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瑾
【摘 要】時代的變遷對校外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時代兒童成長環境的巨大變化,促使我們要重新認識校外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特殊意義,進而不斷推進頂層設計、課程研發、學習變革、資源運用等來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需求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因而,掌握時代脈搏,讓校外教育特色課程建設更有效,是校外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多樣化 立體化 個性化 聯盟化
隨著時代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全面發展對兒童未來成長、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文件,都明確了時代需要特色課程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校外教育的育人屬性也決定了它的發展是基于國家政策的主導并受學校教育影響的,校外教育課程變革必須適應當下教育發展的新需求。
一、聚焦立德樹人,多樣課程浸潤童心
“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是宋慶齡兒童教育思想的內核。在世界格局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
(一)沉浸式紅色種子課程,厚植家國情懷
培養厚植家國情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校外教育使命所在。針對當前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陳舊、排斥學習心理等實際困難,我們積極發揮校外教育活動育人的作用,堅持抓住微小的切入點,以沉浸式的項目學習方式,用學生喜歡的表現形式,深入淺出、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承實踐。
“我愿是一顆紅色的種子。”PBL特色課程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確定學習方案,開展尋訪體驗活動,通過身邊的共產黨員永葆初心、牢記使命的動人故事發現平凡之中孕育著的偉大精神;用自己喜歡、擅長的形式對黨員的經歷和故事進行記錄、表達和創作,萌發對黨的深情和向往。沉浸式的課程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和思想。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悟真理,紅色種子課程深入人心。
(二)體驗式非遺國粹課程,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需要我們弘揚并傳承。在實踐中,我們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獨特內涵而深受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作為課程研發主要內容,因地制宜地開設“江南絲竹”“古琴”“麥秸畫”“篆刻”“剪紙”“昆曲”“評彈”“茶藝”等非遺體驗課程。在試一試、聽一聽、做一做等多樣活動中積極構建親子體驗課程,感受文化魅力;組織學員走進劇院、紀念館、工作坊等場所聆聽并感受國粹藝術美,增強文化自信;依托多樣性活動推進傳承發展計劃,提供多元展示舞臺讓非遺特色課程“活”起來,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創生式節日文化課程,弘揚時代新風
人們思想意識與風俗習慣的改變是根據社會條件的變化而漸變的過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要與時俱進。我們聚焦節日文化的內涵與時代發展的融合、與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生活學習實際的融合,圍繞“我們的節日”開設民俗文創系列特色課程,帶領學生在不同的節日文化體驗中走進現代生活。在實踐中,我們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文化傳承、親自體驗、勞動實踐融為一體,用美美與共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例如,結合二十四節氣,聯合播音課程和攝影課程,開展的有聲讀物和攝影的融合創造性的共生節日文化課程,將最動聽的聲音和最美的圖片有機結合,美美與共傳承文化。堅持文化創生特色課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活動體驗和文創實踐中傳承文化,弘揚時代新風。
二、緊扣核心素養,課程體系滿足需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學生發展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決定了校外教育特色課程的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興趣,構建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立體化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
(一)多元課程,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立體化的特色課程建設不僅是資源開發與教學過程的連續統一,而且是信息、文化環境與課程教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漸進發展的過程。我們發掘地域資源“婁東文化”文脈來打造特色課程矩陣,發展了婁東少兒書畫、曉邦少兒舞蹈、健雄少兒科創、揚帆少兒音樂、弇山少兒媒介素養、陽光少兒體育六大特色課程中心,搭建了課程的結構化,彰顯了不同課程的獨特價值,滿足了學生發展多樣化核心素養的需求,為特色課程研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梯度課程,促進能力縱向發展
立體化的課程是從課程教學過程的一體化和連續性的整體出發來考量的。特色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發展學生的能力。我們的特色課程體系通過啟蒙班、初級班、高級班的梯度發展層次,制訂能力培養的縱向發展目標。例如,我們有針對學生的音樂素養啟蒙課程,學生可以在這里體驗并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再由教師向家長進行學習評估,幫助家長更好地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相關藝術課程。在科技創新板塊,我們建立了1+1機器人、未來工程師、智能機器人、無人機課程等序列化課程體系,為學員的成長搭建成長通道。
(三)綜合課程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特色課程應該是將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課程內容,通過人與情境的融合相連接、互打通。例如在實踐中,我們通過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打破常規的學科界限,融合文學、藝術、信息技術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以特色鮮明的新媒體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通過項目式學習進行任務驅動,探索不同學習內容與學生之間的發展關系,結合多元評價見證學員的成長,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關注學習變革,未來課程助力成長
在特色課程的研發中,我們關注學習方式變革,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研發“云上”課程、定制課程、“行走”課程等促進學生成長與跨越式發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云上”課程,促進學習智慧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根本的變革。在社會智能化發展背景下,人與知識進行情境化交融的智慧化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因此,我們積極投入“云上”課程的研發,優化學習過程,突出主體,以全新的學習方式將課程與技術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習更加智慧化。“云上”課程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真正完全突破時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動性學習模式,學生可以便捷地獲取個性化的網絡課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能力選擇性地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方便、系統地將課程內容整合起來,認清事物的整體樣貌,探究復雜的本質。
(二)定制課程,實現成長個性化
指向未來的個性化發展特色課程應該是滿足學生不同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未來課程。個人定制的方式以更加合適的樣式呈現給學生。我們通過大數據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更精準地對接學生的學習,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育。學生根據已有課程和自己的興趣選擇合適的定制化課程。“未來之星”系列課程依據學生需要構建了具有定制化和特色化特征的發展課程,為學員締造了工程師、藝術家、園藝師、美食家、文學家的大師班課程和集訓營。針對個性化需求,設置專屬的課程服務,進行生涯規劃,讓定制課程更具能動性和創造性,能豐富學生的真實體驗,使學生的自主選擇變得更有意義。
(三)“行走”課程,推動教育終身化
基于發展理念,我們倡導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師生一體化成長培養機制,推行“行走”課程。例如,在“婁東飛燕”特色課程中,我們建立三級孵化模式,在聯系生活主動探究的全過程、各階段,教育都做到實踐浸潤體驗,實現了課程價值的有效對話。我們以“婁東印象”為切入點拋出問題,引導學員們圍繞家鄉的發展與變化進行項目化主題學習。大家圍繞“對誰講、講什么、怎么講”開啟討論研究,通過參觀、查閱資料、撰稿、展示等多種方式自由表達呈現學習歷程與不同的認知理解。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和多元化學習主體,讓每個人都成為學習者,人人都是主講者,增強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成果的意識,有效地增強了其課程學習價值認同感,使師生都獲得學習與成長的體驗,更好地理解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四、聚力戰略聯盟,項目課程創新發展
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強聯盟建設,實現資源整合、優化過程、創新發展是課程品牌化的關鍵因素。依托聯盟發掘地域教育優勢,探索多元合作是校外教育特色課程創新發展的突破口。
(一)夯實文化基礎,推進項目課程品牌化發展
教育需要合力,夯實區域文化特色基礎,推進適切的特色課程項目,能有效實現特色課程的品牌發展。實踐中,我們發掘“現代舞吳曉邦”家鄉文化資源,建立了區域化的曉邦舞蹈基地,由政府免費提供舞蹈培訓、活動場所,保障扶持特色項目的物質條件,構建了所在鎮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學校舞蹈教育聯盟,全面實施層級式校本課程。活動中心聘請專家擔任項目顧問指導項目運行,委派舞蹈項目負責人全面監管運行培優課程,特招舞蹈專業人才進行專業指導。適切的項目實現特色課程品牌化發展,使課程更具有持久發展力。
(二)發掘場館資源,實現項目課程專業化發展
整合社會場館資源及專業指導力量,能有效提升區域內青少年實踐活動的層次與水平,實現課程項目的專業化發展。我們推進“館校”合作項目,采用專家引領模式,依托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為青少年創新培養奠定扎實基礎;與博物館共建“乘風破浪探秘”項目,激發學生探究人文歷史的興趣愛好;與美術館合作共建“藝術空間”項目,拓寬學生藝術探究的視野,提高其藝術品位。
(三)依托社區實踐,實現項目課程社會化發展
課程社會化實踐既可以促進個人價值實現,也能推動社會發展進步。項目特色課程實施時,我們充分依托社會實踐,建立多元化社區教育聯盟,構建以“成長頻道”為中心的社區項目特色課程體系,開發了“道德講堂”“文明實踐”“科普文藝”“調查探究”等多個主題領域,多層次創造展示平臺,強化課程學習成效,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實現課程社會化發展。
把握時代脈搏,讓校外教育特色課程建設更有效,是深化校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優化校外教育管理、豐富校外教育內涵、提升校外教育品位的重要舉措。校外教育只有不斷提升特色課程的創造力,才能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高品質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