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俊 黃力剛 王笛
摘? 要:課程體系的構建重點在于優質專業群的建設,《中國制造2025》對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課程建設提出全新的要求,為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建設提供憑據。該文基于專業維度,研究有關職校的“崗課賽證”融通的基礎及理論,同時分析智能制造專業關鍵崗位的能力需求,為智能制造專業“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智能制造專業;崗課賽證;課程體系構建;現實基礎;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5-0074-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specialty groups. The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giv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group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imens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s and theory of p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analyzes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s of key posts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providing som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reality basis;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正推動著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智能制造專業技能人才的崗位構成及規格也發生了不少變化,相關企業在員工素養方面有了更高標準,智能制造專業所需人才必須具備跨界與復合的特征,由此要求職業教育隨之進行相關調整與變化,職業教育的重心應從為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逐步轉向對學生整體職業素質的培養。在這種背景下,職業院校智能制造專業要投入到優質專業群的建設中,突破傳統課程體系,建立“崗課賽證”融通的專業化課程體系。這是一項有助于職業教育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滿足智能制造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徑。
一? 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通的學理邏輯
“崗課賽證”融通是對職業教育的長期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回溯”,對產業高速發展的重新適應。“崗”屬于課程學習的要求,必須基于崗位要求來設計課程內容。“課”屬于教改的關鍵,必須利用課改促進課堂創新。“賽”屬于課程教學的高層次呈現。“證”屬于課程學習的行業檢測。“崗課賽證”融通目的就在于進一步推進教學要求和崗位要求,以及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之間的銜接。“崗課賽證”融通的學理邏輯,就是依托于產業學院來育人,立足于產業崗位要求,以產教相融中的“課”為融通核心來加以構建,使其變成實實在在的“金課”,貫徹“課證”及“課賽證”的融通,培育出高水平的實操技能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二? 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通的現實基礎
(一)? “崗課賽證”融通于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
“崗”是當代產業基于科技進步與市場需要的雙重促進,從崗位的職業知識、能力標準與素質需求等多個方面反映到職業教育的“課”當中,展示在課程的標準更新及內容重建,新興的技術、材料、工藝實例,智慧型教室等課堂內容的改良性組合。行業“賽”項制訂是展示科技進步應用于企業的產品及服務的最新成效,“賽”項獎牌可以全面反映出參賽者在職業上的思想、技能及素質。“證”是“崗課賽證”融通在未來的依據,反映出最新的行業技能硬實力,由第三方根據行業技能要求考核通過后頒發,同時把技能等級證書進行折算,轉化成課程學分。
(二)? “崗課賽證”融通中間過程規范管理
“崗課賽證”融通,從“崗”出發,到“證”為止,“課”和“賽”如同支點,融通則是該支點上所筑起的紐帶,借助融通過程中的標準化管理,融通“紐帶”才得以有條不紊地通暢。首先,利用“課證”融通質量確保管理機制對學生就業創業的促進。現階段,職校學生的畢業方向主要是就業,基于合作企業的用工需求變化,把專業課程分成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三個課程模塊。基于企業合作方的崗位需求變化,取得初、中、高技能等級或論證的證書,開展漸進式培育、個性化學習。其次,利用“產賽教融合”課堂促進“崗課賽證”融通。基于1+X證書機制,職業院校要按照“校內職業型實訓、校外教學型實習、教學企業型管理、工作型學習”準則,打造X證書項目型教學與職業技能大賽統一化的生產化實訓中心,學生實際生產中不僅能完成頂崗實習任務,還可以實現X證書考證目的,獲得實訓大賽所需技能,反映出教學、賽訓、生產等過程的互接。
(三)? “崗課賽證”融通的標準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
在科技興盛進步、產業調整轉型的經濟大環境下,數字經濟已然變成了經濟增長的核心,同時人工智能也逐漸變成了產業發展的新動力,職業院校為達成產業發展對于高技能人才的標準需求,也開始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研究與完善,而人才的培養體系的實現主要是借助于課程體系。運用于職業院校的極具代表性的有兩類教學形式。其一是“課證”融通教學形式,基于其的融通標準建立人才培養體系質量結構。該結構主要表現在課標之中,與合作企業的培訓認證標準體系相融,學生在工學相融當中對企業的技術技能需求有所了解。其二是“課賽證”融通教學形式,利用大賽來推動教學,“課賽證”融通標準與“產賽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相融。以賽為導向,在課程的要求及教學內容中引入技能大賽的比賽標準及內容,增強培育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基于高職的三年人才培養機制,在大二、大三期間組織培訓、選拔、重訓、參賽,因此,大一期間則應該為參賽夯實賽項的知識基礎。
三? 智能制造專業“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的意義
(一)? 展現了高職院校類型教育建設的特征需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類型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職業院校通過人才培養類型化的改革在教學中進行“崗課賽證”融合育人,“崗課銜接”注重于構建產業教育鏈的集約性融合發展模式,學校與企業聯合構建符合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教學形式、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等,展現出“針對市場的就業教育”的建設要求。“課賽融合”通過不同級別的技能大賽,在大賽的準備、訓練及參賽等層面持續增強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使全體學生在團體競賽中達成“實踐能力教育”的要求。“課證互融”在整個行業的需求下,在培養專門的智能制造專業人才中引入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讓教學內容與X技能訓練有機相融,培育目前產業發展需要的、具備多項技能的復合性、創造性人才。
(二)? 滿足了學生高質量就業與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需要
高職學生的能力滿足是完成優質就業及不斷發展的關鍵條件。由近五年數據可知,“全國高職學生畢業時學會的主要工作能力達成度由2016屆的83%提高到2020屆的86%”。由此說明高職學生擁有的素養能力與崗位標準已日漸匹配,逐步完成更好就業。不過,不可小覷的是同時存在“企業招工難”與“畢業生就業難”兩大難題,關鍵的原因就在于高職學生擁有的能力難以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難以獲取業內企業的認可。智能制造專業與企業崗位的發展要求有機相融,借助技能大賽、技能等級證書使智能制造專業畢業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更具復合性、規范性、公開性,讓培育出的人才獲得社會、業內企業在高職學生“輸出”規格方面的一致認同,并在該認同中完成個人更好的職業發展及價值。
四? 智能制造專業“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 課程體系開發思路
基于就業導向,借助對智能制造企業的相關調研,在智能制造生產環節的邏輯順序基礎上,來梳理該專業的核心崗位能力要求,在相關學習中加入工業機器人運維與應用編程等X證書內容,構建出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 創建“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
圍繞學生的整體職業能力培養,讓課程內容適應崗位的工作需求,并與X證書等級及職業技能大賽的要求相匹配,通過“平臺+模塊”,建立基礎同享、重點分立、擴展互選的“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礎共享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由人文基本課程(包括國防教育、計算機應用等)與技術公共課程(包括金工實習、制圖、CAD和電工電子等)組成。第二層是專業群中的五大專業核心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應用能力,各專業的教學都是獨立進行的。由自動化專業課程(包括專業電氣自動化、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控制技術等)和PLC控制等課程組成,但各類專業之間存在的區別較大。第三層擴展互選由專業限選與任選課程組成,目的在于養成學生的社會適應力與可遷移創造力,確保其滿足不斷發展的需求。
(二)? 具體融合策略
“崗課賽證”融通是從“職業教育20條”與“提質培優”的要求入手,重構課程機制,促使智能制造專業課程和崗位需求相符,同時也和1+X職業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競賽進行融合,細分職業崗位的代表性工作目標,發掘實現代表性工作目標的能力需求,根據知識點與能力點分解重組,在課程教學內容中相融,完成專業課程和工作崗位相匹配。并應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加以重視,把1+X證書需要的考試點從淺到深地與課程教學相融,提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滿足感與能動性,完成課程和職業資格證書的互融。
1? 課崗融通
在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時,從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入手實現企業崗位的需求,因此要開展裝備制造相關企業調研活動,代表性專業崗位工作目標進行解析,圍繞代表性工作目標,創建學習氛圍,在課程內容中融入企業最新的技術、要求、技術與規范。表1為企業崗位與專業課程融通表。
2? 課證融合
其指的是人才培養標準與國家職業資格要求相匹配,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加入職業認證培訓項目,讓“1+X”職業等級證書與專業課程互融。現階段,智能制造專業群中的“1+X”證書項目包括“1+X”工業機器人的實施運維、可編程控制器系統的應用編程、系統集成及“1+X”工業網絡的操作運維等,表2為證書與課程列表。
3? 課賽融合
為處理好技能大賽并未使多數學生受益的問題,智能制造專業應對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資源進行碎片性、項目性的優化,依托于職業技能大賽項目來設置教學內容,如在某些課程內容中加入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先進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調試”“機電一體化項目”“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比賽內容,完成“課賽融通”。表3是技能比賽與課程列表。
五? 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實施要點
(一)? 改革課程結構和課程資源
育人時開展“崗課賽證”融通,能促進知識經驗相互補充、技術技能共同發展、能力素質共同進步,逐漸構建出教育和培訓合作發展、能量和信息相互增強的“崗課賽證融通、多元一體”生態體系。學生通過對專業基本課程的學習,能按照個人知識基礎、學習力及喜好,在學校的多元組合模塊化課程中,獨立選取一個含新技術、特殊及復合技能在內的專業方向,明確出1~3個技能證書課程,逐步獲得各級職業技能的證書,以此作為用工企業對持證人能力的預判標準,達成學生發展中存在職業方向上的多樣要求。
(二)? 改革課程內容和課堂組織形式
按照基于1+X證書制度的職業教育培養任務,“崗課賽證”融通的核心在于課程內容的挑選和組織。第一要通過校企“雙元”協助來開發課程,在課程要求、實踐項目、課程內容、培訓場景及教學模式的設置和運用當中加入技能等級及崗位標準,完成職普互融,產業崗位需求與職業教育培養的對接。第二要根據知識的內在原理、經驗傳承的規則及課程內容的挑選與組織,來保障知識與經驗更系統與實用的體現,并且對需求、問題及行動方面的目標課程內容加以發掘,有效推動各類的知識經驗、技術技能的互融與趕超。第三對原有課堂學習模式創新,選取翻轉課堂、網絡實境交互等“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打造出產教相融的學習氛圍,使創造學習探索空間、承載專業知識、構建多元互動有了更多可能,在課程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資源的支持。
(三)? 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構建職業教育資歷框架體系
“多進程”學習成果指的是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進度達成的學習效果,如課程考核、技能等級認證等。在職業教育上將學生的能力進步作為重點,制定出具備“彈性”學分銀行制,以達成差異性學習成果的學分考核需求。
第一,在限定學程當中,按照學分銀行制原則,有關學歷教育課程和職業技能證書的兩種學分相互交換。如果學生考取職業技能證書,就能通過折算轉化為學歷教育實踐課程的學分,免修有關實踐課程。如果學生考取有關學歷教育課程學分,在職業技能有關的證書認證中,可以不用參加相關知識的考核。
第二,學生在層次相同專業不一樣的學歷教育中可按照自身學習能力、優勢及興趣等自主挑選不同的課程,改變學程時長,在相關期限以內考取相應學分,就能獲得與之相對的學歷教育及職業技能的證書。利用其他的職業培訓獲得各級技能證書后,學生也能將其作為學習成果互換學分,由此使學生的發展內驅力得到很好地激發。
第三,在各級學歷教育中,中職、高職、本科的課程學分互換具備了參考標準,學生則能按照國家學分銀行中的個人賬號所累學分,提出免修有關學歷教育課程的申請,不參加職業技能證書有關內容的考核,防止中職、高職與本科在相同層次上的重復學習。通過不斷學習,即可考取更高級別的職業技能證書。
六? 結束語
在工業4.0戰略與1+X證書制的環境中,基于智能制造專業維度,開展“崗課賽證”融通課改,培育多技能的復合人才,有利于滿足智能制造產業人才需求。在1+X證書制、學分互認制的不斷健全和辦學條件的不斷優化下,“崗課賽證”融通課改必定會嶄露鋒芒,為國家的制造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進一步提升國家產業發展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王智萍,陽小勇.智能制造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22(3):28-31,49.
[2] 何漢武,閻漢生,徐勇軍.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新職業需求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變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4):106-111.
[3] 龔方紅,王駿,徐安林,等.“智能制造專業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成果推介[J].職教通訊,2022(2):113.
[4] 王志鑫.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院校工科專業“1+X”書證融通途徑探討——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4):146-148.
[5] 易燁,戎笑,丁明軍.1+X證書制度視域下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16):65-68.
[6] 吳利剛,雷偉強,周倩,等.多方協同開展應用型本科院校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9):78-80.
[7] 李晶,楊立娟,郭艷婕.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1(10):169-172.
[8] 李慶梅,何玉安.應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學分認可型雙證融通”的工業機器人課程體系改革[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20,37(2):149-154.
[9] 林君煥,李金國,楊莎莎,等.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20(6):35-41.
[10] 韓亞軍.重慶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集群的構建與實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