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雪 謝婷婷
摘? 要:高校翻譯課程與其他外語類課程一樣,在新文科教育中發揮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視域下,課程思政是大學教育之本,對翻譯教師而言,國家意識培養是翻譯課程思政的靈魂,是建構國家翻譯能力的基石。翻譯人才的國家意識培養路徑可從以下六個維度展開,更新課程目標,深挖教材思政元素,選擇合乎學情的融入方式,提升教師自我的國家意識和文化修養,改革教學評價方式,豐富翻譯思政實踐。
關鍵詞:教師視角;課程思政;翻譯思政;國家意識;六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5-0177-04
Abstract: Like other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transl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From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For translation course, it's mainly around such points as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t's the cornerstone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translation ability.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ranslation students can be carried out as follows: updating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deepl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ng the best integration method in line with the learning situation, improving on the teacher's character of self-consciousness, reform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Keywords: teacher's perspectiv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ints teaching in translation cours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six dimensions
2020年5月,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表明教育的“大思政”時代已然來臨。時隔一年,各學科領域對課程思政的內涵,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以及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如何實施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等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和有效實踐。外語教育管理端順應時代洪流、積極思考、守正創新,對中譯外、外譯中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改革和重組,而從翻譯教師視角探究翻譯思政建設新內涵、新路徑的卻寥寥無幾,因此,從翻譯教師視角闡述翻譯思政改革的踐行路徑頗具現實意義。
一? 課程思政:大學教育之本
近年來,大學教育的本質為何的討論不絕于耳。有學者認為,大學教育的核心在“育”,是要讓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和發展的教育,是能使人成為人、能對自身的尊嚴、價值、意義和幸福等進行執著的追求和維護[1],主要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為國育才。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的本質在于以文化人,每一種文化都具有鮮明的國別民族特色,其中蘊含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所有精神元素和思想意識的總和,因此,文化引領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大學的重要使命[2],著重強調完成人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盡管人們對于大學教育本質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大學的本質是育人”[3]。人們常說,“法律是最低層次的道德,道德是最高層次的法律”,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立德樹人”,傳遞和踐行作為“最高法律”的道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大學教育既要重視專業教育又需強調思政教育,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道術并舉、知行合一。
課程思政就是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在潤物無聲中起著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作用。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立德樹人。可以說德育貫穿于人類教育的各個階段,涵蓋于各門課程之中,只是因為不同時代國家戰略對人才的不同需求會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思政教育的實施效度。“人類早期的教育傳統是綜合性、統一性的,特別注重以育人為目標、以掌握技藝為手段,然而隨著近代社會分工的需要,傳統教育理念逐漸蛻變為現今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4]”這種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課程的知識性、科學性,把能靈活運用專業技能作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忽視了課程自身內涵的價值塑造和育人功效。面對這種情況,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無數教育專家學者開始反思。有教師認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然存在“三重三輕”的痛點,即“重國際視野,輕家國情懷”“重知識能力,輕人格養成”“重個人發展,輕全球關切”。也有教師認為,當下被視為頑瘴痼疾的“五唯”之風(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仍盛行于世。因此,教育不應只注重知識結構的累積和專業技能的應用,而應將“追求真理”和“立德樹人”結合起來,讓受教育者不僅“求真”還要“行善”“識美”,而對“真善美”的體悟只有在思政課程的主導下,以專業思政為抓手,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循序推進。因此,自2016年起,德育的另一個說法——課程思政理念逐漸回歸,2020年以后,課程思政建設在各學科門類中全面推進。
總而言之,大學教育之本即立德樹人,立德樹人通過課程思政方法得以實現,所以在各學科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即是大學教育之本的落實。
二? 國家意識:翻譯思政之魂
國家意識是指公民對于國家精神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以此付諸實踐的高級心理反映形式。“國家意識不僅是認識和反映世界的‘知識體系,更是一種為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定向的‘價值體系,它具有建構價值認同、論證政治合法性、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等重要功能。[5]”20世紀以來,翻譯人才培養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愛國人才培養史。然而,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語言的商業性、翻譯的工具性被無限放大,翻譯人才的國家意識缺位。因此,新時期翻譯人才標準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國際視野、跨學科知識、專業素養,還要具備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翻譯人才只有具備了國家意識,才能在翻譯實踐時,不管是外譯中還是中譯外,都建立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立場,自覺接受國家意識的約束,讓翻譯活動不再局限于“翻譯世界”,還要“翻譯中國”。
在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之際,翻譯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途徑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作為翻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著力提升自我國家意識品質,另一方面更肩負著培養符合時代需求和具有國家意識品質的國家發展戰略新時期翻譯人才。之所以要在翻譯課程中融入國家意識,是因為翻譯的實質是在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尋求理解和解釋,尋找能夠替代的語言符號和文化符號,做到可理解、可想象、可認同[6]。說到底,翻譯是一種主觀的行為,有國家層面的主觀也有個人層面的主觀。任何一種翻譯行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譯者對源語文本基于時代背景的解讀和闡釋。譯者的意識形態品格決定了翻譯文本的政治屬性和價值走向。對于翻譯課程教學而言,翻譯學習者獲得的思想意識影響翻譯行為本身以及翻譯文化的發展,是國家翻譯實踐和國家文化傳播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優秀翻譯人才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也是保護世界不同文化語言的需要,更是建構國家翻譯能力的需要。國家翻譯能力的建構首先從具備國家意識出發,進而構建國家翻譯傳播能力。可以說,國家意識培養是建構國家翻譯能力的奠基石,是翻譯思政的靈魂。
三? 六個維度:基于教師視角的翻譯人才國家意識培養路徑
(一)? 與時俱進,更新翻譯課程人才培養目標
中國翻譯學科建設經歷了“萌芽期(1949—1978)、探索期(1979—1986)、爭鳴期(1987—1996)、發展期(1997—2010)和成熟期(2011—2019)”[7]。在此期間,翻譯教學活動始終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為目的。不同時期的翻譯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不斷輸入優秀的外來文化和思想精髓以明志強國。改革開放之后,開始探索與反思翻譯學科和翻譯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然而隨著世情和國情的發展,翻譯行為不僅要向國內講好西方故事、輸入西方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有責任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之聲、傳播中國文化,謀求世界大同,建構中國新的敘事體系。為此,2020年4月,教育部等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其中包括《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翻譯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翻譯教學指南》)。《翻譯教學指南》在“培養規格”中明確界定了翻譯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本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8]”作為外院教師,我們緊跟時代步伐,根據《翻譯教學指南》更新了新時期中國翻譯學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新時期翻譯人才應是具備國際視野、國家意識和跨學科素養的語言服務人才。
(二)? 深挖新時期中國翻譯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對于教師而言,可從兩個方面實施課程思政教育,一是將時代需求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與翻譯學科知識結合起來,編寫新時代翻譯教材。但是編寫教材的工作非一蹴而就的,在新教材未付梓之時,教師首先要對已有的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因為思政元素是各類課程自在的、內涵的德育元素,是能夠通過細心挖掘提煉出來的,而不是從外向里強行灌輸。挖掘已有翻譯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是當前實現翻譯課程思政的第一步,是翻譯課程主動向課程思政升華的必要階段,也是編寫新翻譯教材的奠基石。
從各類中國高等教育本科翻譯類教材中大致可以提煉出以下六個方面的思政元素: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責任擔當、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科學精神。例如,在論述譯者的素養環節時,增強翻譯人才的責任擔當和樂意合作的意識。在選擇翻譯策略時,培養譯者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憧憬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在翻譯的語言對比規律中,發現不同語言的客觀差異,體悟語言差異背后的驅動力——思維方式,鑒別和認同我族思維方式和民族文化,欣賞和吸收外來先進思想。在進行語篇分析時,培養文化大局觀——將字、詞、句的確切含義放入更大的語境中尋找。在思考為彌合不同語言和文化差異而提煉出來的翻譯技巧時,提醒學生時刻保有國家意識,運用恰當的翻譯技巧對一切違反科學事實、傷害我族感情和國家利益的表述進行合理調節,達到客觀健康的溝通交流目的。
(三)? 選擇合乎學情的融入方式
翻譯教學時,如何將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翻譯課堂,是新時代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需要著力提升的素養。這不僅有賴于教師淵博的學識和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與教師自身的教學創新能力有關,即能選擇合乎學情的方式有效融入思政內容。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內容,內化優秀思想,實現價值引領,使翻譯人才的國家意識培養與翻譯能力提升齊頭并進。授課時是將思政元素顯性嵌入翻譯教學活動中,還是將翻譯教學設計隱性融入課程思政之中?這需要翻譯教師根據學情靈活變更教授方式。不要一味地隱性融入,該顯性時顯性,該隱性時隱性。不管是顯性嵌入還是隱性融入思政元素,只要能讓學習者主動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能激勵其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而不斷向前就可為之。因此,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可千篇一律,選擇合乎學情的、靈活多樣的方式是上策。
(四)? 提高教師自身的國家意識和文化修養
《翻譯教學指南》強調翻譯類課程學生在掌握好翻譯基本理論的前提下,不僅要有國際視野還要有中國情懷,不僅要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的基本情況,還要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況,等等。翻譯課堂上的這些“‘中國元素的呈現,也為探索翻譯類課程思政新模式和協同育人新舉措,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翻譯專業課程思政的基點,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8]”而這一系列的情感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都與教師本身的情懷、學識和能力息息相關。說到底,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師。言傳身教是教師影響人最有力的途徑。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有創新精神的好老師才能用好這兩種途徑,因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因此,新時期翻譯教師應該從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國家意識和文化修養。
首先,系統學習翻譯史。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翻譯史都要系統的掌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師通過學習中國翻譯史,增強自身的國家認同感,通過學習西方翻譯簡史,學習先進翻譯思想,洋為中用。在翻譯教學時,才可有的放矢,將翻譯內容適當融入歷史思想洪流之中。
第二,翻譯教學需要教學翻譯。“研究什么、翻譯什么”,同理,翻譯教學也需要教學翻譯,教師應通過翻譯優秀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翻譯西方先進文化培養國際視野和大國胸襟。在翻譯教學時,才能在潤物無聲中傳達給受教育者。
第三,掌握中華優秀文化,與時俱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翻譯教學時,方能既育人又育才。
第四,提高“搜商”能力。翻譯教師要能搜集各類思政資源,既有正面的思政素材,又要反面拓展思政資源。在當下“互聯網+”時代,我們通過各種社交媒體或網絡平臺了解發生在社會上的各種信息。有的人或事件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有的則令人唾棄、千夫所指。我們往往記得大力宣揚種種具有社會正向價值的事物,卻忽視了反面教材的價值。所以適當討論反面思政資源,能提醒學生保持高度警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進而對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保持客觀、清醒的認識,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斷。
因此,只有提高教師自身的國家意識和文化修養,才能讓更多的“中國元素”走進翻譯課堂。
(五)? 改革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估方式是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互聯網+”使教育模式由傳統的面授教學變成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所以傳統的“一考定結果”的、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便不再適應教育教學的新需要。創新評價方式、提升測評素養是新時代教師刻不容緩的復雜課題。新教育評價方式必須能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基于此,若將評價焦點同時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則會大大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潛能。但過程評價是動態的、多樣化的,教師需根據不同的課程、不同學情制定合適的評價方式。就翻譯教學而言,可采取如課堂展示、翻譯報告、師生互動、朋輩互評和線上測評等形成性評價方式,實時跟蹤記錄學生全方位學習情況。因此,新教學模式需要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相結合,如形成性(過程考核)+終結性(結果考核)評價相結合,線上線下成績相結合,而形成性評價方式更為動態、立體、客觀,應根據學情不斷地更新迭代,盡可能客觀地評估不同專業、不同階段學生的平時成績,讓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果處在可調整、可持續上升的形態下。
(六)? 豐富翻譯思政實踐
思政實踐方面,就翻譯課程而言,教師要及時捕捉各種翻譯大賽信息,如批改網、翻譯協會等組織的大學生翻譯大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另外,教師可上報學校領導或實踐單位,共同完成思政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去文化景點實地考察翻譯實踐,親臨其境使學生更能領悟當地的文化意蘊,汲取翻譯之長,實現翻譯課程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
四? 結束語
作為萬千翻譯教師中的一名,積極思考和探究新時期翻譯思政改革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之所以提出將國家意識培養融入翻譯課程之中,是因為翻譯實際上是一種基于個人和國家層面的主觀行為,是源于文本的、基于時代背景的解讀和闡釋。翻譯課程只有融入國家意識塑造,才能確保譯者認同和熱愛自我國家文化,才能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構建國家翻譯能力的語言服務人才。中國翻譯人不僅要“翻譯世界”——引進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也要“翻譯中國”——弘揚中國優秀思想文化,完成身份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實現從“現代中國”到“全球中國”的轉變,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也是建設中國新敘事體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廖碧波,王莉芬.大學教育的本質及其實現[J].當代教育論壇, 2006(13):96-97.
[2] 字如祥.文化建設與大學教育本質回歸[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57-160.
[3] 趙亞平,朱俊華.大學的本質與境界[N].光明日報,2009-10-14(11).
[4] 張旭,李合亮.廓清與重塑:回歸課程思政的本質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6-121.
[5] 張文彥,魏建國.國家意識形態認同探析[J].理論學刊,2010(12):67-70.
[6] 劉宏.新時代新階段高水平翻譯人才培養芻議[J].中國翻譯, 2021,42(4):61-64.
[7] 仲偉合,趙田園.中國翻譯學科與翻譯專業發展研究(1949-2019)[J].中國翻譯,2020,41(1):79-86.
[8] 肖維青,趙璧,馮慶華.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翻譯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翻譯教學指南》的研制與思考[J].中國翻譯,2021,42(2):65-7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