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聰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思政課建設亟需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跨境式“雙校園”培養模式、教學體系、教育對象、師資結構等多元因素混雜交織的環境給思政課建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面對此般情形,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應從規范思政課教學體系著手,積極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網絡思政“主陣地”的作用,奮力突破思政課建設面臨的困境,切實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將開放合作視為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中外合作辦學具體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既是借鑒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渠道,又是擴大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體現了新時代教育國際交流的較高水平。然而,在實踐中,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設卻遇到了難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建設效果相對薄弱”。鑒于此,中外合作辦學應堅持問題導向,優化思政課建設路徑,以便在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鋒的競技場中守好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一、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思政課建設面臨的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底線思維,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思政課建設因面臨著下列困境,立德樹人作用的發揮受到了限制,建設成效無法達到相關要求。
(一)跨境式“雙校園”模式給思政課建設帶來了挑戰
不同于傳統的培養模式,中外跨境分段教學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鮮明特點。一般來說,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多采用“N+M”模式,例如“2+2”、“3+1”模式,分學年、分國家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此種模式雖然拓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但卻對思政課建設來了一定的挑戰。由于學生在國內就讀的時間有限,校方會一定程度上壓縮思政課課時,以便于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外語與專業課水平,彌合自身能力與外方需求間的差距。同時,分階段教學方式會導致班級或者院系發生較大程度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政課課程的連續性。校方較難提供穩定的思政課教學平臺,對零散分布的出國留學同學缺乏管控力,這部分學生往往會暫停思政課程的學習。此外,國內外交流雖然可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但是多元文化沖擊、意識形態的碰撞也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如何對國外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成為一大難題。
(二)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對象特殊性給思政課建設帶來了挑戰
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功利性。他們把學習重心放置于提高績點、提高語言成績上,忽視思政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思政課課堂內外都缺乏主動性。另一方面,歸因于不同的培育方式,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同普通學生相比在認知結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學生思維活躍、追求新穎、熱衷新潮,對各種非主流文化有更強的包容度。然而,即便他們在多元信息碰撞中開拓了眼界,但是由于其自身閱歷有限,面對敵對勢力宣揚的“反馬、非馬”等意識形態,也缺乏一定的辨別力。一旦這些學生被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蒙蔽雙眼,就會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懷疑,進一步喪失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只要個人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情感歸屬、行為選擇無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同頻共振,高校便無法實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育的使命,思政課的實效性將大大降低。
(三)中外合作辦學師資結構為思政課建設帶來了挑戰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教師隊伍呈現出國際化的特點,為思政課建設帶來了挑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中外合作辦學的外方課程以及國外教育機構教師數量都要達到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于不同國家的外籍教師,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外籍教師的言行會無意識地透露出西方中心主義的優越感,并在學術研究中摻雜意識形態灌輸,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影響著思政課實效性的發揮。
(四)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教學體系存在缺陷
思政課教學體系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思政課教學質量建設。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思政課教學體系建構上存在著下列缺陷。在課程安排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體制下,課程設置需綜合考慮學生出國留學的相關需求,在基礎課程之上設置大量外方課程,致使思政課與既有的課程體系銜接性、互補性不強。并且,還存在著外語課程與外方專業課課程侵占了思政課的課時,思政課的話語權被削弱的現狀。盡管《<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中外合作高等學校的思政課程設置5門,總共16個學分,大約需要完成256個學時的思政課學習。但部分高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思政課視等同于輔修課程,無視其在意識形態引領方面的重大作用,隨意壓縮思政課課程時間、減少思政課學分,更有甚者將將思政課放置夜晚開課,更進一步地加劇了學生對思政課課程的輕視。在教學設計方面,思政課多采用理論講授的形式,以大班授課為主、內容固化,缺乏教學針對性與趣味性,學生易因枯燥的授課模式而喪失對思政課的興趣。在課程考核方面,思政課的考核范圍囿于教材,內容簡單、形式單一,旨在為有出國留學需求的學生獲取較高GPA創造條件。以上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發揮。
二、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思政課建設優化路徑
破局之路當從困局中尋。綜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其在思政課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思想課建設過程中的一般規律,現提出以下課程建設優化路徑:
(一)規范和完善思政課教學體系設置
教學體系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學體系結構設置是否規范,不僅影響著教育目標的落實,還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思政課建設,應從教學改革入手,圍繞國家發展需要、個人成才需要,結合國際化辦學模式的優勢,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優化教評機制,不斷規范和完善思政課教學體系設置。
首先,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提升思政課的觸感、質感、美感?!啊笏颊n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1]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為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鑒。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應與校外實踐平臺相聯系,將思政課的課堂空間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空間相結合,推動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創新。一方面,校方應充分利用紅色教育資源,拓展實踐場所,建立黨史實踐教育基地、改革開放實踐教育基地等,把課堂由室內拓展到室外,讓學生以第一視角親身感受百年來新中國所經歷的滄桑巨變,從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要關注價值的輸入,也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價值輸出。在社會實踐課程結束后,校方應積極開展學科競賽、紅色知識競賽等活動,及時檢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成果,同時為學生的價值輸出提供平臺。學生通過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參與知識競賽等,將所感所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增強服務社會主義偉大建設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其次,“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為支撐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就要不斷優化思政課教學方法,形成系統化、綜合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體系。一方面,要靈活運用灌輸這種思政課教學的基本方法。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灌輸這種方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創新灌輸的形式,善于借鑒紅色故事、先進事跡等載體,聯系現實把“大思政課”講深、講透。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吸收借鑒啟發式、參與式、沉浸式和開放式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的體驗性、互動性、參與性,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使思想政治教育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入腦入心。
再次,要建立起系統的、過程的、復合式的、動態的考試體系,綜合運用多樣化衡量指標,建立知與行相統一的思政課考核標準。當下,結果式評價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檢驗思政課教學成果最常采用的方法,卷面考試成績、課程論文質量成為了常用的衡量指標。然而,單單依靠這種靜態指標有失科學性,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應引入過程性評價、實踐性評價、協商式評價等以完善綜合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將思政課的課程成績細化為理論課考試成績、能力提升成績(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匯報、社會調查報告等形式考察)、素質提升成績,突出綜合素質的增值評價在其中的占比,如實考察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中的體驗感與獲得感。
(二)注重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的作用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敝型夂献鬓k學高校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可信、可敬、可靠、可愛的思政課教師。首先,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筑牢自身理想信念的根基,才能更好地扮演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其次,思政課教師應厚植家國情懷?!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明確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致力于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培育了一大批國際化高端人才。然而,這些人才是否原意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思政課教師應以身作則,心中裝有家國天下,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進歷程為藍本,將思政課講得有溫度、有深度,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報國情和強國志。此外,思政課教師應具備兼容并包的情懷,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善用立體思維,尋找中西文化的相通之處,以動態視野深化對國際局勢變動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經常將國內外發生的事情加以對照,并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疑惑,動搖自己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思政課教師要“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即思政課教師要培育學生的文化認知與反思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不同文化的發展脈絡、本質特征和未來走向,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辨析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同時,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不能忽視外籍或海歸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規范外籍教師的遴選和聘用機制,做好政治背景篩查、價值取向調查等工作。同時,對決定聘用的外籍教師開展入職培訓,既對其科普中國嚴格的法律制度與政治紀律,又向其傳達即將就職高校的教學理念。此外,還應密切關注外籍教師的教學過程,留意其言行舉止是否違背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監督工作,提升其教書育人的規范性、自覺性。另一方面,應做好外籍教師的統戰工作,引導外籍教師積極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
(三)注重發揮網絡思政主陣地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碑斚拢W絡思政憑借其覆蓋面廣、影響大、形式廣泛的優點,已逐漸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中外合作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跨時空、跨國界地開展思政課教學。一方面,校方應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搭建思政課慕課平臺。平臺通過促進多樣內容與多元主體智慧互聯,精準識別教育需求,精準供給教育內容,精準評估教育成效。另一方面,中外合作高校要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開辦特色微博、公眾號、紅色主題網站等,構筑學生的網上精神家園。同時,做好網宣、網管隊伍建設,開展網絡輿情監控,對網絡上錯誤的思想價值觀念果斷“亮劍”。此外,中外合作辦學高校還應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創建VR互動紅色教育基地,營造集交互性、沉浸性、時代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教學環境,增強思政課對國內外學子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開放,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N].北京日報,2019-11-2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EB/OL].2003-03-01[2021-01-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6/content_5574598.htm.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中共中央宣傳部,2016
[4]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495/moe_991/tnull_10140.html.2005-03-09
[5]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4-25)[2022-8-1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7]《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王滬寧出席》,《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