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敏 陸華


【摘要】本文闡明TPACK的內涵,分析基于TPACK的創新創業課程設計框架圖,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為例,從課程目標、改革措施和教學效果三個層面,闡述“155”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模式,即制定創新創業人才目標的“一個核心”,采取“以課程五度標準為引領實現課程標準數字化、以數字平臺為支撐實現數字平臺資源多樣化、以路徑為支持實現學生成長路徑進階化、以團隊為保障實現教師團隊結構化、以數字評價賦能實現評價多元化”的“五化”措施,以及實現學生“知識學到、技能習到、素質修到、膽商練到、情商悟到”的“五到”成長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新創業課程數字化 TPACK框架 “五化”措施 “五到”成長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9-0025-05
推動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要適應數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數字化進行深度融合,發揮數字化服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作用,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例,探索基于數字化TPACK框架的高職院校“155”創新創業課程改革。
一、TPACK的內涵及基于TPACK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框架
當前,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發展,數字信息化應用技術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因此,在TPACK理論框架的指導下,運用數字信息化打通線上線下教學壁壘進行混合教學成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改革的一種新趨勢。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是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基礎上提出的。TPACK框架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即學科知識(CK)、教學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四個復合要素,即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此外,還有一個境脈要素(contexts),即TPACK整體框架中隱含的師生風貌、班級氛圍、課堂環境、學生認知特點等因素組成的共同體。TPACK能力逐漸成為教師的必備能力之一。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對創新創業課程而言,TPACK可以定義為教師整合技術開展創新創業學科有效教學時的一種策略性思維。這可以從“整合技術”和“學科有效教學”兩個方面來理解。“整合技術”是指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能與創新創業課堂教學相結合;“學科有效教學”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育目的的引導下展開教學,以符合教學規律和要求,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以數字技術為教學服務,為學生創新創業學習提供多感官實踐活動,并拓展學生創新想象力、開拓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使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取得良性效果。圖1(見下頁)為基于TPACK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框架圖。
二、數字化TPACK框架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策略
數字化TPACK框架下,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從課程目標、改革措施和教學效果三個層面,創新構建了“155”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模式。“1”是指一個核心,即聚焦數字化時代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勇闖、敢創、善交、成事”的創新創業人才為核心。第一個“5”是指實施“五化”措施,從“標準引領、平臺支撐、路徑支持、團隊保障、評價賦能”五個方面制訂措施。包括以課程“符合度、完整度、滿意度、創新度、達成度”的“五度”標準為引領,實現課程標準數字化;以數字平臺為支撐,實現數字平臺資源多樣化;以路徑為支持,實現學生成長路徑進階化;以團隊為保障,實現教師團隊結構化;以數字評價賦能,實現評價多元化。第二個“5”是指實現學生“知識學到、技能習到、素質修到、膽商練到、情商悟到”的“五到”成長目標。如圖2所示。
(一)聚焦數字化時代“一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
學院為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數字化時代“一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在數字化TPACK框架下,以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與孵化為驅動,利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開發的投智圈創新創業孵化培育與管理互動平臺,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并實現校企需求線上對接。同時,為師生提供“數字課程、數字實踐、數字訓練、數字競賽、數字對接”一站式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為勇闖、敢創、善交、成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營造“教學—實訓—比賽—投資”數字化環境。一方面,學院將“互聯網+”思維與職業生涯、專業素養和創業實踐有效融合,實現課程內容從單學科學習向跨學科學習轉變,探索“互聯網+創新創業”教學新模式,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立體化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借助數字技術進行精準雙創教學,引導學生聚焦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經濟區等行業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和自身優勢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膽識、潛質潛能、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實施“五化”措施
1.以課程“五度”標準為引領,實現課程標準數字化
學院加大對數字化TPACK框架下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主動適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從學科知識(CK)、教學知識(PK)和數字化技術知識(TK)三個方面,從“符合度、完整度、滿意度、創新度、達成度”五個維度構建“五度”課程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課程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
“符合度”是指課程設置符合聚焦數字化時代“一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標準、學生成長需要、崗位需求的動態觀測中充分運用數字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合,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改革深度融合。“完整度”是指數字化教學方案完整、線上線下教學環節完整、數字化課程資源完整、數字化素養和TPACK能力的課程團隊完善。教材是體現學科內容知識(CK)和教學法知識(PK)的載體,學院編寫并出版《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等校本教材,憑借建設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首批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園區、廣西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人才小高地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經驗,積極開發適合本校的數字化教材,編寫廣西及本校大學生孵化基地創業項目典型案例,并通過數字技術(TK)將教材內容轉化成數字資源上傳至數字化平臺供師生學習交流使用,同時,利用投智圈創新創業孵化培育與管理互動平臺云服務功能進行共享。“滿意度”是指學生滿意度、教師滿意度、企業滿意度、社會滿意度。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礎課程,學院運用教務系統平臺、云班課、釘釘的在線收集功能等進行滿意度收集與分析,進而深化課程改革與發展,以滿足學生、教師、企業和社會對課程教學的要求。“創新度”是指建設模式創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創新、考核方式創新。學院在建設模式創新方面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比賽、數字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課程內容創新主要是在數字化TPACK框架下完成課程內容由單一學科轉向跨學科,以符合學生創新創業發展需要;教學模式創新主要是倡導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并引入相關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創新教學與實訓模式,為學生提供學習與實踐體驗。考核方式創新主要是創新主體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大實踐教學比例至50%;課程考核通過項目路演來體現,解決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脫節的問題。“達成度”包括規劃達成度、質量達成度、成效達成度。學校定期運用大數據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信息平臺,對標“達成度”維度診斷點對創新創業教學進度、教學質量、教學成效進行“達成度”監測,確保課程貫徹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思想,達成立德樹人成效。
2.以數字平臺為支撐,實現數字平臺資源多樣化
在數字化TPACK框架下,高職院校將智能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融入教學中,以數字平臺為支撐,實現學習資源的多樣化,增強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以達成學習效果。
學院搭建多元教育平臺,統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推進創新創業課程資源數字化和多樣化建設。一是學院借助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等數字化平臺進行創新創業在線精品課程建設,比如,行業創新課、創新創業實踐課等。二是教師運用數字技術(TK)以動漫、微電影、虛擬仿真將學科內容知識(CK)傳遞給學生,使課本上抽象的學科內容知識(CK)轉化成更容易被學生接收的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三是學院創建資源豐富、功能多樣的智慧“雙創平臺”。建立實體與虛擬平臺相結合、實踐與競賽相融通的“云上商咖小鎮”。“云上商咖小鎮”由線上創新創業教學資源以及人才培養信息管理系統組成,除了實現信息管理和在線課程學習,還將虛擬和現實中的實踐平臺進行串聯、整合,學生在線上線下均可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四是學校在智慧“雙創平臺”中常態化持續引入“專創融合”資源,將行業專業數字技術發展趨勢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比如,在金融專業創新創業內容中引入金融科技、金融大數據等行業數字化發展理念和技術。學院圍繞數字商業、智慧金融、數字創意等新業態、新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賦能創新創業教育,充分將學科知識(CK)、教學知識(PK)和數字化技術知識(TK)統籌融合,完成數字化TPACK框架下的創新創業課程多元一體整合設計,消除創新創業教育“信息孤島”現象,為學生提供學習、成長與發展的實踐活動及空間,使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3.以路徑為支持,實現學生成長路徑進階化
當前,高中起點、中職起點學生和農民工、退伍軍人共同成為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的構成。不同的生源對創新創業知識攝取的需求有很大不同,TPACK框架下的創新創業課程為滿足學生多元需求提供了可能。學院構建了“學科專業群+學生多元選擇+個性化發展”的創新創業支持路徑,實現學生成長路徑進階化。
一方面,學院利用數字技術、數字平臺和資源,探索課程教學進階化。在階段化教學方面,學院針對大一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針對大二專業基礎扎實且創業意愿強烈的學生開展專創教育,針對大三正在創業或者已經創業的學生開展創業項目教育。在個性教學方面,學院將創新創業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模塊(創新思維訓練、創業政策法規等)、案例模塊(創新案例、創業案例等)、實踐模塊(實操、企業實踐、競賽等)、文化模塊(宣傳教育活動、社團活動等)等,以對應學生不同需求;設置基礎班、拓展班和提高班供學生選擇,進而實現課程教學進階化。另一方面,學院探索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目標和知識技能的“五級進階”。“五級進階”是指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規律,把創新創業課程學習和創新創業能力目標設置為從低到高的五個階段,分別是“職業認知期——商萌咖”“模擬實訓期——商小咖”“實戰演練期——商戰咖”“頂崗實習期——商大咖”“升華錘煉期——商名咖”五個階段。學院對意愿在校創業的學生和畢業五年內創業的學生進行“五級進階”認定,通過對“商萌咖”“商小咖”“商戰咖”“商大咖”“商名咖”進行認定(認定條件見表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實現學生成長目標。
4.以團隊為保障,實現教師團隊結構化
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高職院校教師應在數字化TPACK框架下切實提升數字化素養,強化運用數字技術、TPACK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扮演好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多重角色。學院主動適應教育數字化發展要求,通過“外請內培”、數字化素養講座、優質課研討、創新創業教學比賽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隊伍的數字化素養和TPACK能力,實現教師團隊結構化。一是倡導教師將教學數字技術(TK)、教學知識(PK)與學科知識(CK)融合運用。以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業領袖”這一知識點為例,其涉及創業領袖的含義、重要性、特質等內容。教師將視頻、游戲、翻轉課堂等融入教學中,結合已經成功創業的領袖案例講授創業領袖應當具備的特質;安排學生參與MBTI職業性格測試,讓學生通過數字資源學習,對照自身是否具備創業領袖的特質,并分析應該怎樣完善自我才能成為創業領袖;讓學生開展參與競選創業領袖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感和體驗感。據統計,2018年至今,學院累計選派110人次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培訓,有效提升教師創新創業能力和教學能力。二是要求創新創業教師利用投智圈創新創業孵化培育與管理互動平臺,加強創新創業過程管理、強化成果展示,按照實戰地圖開展創業項目系統訓練,支持混合式翻轉教學以及師生同創、跨界分享和優秀案例交流,促進創業項目質量整體提升。三是打造了兩支“懂雙創、能競賽、善教學”的高質量、內生性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一支是由校內師資、企業經理、校友、行政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另一支是聘請校外企業高管提供創新創業指導和服務的創業導師隊伍。四是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廣泛普及和推廣智能化工具,形成“互聯網+創新創業”數字化教學新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數字化實踐教學,打造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協同育人培訓模式。近兩年,學院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創意類競賽,累計獲獎37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30項;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累計獲得區賽金獎1項、銀獎10項、銅獎21項。
5.以數字評價賦能,實現評價多元化
在數字化TPACK視域下,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模式要從經驗評價轉向大數據評價,實現評價多元化。學院探索以數字技術(TK)賦能創新創業課程評價的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多主體的評價機制。一方面,學院從學生線上學習、線下實踐和項目路演來測評,并通過MOOC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的統計功能記錄學生的學習行動和過程數據,運用學習分析技術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模型構建、可視化呈現等,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診斷和發展預測。另一方面,學院根據創新創業數字化課程發展狀況及趨勢,初步構建了數字化課程評價標準。評價維度涵蓋內容、教學、技術設計、評價、安全五個方面。“內容指標”強調要符合人才培養方案,全方位支持核心素養、數字素養、創新創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學科知識內容(CK)要契合數字化TPACK要求,既有多學科知識融合又強調廣度和深度,適合學生認知水平;運用數字技術(TK)有效支撐學科知識內容(CK)的展示活動,并使之成為整體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指標”中考查教學設計、教學法知識(PK)與學科知識(CK)融合度、適當運用多媒體融入在線學習板塊、數字資源等內容。“技術設計指標”著重強調提供數字技術(TK)、手段和支撐,確保數字化資源滿足師生交互使用,實現資源共享、互用和跨平臺傳播等。“評價指標”即運用多主體評價機制對數字化課程進行綜合評價,確保課程開展效果和質量。“安全指標”包括數字化課程程序設計恰當,教學內容不涉及侵權內容及未經許可使用的信息,保護師生用戶數據隱私等。
(三)實現學生“五到”成長目標
TPACK理論框架的境脈要素(contexts),要求創新創業教師從學生風貌、基礎和興趣、認知特點、學習方法和效果等要素特征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多元性和差異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法和數字化技術,實現學生成長目標。學院在數字化TPACK框架下,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五到”學生成長目標體系,根據“知識學到、技能習到、素質修到、膽商練到、情商悟到”五個方面要求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數字素養和綜合素養,使學生勇闖、敢創、善交、成事。在“知識學到”方面,學生要掌握跨學科知識。學院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創新創業有關的基礎知識,而且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積累經驗。學院通過大學生創業園區的實戰經歷、創業導師課程讓學生熟悉運營管理、人力資源、國際商務、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戰略規劃、企業風投等方面知識。在“技能習到”方面,學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訓練、綜合技能實訓、創新創業活動、技能比賽活動等,培養學生敏銳的商業意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和頑強的創新創業精神,進而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在“素質修到”方面,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聚焦數字化競爭力,引導學生積極利用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廣泛的數字化工具和泛在的數字化平臺,進行創新創業探索,養成創新創業的思維習慣。學生要確立創新目標、完成實踐探索,從而逐步形成創新意識,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和綜合素養。在“膽商練到”方面,學院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跟崗實習、實操實訓等實踐機會,通過實操實訓和實戰化演練,讓學生真正參與創業實踐或進行自主創業,進而培養危機意識和抗挫能力,培養“勇闖、敢創”的膽量。在“情商悟到”方面,學院以創新創業云工作室為平臺,鼓勵學生項目團隊創建線上虛擬工作室,進行項目系統測評、團隊互動研討、項目管理等,在實際學習體驗中促進項目發展與落地,培養“善交、成事”的情商。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運用TPACK框架理論指導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解決了創新創業課程改革的瓶頸問題。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例,探索了基于數字化TPACK框架的高職院校“155”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措施,以期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周佳偉,王祖浩.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何深度融合:基于TPACK的教學推理[J].電化教育研究,2021(9).
[2]李旭輝.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高校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基于課程改革的實踐[J].集美大學學報,2021(1).
[3]王莉.“互聯網+教育”:TPACK理念下職業教育O2O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7(8).
[4]韋嵐,陳士林.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研究:技術整合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1(5).
[5]寧連舉,劉經濤,蘇福根.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內涵、困境及路徑[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10).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教育信息化專項項目《廣西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指南深入研究與實踐——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為例》(2022XXH0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慧敏(1982— ),廣西隆安人,研究生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陸華(1994— ),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