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蕾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是為學生的藝術素養發展啟蒙和引領的。核心素養的確立,讓藝術教育改革提升到了新階段。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轉變,教學模式需要轉換,教學方法需要創新,教師需要進一步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實踐和創造。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學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而要讓學生應用于生活,創造生活。學校藝術創生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藝、發揮潛能、拓展思維、提供實踐的平臺,讓教師將教學做合一,做生活的教育。
【關鍵詞】藝術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學科素養
一、“教學做合一”,引領藝教課堂
藝術教育以美育人、以德樹人,是人精神領域提升的必修課?;A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熱愛生活。因此,藝術教育對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作用,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徑和內容。學校藝術教育分課堂和課外,課堂圍繞國標開展,課外則通過藝術社團拓展藝術教學,給予學生更多更好的藝術發展空間,展現審美與情感、創造與表現、個人和生活的關系,將藝術教育做到“形神”兼備,凸顯學科特色和意義。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拙見,學校藝術教學“形神兼備”中“形”,指的是上課的流程和形式,就像畫的布局、樂的旋律、文章的結構,在時間和空間中安排人物、內容、環境,然后用合適的方法演繹。“神”指的是教學的實質,即教學目的,同時反映出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正所謂“以形寫神”形式服務于目的,有效的形式促成目的的達成,目標的實現反射學生的審美認知、情感表現、創造實踐等能力?!靶紊窦鎮洹笔芹`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主張,是學校藝術教學的必備之法。我校作為市藝術特色項目學校,具備優良的師資和教學條件,藝術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通過多年的學習探索,結合教育發展要求,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模式,藝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踐行“做中學、做中教”,落地有聲
以筆者從事的初中美術教育為例,美術課堂教學形式跟隨時代發展推陳出新,但追求形式的華麗容易忽略教學的真正目的,即“無神”,這或許也是很多藝術課堂的通病。筆者應用美術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藝術創生基地攝影課程,開展藝術校本課程教學。例如,基地攝影課程結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教材“設計應用”課中關于色彩一課做了新的嘗試,采用“做中學”單元課程設計教學模式,以求做到“形神兼備”,落地有聲。
(一)教學設計
基本問題設計:(1)顏色與我們有何關聯?(2)如何應用色彩創造更多彩的生活?
小問題設計:(1)色彩有什么特性?(2)如何變化色彩?(3)自然的色彩在哪里?(4)你會攝影嗎?(5)如何拍攝出光影和諧美妙、富有情感的畫面?(6)在學習中你獲得哪些經驗和體會?
單元設計思路:(1)七年級(下)設計應用單元《多變的色彩》一課,遵循“設計”服務于生活,形式跟著功能走的理念,在掌握美術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加大體驗與實踐,獲得感知和創造力。(2)我校藝術創生基地開設攝影課程,《多變的色彩》一課可以結合基地課程,通過開放式情境教學的方式,立足設計本位,重在創意應用,將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獲得獨特的體驗感受,理解并運用知識,在實踐中創造,并形成學習報告。共設計3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欣賞關于色彩的作品,掌握關于色彩的基礎知識;學習運用色彩的相關知識,表現色彩;學習攝影,運用光影與色彩的關系捕捉畫面,感受色影的藝術美。
過程與方法:尋找生活中的色彩,通過欣賞、體驗掌握色彩的特性,表現色彩的基本關系;走進校園,以攝影的方式體驗詮釋色彩的特性,色彩與個人、色彩與生活的關系;撰寫活動體會,將作品和體會設計成一份個人學習海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學會知識的運用和創造,學會合作和交流;通過實踐體驗獲得情感體驗和感悟,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和對生活的熱情。
評價依據:學生的色彩繪畫練習、觀影感受、攝影活動(包含小組合作、作品、體會)及最終學習報告。
說明:從單元設計可以發現教學的“形神”是并行的,形與神的具化就是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教學生學,三者不能分割開來。在這個案例教學中圍繞3課時列出了核心問題和系列小問題,教師和學生都以活動形式開展,從課堂走向校園,每一課時解決1~2個問題,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最后能讓學生帶著知識和方法從校園走向社會。教學做的形式和方法能既能體現學科特點,又能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目標,凸顯藝術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二)課程實錄
藝術活動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保留了部分學生的各階段成果,具體介紹如下。
1.色彩基礎練習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進一步梳理色彩的基礎知識,根據色彩要素和特性進行色彩配色練習(圖1)。每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根據自己的心境創作畫面,不僅是對顏色的表現,而且是個人內心的表達,感悟所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
2.實踐活動
圖2是社團活動中,小組正在討論,想利用校園內的水洼做文章,利用倒影、水紋、植物搭配拍攝,創意無限;圖3是小組想拍攝黑背景下動感飄落的花瓣,四五個人合作親密,不厭其煩地重復著相同動作,以求能抓拍到最好的畫面。在攝影過程中,教師做好輔導工作,學生互相配合,抓住光影色彩的變化,體驗深刻。
3.攝影作品
圖4和圖5是室外拍攝的作品。這組同學將撿到的樹葉和枯黃的花朵,配上書本,襯以草坪的綠色,表達生命的頑強和延續。為表現色彩的豐富層次,先后調正了構圖和曝光,最終獲得了較滿意的效果。這里充分表現出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實踐能力。
4.體會與感悟
活動結束后,學生撰寫了關于室外攝影的體會(圖6、圖7),這次教學活動不只是為了拓展色彩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思維的拓展。從學生的體會中可以看到學生豐富的情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認知的提升,這份收獲對個人的成長也是彌足珍貴的。
5.學習報告
根據課堂和基地的學習活動,同學各自撰寫了活動體會,配以自己的攝影作品,設計自己的色彩報告。教師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利用教材《你我他》,有意讓“你我他”三人合作完成同學肖像,配以符合該同學氣質的背景畫面和色彩,用于最后的創作,讓報告更生動和更富意義(圖8)。這樣的作業形式為學生保留下了自己學習的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交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才能真正三合一。先生所提到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即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雖目前相距甚遠,但教師之創造精神、開辟精神不可缺。從學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學生對這一課題學習的濃厚興趣,在活動中他們真正獲得了體驗和感悟,感受到了藝術的樂趣,因此,同學的每一件習作足以讓老師感動。課堂教學給予了學生相應的知識體系,而藝術創生基地則給了學生更多實踐和創造的空間,同時拓展了教師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將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之美,這不正是藝術教育的目的嗎?不正是藝術創作所追求的“形神兼備”的最好展現嗎?
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022年教育部出臺了新課標,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五育并舉,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教育需要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紙上談兵終是淺,教師“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做中學、做中教”,未來教育,教師必然先行,行知感知獲知方能傳之授之,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仡^觀望,筆者在內的許多教師固守傳統教育模式,一本教材、一根教鞭已行走多年,“授人以魚”自感滿足,殊不知應了陶先生的一句話“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用腦,所以一無所能”。教師需從內心覺醒,行動起來,為自己的教育事業開辟新的境界,才能行健致遠。
四、結束語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他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育是培養具備綜合素養和能力的人,適應未來的生活,教學目的的核心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生活。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或是文學,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都是將以美育人作為教育目標,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踐行教學做合一。“形神”兼備,大力推廣學?;仄脚_,為廣大學生提供展現才藝的舞臺,為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不斷探索前行,終能待到“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7,102,120,138.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