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坤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是培養、儲備我國體育人才的重要方式,“育”對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體育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中小學銜接課程問題是制約和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
一、小學體育課程的特點及教學方式
(一)小學體育課程的特點
從心理和生理上講,小學體育課程主要傳授生理衛生以及通過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從認知活動上講,小學體育課程主要是有目的地完成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實踐活動。小學體育課程更著重強調的是動手能力,體育教師依據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二)小學體育的教學方式
在實施教學計劃之前,體育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肯定,他們樂于表現自己,如果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美,他們會非常高興。所以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快樂體育教學法,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善,通過多種練習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技能,以此來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團隊游戲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可以讓小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和集體觀念。小學階段體育課程時長40分鐘,前10分鐘是準備階段,主要內容為熱身,通過走、跑、跳等方式使全身關節活動起來,為田徑運動做好準備;后半個小時是以快樂教學為內容的輸出。
二、中學體育課程的特點及教學方式
(一)中學體育課程的特點
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比小學生強。體力方面,中學生和小學生也有很大差異。中學體育有非常嚴格的考試或分數要求,如中考體育。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育興趣是中學階段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體育認知的重要階段。
(二)中學體育的教學方式
教學實踐中通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力求讓學生從“被動學習”逐步過渡到“主動求知”。另外,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客觀認識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體育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進而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針對性。
三、對中小學體育銜接課程的分析
說起“中小銜接”,人們的普遍認知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一個過渡階段,除了知識的過渡,還有心理、習慣、技能的過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要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學體育課程質量,保證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一)推進中小學體育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涉及衛生、體育運動、教育、德育等不同方面,是落實素質教育,保證學生體質的重要學科。
近年來,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肥胖、近視現象普遍出現,社會各界開始重視體育鍛煉對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作用。學校體育課程是增強中小學生體質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校體育是實現體育發展的主要途徑,保質保量地完成中小學體育課程是衡量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理清中小學體育課程質量影響因素,切實提出提升體育課程質量的有效路徑是中小學體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中小學銜接體育課程的內涵
中學和小學體育課程的銜接是中小學體育學科領域的相互連接和過渡,即通過對小學、中學體育課程體系的研究,以“提高素質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學體育課程質量,保證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為切入點,進行課程銜接。以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建設、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完善創新、中小學體育課程形式的多樣化來提高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形成逐步遞進、內容完善的課程體系,為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促使“教與學,師與生”盡快地相互適應、協調運轉,實現順利過渡。
(三)中小學銜接體育課程的目標
小學六年級需要自然地完成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要求小學生對中學的課程有進一步的認識。體育課程的設置要做好中小銜接,從課程教材、課程內容、課程教授方法各個方面引領小升初學生,讓其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使他們能夠快速適應中學的節奏,從而實現中小學銜接期的自然過渡。
(四)中小學銜接體育課程的構建
一說到課程銜接,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課程組織的一部分。小學生需要提前預習新內容,提前熟悉七年級的課程。針對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大眾的認知是比小學要求高一些,跳得更遠、跑得更快……這些都是片面的觀念。改變這些認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中學體育課程的特點。其次要關注中學階段學生的身體、思想和心理的變化,這些都是順利開展教學的基礎。
四、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書籍、期刊等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梳理,得出對中小學體育課程進行分析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一)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缺乏系統性
目前,中小學體育課程一般為一周兩節課。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大多數為常規熱身,跑一跑、跳一跳,課程體系比較松散。尤其上午最后一節是體育課,前半段時間做運動,后半段時間基本上是自由活動。中學體育課程設置有時過于復雜,目標設置太細致,導致內容多、時間緊,前面冗余,最后草草了事,導致學生的自主性無法發揮。一些學生會在體育課沒結束時就回教室寫作業了。長此下去,體育課便失去了生動性和吸引力,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受到影響。
(二)教學內容單調,缺乏創新
課程設置的項目主要以籃球、田徑居多,而排球、乒乓球、足球等項目開展較少。有些學校搞特色教育,排球聯賽搞得有聲有色,但是僅限于排球專業學生練習,普適性較差。課程設置和學生喜歡的項目一致性較低。長此以往,學生會對體育課程失去興趣,導致無法提升體育素質。
(三)學校體育課程管理存在不規范問題
中學體育在課程管理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如體育課被文化課占用,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高年級中。體育課還被用來在校運會召開前練習隊形。像這樣不能按課程、規定正常開展,體育課教學質量自然不理想。
(四)教師隊伍技能水平薄弱
體育課大多數在室外進行,教學內容主要是日常體能的練習,教師過于重視體育練習,忽視了健康理論知識的傳授。
(五)教育理念陳舊
在中學階段,一個班級的學生約在50人左右。以一個年級6個班級為例,每個年級配置2名體育教師,這樣他們每個人每周教授課程3個班兩節課。中學一堂課45分鐘,在這種約束條件下,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
中學體育教學的特點也給“灌輸式”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教師在傳授體育知識時都先講基礎體育知識,再講今天要做什么動作和相關的動作要領,然后開始練習,基本上每個人過一遍時間就差不多了,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五、中小學銜接課程的提升策略
(一)加強場地設施建設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應增加學生活動場地的面積。只有在場地允許的條件下,體育器材才能夠豐富,學生才能夠有地方學,教師才能夠有地方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活動場地的大小會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發展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執教水平
學校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小學、中學體育課程的要求不同,對教師的要求也不同。教師應該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除了知識的提高、技能的提升以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小學生渴望受到教師的贊美和表揚,體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多給予學生贊揚,肯定學生的表現。中學體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育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一定程度的體育認知。
(三)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多元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快捷和有效的。例如,小學階段,可以和學生做游戲,把游戲思維融入體育課堂;中學階段,可以把特色活動引入體育教學當中,如花樣跳繩等。讓學生喜歡上體育,把體育學習作為一種習慣,那么,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銜接就會容易很多。
(四)探索體育教學的新形式
從實際出發,探索限定范圍內開展體育教學的新形式。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學校經費不足,體育教學的經費相對更緊張。這種情況下探索一條新的體育運動路徑就非常必要了。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條件限制,體育教師有時候讓學生自由活動,這樣不僅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還會使學生對體育課程失去興趣。
寧夏石嘴山第八中學開設的紙飛機體育課為我們探索了一條新路。學生用A4大小的紙折疊成一架架紙飛機,大家比一比誰的飛機飛得更遠。這小小的紙飛機可不簡單,要想在空中飛得高、飛得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在折疊前會運用很多物理、數學知識,通過尺子測、量角器量,反復計算、反復測量,查閱相關物理書籍,運用力學知識最后決定飛機機翼的長寬、投擲的角度等達到飛遠的目的。
(五)推動差異化教學,優化體育課堂質量
小學階段主要強化小學生的體魄,增強小學生的抵抗力,促進小學生的骨骼健康成長。首先,學生的差異很大,有的學生長得高,有的學生長得矮;有的學生結實些,有的學生瘦弱些。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要體現差異化,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幫助所有學生健康成長。
其次,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小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專注能力。在這些方面加強訓練,可以使學生有效獲得人際交往能力。例如,學校可以開展籃球、足球等團體活動,通過協同配合達到培養學生協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小學生喜歡被贊美,喜歡開心地玩。那么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快樂體育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大膽嘗試,通過各種各樣的練習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掌握技能,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教師要多表揚表現努力、出色的學生,這樣能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和小學時期有了很大差異。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體育觀念等方面都具有差異性,對體育知識也有了更高、更強、更遠的要求,逐漸將科學、健康的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對教師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方面,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還要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由于中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體育觀等,因此在開展相關的體育教育過程中容易受到挫折、恐懼、盲目樂觀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對此,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需要按照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根據學生個性化的教育需求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心理輔導,為學生的心理、身體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艷茹.西北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設施環境及優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6):660-664.
[2]高妍彥.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3]李嶸.拓展訓練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162-166.
[4]李敏.長沙市中學體育公開課開展現狀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