):184.
[3]單瑜晴.運用廢舊報紙 開展幼兒園美術趣味活動——以“有趣的報紙”的主題活動為例[J].考試周刊,2019(4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