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平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課堂;主題教學;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0-0093-0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就是要拓寬學生視野,發展歷史思維,培養學科關鍵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以人教版歷史教材必修二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一輪復習為例,探索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培育的實施路徑。
一、聚焦主題教學,彰顯家國情懷
主題教學是指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主題,圍繞主題編制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與主題學習情境,把教材作為連接主題情境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編選、整合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材料,使學生在明確學習動機的環境中,利用與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落實學習目標任務的教學方式。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要基于課程目標,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并滲透育人目標,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以近代榮氏企業興衰為基本線索,重新設計主、副課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以榮氏和錢氏家族企業為例。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依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在以往高考中的分值情況,對教材重新整合后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是了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歷程及其原因;二是理解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感悟以榮氏兄弟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家們的愛國精神和責任擔當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對國家的責任感、使命感。
在教學中,以榮氏兄弟創辦實業為例,探究以榮氏兄弟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實業家在“實業救國”信念下的救國之道,通過感悟榮氏兄弟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及其身上的歷史擔當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二、聚焦鄉土資源,滲透家國情懷
鄉土是指個體或其族群生于斯、長于斯之地,在此地理和生態區域內形成的共同民風習俗、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聚合體。悠悠鄉土史,拳拳家國情,將鄉土史有機融入歷史課堂,這便是鄉土歷史資源,它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渠道,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與作用。
【材料一】榮氏兄弟故居坐落在無錫市郊區榮巷鎮西街,據《榮氏宗譜》記載,先賢榮子祺是孔子七十二賢徒之一。無錫榮巷已有近600年歷史,榮氏梅園即為榮德生所創的江南名園,榮毅仁紀念館坐落在無錫榮巷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建有榮氏故居和大公圖書館。……
鹿苑錢氏名人館坐落在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春秋時代原為吳王夫差豢鹿之地,又名綠苑;宋元時,鹿苑已形成集鎮。……
一部鄉土史就是一個地方歷史發展的見證。通過呈現榮氏故居、紀念館以及鹿苑錢氏名人館等材料,不僅縮短了學生與名人之間時空上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拉近了學生與名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增強學生的熟悉感、親切感和敬仰之情。通過選擇典型的且符合主題教學的鄉土歷史資源,在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更激發學生的愛鄉熱情,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體會,在體會中升華,在特有的鄉情文化中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
三、聚焦優良家風,感悟愛國精神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生活作風,體現家庭或家族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和整體氣質,是給家庭或家族后人樹立的一種價值準則。教學時,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則材料:
【材料二】治家立身,有余顧及鄉,如有能力,即盡力社會。以一身之余,即顧一家;一家有余,顧一族一鄉,推而一縣一府,皆所應為。(榮德生)一生行事,創業發展,悉照父訓,因此深知人固不可以不教也。吾人須對社會、地方,稍盡公益義務之責。
【材料三】錢昌照,一生追求工業救國、實業報國的信仰,是近代工業建設奠基人。錢氏家訓:正心、修身、謹慎、謙和、忍耐、誠實、堅決、好學、克己、擇業。
通過上述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家風的價值,以此激勵學生以良好的家風、家訓為行為準則,以張家港精神財富為前行動力,從愛家鄉為出發點,上升到以愛國為歸宿點,強化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對民族的自豪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