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 鄭中元 蘇偉
摘要:產學研協同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和創造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當下產學研協同育人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課程設置不科學、各方主體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問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協同育人需要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教育理念,強化主體行動力;完善協同機制,提高育人水平;優化課程體系,打造資源共享平臺;深化合作交流,營造協同育人氛圍。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育人;新工科建設;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9-0063-04
一、新工科建設與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教育部于2017年開始陸續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文件,旨在積極推進高校新工科建設,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作為新工科建設的重要抓手,為傳統教育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是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深化合作互動,共享多方資源,為國家培養創新創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自1992年國家經貿委、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以來,產學研合作育人為我國教育發展提供了新路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1]。2020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要求深入推進“政企校研”協同育人,從平臺構建、社會支持、項目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強和規范協同育人。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西部以及中部地區的產學研建設。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要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和項目引導,整合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優勢資源,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協同育人已成為高校培養創新創業和創造型新工科人才重要方式。為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化、制度化,促進產學研深度發展,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提出協同育人的新思路、新路徑,通過建立協同育人教育聯盟,制定產學研協同育人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規范和明晰各方主體在產學研協同育人過程中的行為和職責,保證各方主體充分利用各自優勢資源,科學高效地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卓越復合型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也是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所在,而培養高質量的新型工程人才,需要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積極探索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協同育人教育模式,不斷優化育人路徑,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我國已有很多高校和企業開展了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實踐和探索,理論界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但新工科人才培養起步較晚,總體還屬于初步發展階段。近幾年,在國家教育部門、各級政府等宏觀層面和高校、企業等微觀層面雙重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視將產學研和新工科建設深度融合,產學研協同育人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不足,產學研尚未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協同育人環境
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思維的影響,高校往往過于重視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高校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在產學研合作中難以將科研成果進行高效轉化,未能切實幫助企業消除技術痛點。同時,高校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聘考核機制,一方面抑制了教師與企業合作的興趣,在產學研協同實踐中培養創新型人才難以實現;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高校教師一味追求論文、專利等的產出,缺乏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不能將教學、科研以及生產整合形成聯動效應[2]。
(二)課程設置不科學,協同育人流于形式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各方主體參與協同育人深度不足,人才培養方案不合理,不少課程仍然是以理論傳授為中心,缺乏與市場的溝通,內容陳舊,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同時,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高校缺乏高質量的實驗實訓類教材、器材,不能充分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建設過程中,一些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僅僅將產學研實踐教育平臺看作合作渠道,過于注重考核指標和績效,忽視了平臺內容設計和評估反饋,不能真正滿足學生專業實踐需要,使得協同育人并未達到實際的育人效果。
(三)合作交流程度不高,資源共享受阻
由于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不同,一些地區的產學研協同育人在政策激勵、協作模式、資源共享和反饋機制方面,缺乏有效規劃,各方主體各自為營,使得產學研合作流于形式,缺少深度高效的合作,協同育人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企業認為高校的成果未經市場檢驗,更偏向于直接購買成熟技術,高校認為企業對技術有所保留,各方心存芥蒂,存在抵觸情緒,使得產學研合作交流程度不高。即使合作能夠開展,但因人員的調整,合作內容的變化,也導致合作效果難以維持。因此,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共享互動,使得產學研育人資源共享受阻,資源未能有效循環,產學研協同育人效果較差。
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的策略
為了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卓越復合型素質的新工科人才,政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必須正視產學研合作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
(一)創新教育理念,強化主體行動力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合作需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堅定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協同育人的行動方向。高校要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培養的創新創造型人才不僅要有獨特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同時,高校要轉變產學研合作的主導角色,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新體系。企業和科研機構要積極主動參與,改變校企合作中的用戶角色,在為高校提供實驗實訓場地和科研平臺設備的同時充當人才的檢驗方和創新研究的指導者。此外,各方主體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注重過程性學習和評價,充分挖掘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潛力。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將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嵌入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問題意識,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充分利用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平臺,激發學生科研和創新興趣,進而不斷探索和追求真理,從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
(二)完善協同機制,提高育人水平
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積極開展生產項目合作,建設培訓中心和研發平臺。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法律法規,保障產學研一體化育人機制健康發展;協調好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關系,明確各方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加強政策引導,適時進行合理調配,充分發揮各主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企業要為高校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以及科技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和平臺支撐,加大對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投入,為培養復合型卓越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科研機構要承擔起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責任,深化與高校、企業的合作,反饋科研動向,提供研發成果,為人才培養指明方向。健全高校和企業對研發成果進行評價與反饋的機制,為產學研一體化融合育人機制開啟通道,提高產學研育人水平。
(三)優化課程體系,打造資源共享平臺
新工科涉及多學科交叉專業,知識體系繁雜,要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技能,具備解決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3]。高校課程體系構建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課程內容既要結合專業,又要融合產業前沿的創新成果,課程教學除了采取翻轉課堂、慕課等方式外,還應適當聘請企業和科研機構人員以項目化方式參與教學,增強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實效性[4]。在產學研育人資源建設方面,要把校內外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人力、科研、信息技術等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共同體,發揮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自身特色和優勢,推進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充分發揮校外資源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補充作用,從而實現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快速推進[5]。
(四)深化合作交流,營造協同育人氛圍
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要主動參與,不斷加強交流,全方位、全過程、多元協同育人。高校應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產業發展的需求,優化新工科專業人才的產學研聯合培養路徑,通過“校+企+研”教育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企業要強化主體合作意識,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提高生產效益。科研機構要以市場實際需求為研究導向,通過與高校深入合作,將國內新興產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調整,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持。產學研協同育人,參與主體不僅要加強合作交流,還應重視協同創新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協同育人文化氛圍。由于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處事原則、組織文化和管理模式大不相同,人才培養的深層次交流受到影響,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各方應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要從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尊重彼此意見,持續性地開展合作,實現互惠共贏[6]。
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既能促進科技進步和企業轉型升級,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增強高校人才綜合競爭力。新工科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產學研發展應通過建立有效的協同育人運行機制,強化創新協同育人理念,優化課程設置,打造優質的產學研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協同創新文化建設等一系列對策,實現具有研究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文強.地方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4):118.
[2]楊志.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現狀、困境及發展建議——基于對九十五所高校的調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6):75.
[3]薛光輝.新工科背景下煤炭類高校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0):17.
[4]王亞煦.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2(5):82.
[5]雷明鏡,張華,武衛東,等.“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育人機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學制冷空調產業學院(含山)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4.
[6]劉曉宏,孔祥年.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江南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7(6):67.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