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亮 胡偉



【摘要】本文以柳州高級中學為例,論述實施選課走班制遇到的實際問題、應遵循的原則,根據學校實際提出加強政策研究做好方向導引、強化選課指導提高選課精準度、科學分析情況合理配置師資、健全教師目標評價綜合評價教師、實踐德育共同體提高班級管理效能等實施選課走班制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 選課走班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1-0045-04
從2014年9月國家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開始,新高考進入人們的視線。新高考賦予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科目的權利,學生可以自主決定科目組合形式,這就促使普通高中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在此背景下,走班制教學應運而生。廣西作為全國第四批開展新課改的省份,2021年秋季正式開始實施新高考改革,采取“3+1+2”改革模式,這對廣西普通高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成為廣西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對此,柳州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我校)結合校情、生情開展了選課走班制改革的實踐研究,在一年多時間的實踐摸索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發現了一些必須遵守的原則,總結了一些成功的實踐經驗。
一、實施選課走班教學遇到的問題
(一)學生對選課的認識不足,選課組合波動較大
對現階段的廣西普通高中師生而言,新高考的內容還是比較陌生。筆者在對部分學生進行采訪得知,因為升學壓力與政策滯后,我校學生在初中階段基本沒有選課方面的經驗。另外,我校大多數學生知道新高考與過去的高考有區別,但對具體有什么區別、選課走班對新高考有何影響,學生基本不清楚。而且,學生對自身的興趣愛好、未來喜歡從事的職業等與選課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有關的內容也知之甚少。如為了摸清學生的選課意向,我校在安排教學場地、師資及學生進行最終選課之前,進行了三次模擬選課,發現學生在選擇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三種組合時波動較大。其中,物化生組合最初的比例為43.3%到最后比例變為49.4%,物化地組合最初的比例為12.7%到最后比例變為14.9%,物化政組合最初的比例為16.2%到最后比例變為10.5%。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對選課不夠了解,最開始選擇還是依據以前的“大文科”組合和“大理科”組合,經過一段時間培訓與學科學習(這里的學科學習主要指階段性學科成績),才慢慢認識到選課與未來職業發展的關系,這就導致選課組合的比例前后波動大。
(二)教師供需差異較大,師資優化配置難
新高考強調選課走班,學生選課的各種組合給學校師資調配帶來了極大挑戰,師資供需面臨著階段性調整,諸多不確定因素及學生選課組合動態變化導致師資優化配置難度大。為了應對新高考的變化,我校組織調研小組多次到區內外已開展新高考改革的普通高中學校開展調研,同時根據我校三次模擬選課的數據,估算了開展選課走班的教師需求數量。但是,由于每屆學生的情況不盡相同,選課組合必然存在差異,這就導致教師供需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教師資源的稀缺或是過剩,很難優化配置教師資源。以地理學科為例,我校地理學科教師數量能夠滿足選課走班的需求,但是因為學生選擇地理學科的波動性較大,所以地理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供需差異就比較大,學校很難優化配置各學科教師。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歷史學科,以前我?!按罄砜啤苯M合和“大文科”組合的比例約為5∶1,但進入新高考后,物理方向組合和歷史方向組合比例約為4∶1,歷史教師就出現了一部分富余,加之工作量安排的問題,就難以最優化地利用歷史教師資源。
(三)班級管理難度加大,日常管理效能低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進行了選課走班改革,其結果就是導致學生的流動性增加,教學班級與行政班級既分離又并存,加大了班級管理難度。班主任管理機制是以教學班與行政班相同為基礎,學生會對這個固定學習場所中的教師、同學產生感情,為構建和諧班集體、管理學生日常行為、開展班團活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等提供便利,但選課走班勢必會打破這樣的管理格局。走班過程中同一行政班學生的關系、班級集體榮譽感等會減弱,班主任開展活動也會受限,加之與教學班教師溝通不暢,就會降低班級的德育管理效能。此外,對走班的學生而言,在教學班授課結束,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難以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只能通過自習課解決,但是在自習時間教學班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就會導致班級日常管理效能降低。
(四)教師評價機制不健全,教師工作積極性較低
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校采取選課走班分層教學辦法,這種分層導致了這樣一個問題:由于教學難度、教學任務的不同,對相關教師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如,選擇物化生組合方向的學生較多,進行分層教學后,由于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不同,導致較高層次教師的教學成績優于較低層次教師的教學成績,如果單純從教學成績角度評價教師,較低層次的教師的積極性肯定會受挫。這說明要想深入推進走班分層教學,還要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從教學成績、教學行為等方面構建更加科學、全面的教師評價體系。
二、實施選課走班應遵循的原則
(一)基于校情原則
每所學校都有自身的發展優勢和亮點,如學校場地的差異、教師素質的高低、生源質量的高低、教學水平的不同等,這些都會影響學校在全走班、小走班、不走班等走班模式上的選擇。同時,這些基本情況還會影響學校選擇開展走班制教學改革的時間節點及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安排。所以,實施選課走班制改革必須基于學校情況,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地方、其他學校的模式。
(二)穩定中求進原則
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課走班對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每位家長、每名學生而言都是新挑戰,選課走班的實施關系著學校和學生的未來發展,必定會引起教學秩序、管理工作等的波動,這些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水平,乃至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保證教學的穩定性是實施選課走班制的重要原則,只有教學“穩”才能真正推動改革。
(三)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教育方面的改革基本是圍繞教育教學開展,而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國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是為了實現學生最大化、最優化發展。實施走班制教學改革,目的是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選擇最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人生道路,從而挖掘和激發學生最大的潛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既符合國家要求,又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大方向。
(四)滿足分層教學原則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因為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學習潛力等因素的不同,學生學習水平會存在不同層次的區別,將不同層次學生放在一起教學,不利于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就是說,實施選課走班制改革,要基于學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實行班級分層、學科分層,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三、有效實施選課走班制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加強政策研究,做好方向指引
2014年9月,國家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這是新高考政策的源頭,隨后各地根據文件要求和本地實際紛紛研究制訂了實施方案,可見這一文件是各地落實新高考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雖然這一文件頒布至今已有9年時間,但仍有不少教師、學生對新高考改革的內容、要求等不甚了解,尤其是對剛進入新高考改革不久的廣西師生而言,這不利于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為此,一方面,我校組織教師深入研讀相關政策,做到明要求、懂思路。研究國家及廣西的新高考政策,對明確新高考的方向、新高考的具體要求具有重要意義,對我校師生明確選課走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開展師資調配、班級管理、教師評價等工作具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我校對全校師生進行了必要的先期培訓。對教師,我校在開學之前開展多次有關新高考政策解讀的培訓,同時以教研組為單位布置新高考的研究任務,指引教師熟悉新高考改革的要點、路徑和內容;對學生,我校主動召集學生和家長開展多次關于新高考與學生未來發展的專題講座,使學生和家長明白新高考政策,以及未來新高考考試的變化、錄取的走向等。
(二)強化選課指導,提高選課精準度
研究新高考政策,在政策范圍內對學生的選課進行精準指導,是選課走班能夠有效實施的保證。如,我校通過研究區內外選課指導的政策與方法,初步總結出學生選課時需重點關注的角度,從學科強弱、興趣愛好、專業發展、選課覆蓋、個人發展、職業發展、高考分數上線優先等角度指導學生選課。在此過程中,我校通過開展選課指導培訓、編制《選課指南指導手冊》,建議學生結合個人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以及專業要求與選課覆蓋面,關注未來職業發展,在選課做到選強避弱。同時,我校積極構建學生終生發展課程(如圖1所示),其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職業體驗活動、行業精英座談課程,能夠讓學生清晰了解部分職業的發展現狀,從而提高選課的精準度;學業指導課程中的特色選修課,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柳高大講堂”(學科資深教師的學法指導課)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同樣利于學生選課;心理輔導課程主要是利用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或是心理測試等方式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堅定選課。通過這些做法,學生在正式選課后,就不存在大規模換科的情況,只有極少數的調整。
(三)科學分析情況,合理配置師資
選課走班對學校師資配置有較高要求,不同的選課走班形式對師資配置的要求有所不同,全走班對師資配置要求最高,小走班對師資要求其次,不走班對師資要求最低。合理配置學科師資是推進普通高中選課走班教學改革的前提。要想科學調配師資,就要科學分析學校情況??茖W分析情況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分析經驗數據,另一方面是分析本校實際數據。首先,我校對上海、浙江等第一批進入新高考的省份與湖南、廣東、江蘇、重慶、河北、湖北、福建、遼寧等第三批進入新高考的省份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如表1所示),為我校選課走班大數據模擬提供經驗支撐。其次,我校分別在選課走班的宣傳講座、市級和省級聯考等關鍵時間節點,對學生進行了三次新高考選課意向調查并做了數據分析,然后在符合國家教師編制班師比標準(1∶4)的基礎上,依據課時量估算我校教師需求數量,合理配置師資(如表2所示)。為了保證教師配置合理,教師不空閑、工作不超量,我校優先招聘了一批物理、生物、歷史學科教師,然后根據每周3節的課時量安排教師。
(四)健全教師目標評價體系,綜合評價教師
我校已有的綜合評價系統涵蓋教師的師德師風、立德樹人水平、原創科研成果、其他常規工作等內容,由我校績效考評組利用績效評價記錄本記錄教師行為并賦分。在這一評價系統中,關于師德師風、科研等的評價較為完善,其他評價則尚存在問題,如立德樹人模塊包含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評價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排位)方式,導致教師積極性不高。實施選課走班分層教學,會存在組合差異、層次差異等情況,如果仍然按照終結性評價思路對師生進行評價,就會出現“高層次班級無壓力,低層次班級無動力”的情況,教師積極性必然受到影響。因此,要在評價體系中加入過程性評價,以教師進步為主要依據,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并且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權重,不以考試最終結果作為主要判斷依據,才能充分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教學目標的評價如圖2所示)。例如,A、B兩位數學教師,如果A是分層教學中較高層次班級的教師,B是分層教學中較低層次班級的教師,在課堂、課后評價中的分值均為60分,按照以往的終結性評價規則,那么A教師的得分永遠高于B教師的得分。如果在考試評價中加入過程性評價,雖然A教師任教班級的考試成績為第一,B教師任教班級的考試成績為最后,但是兩個班級的成績相比上一次考試的均分距離小,那么根據新的評價規則,A教師可得到20分終結性評價分與10分過程性評價分,總分為30分;B教師則可得到10分終結性評價分和21分過程性評價分,總分為31分。二者不會因為考試成績的高低而存在評價分差距過大的情況,這樣就不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五) 構建德育共同體提高班級管理能效
選課走班必然涉及教學班與行政班的管理分離,這會給班級管理帶來較大困難,構建德育共同體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德育共同體是基于一致的道德信仰和價值認同,由群體成員共同參與,通過多種媒介體系或場域體系的相互作用,以多主體互動合作、資源共享為基本準則,為了完成共同德育目標的一種集體(如圖3所示)。為此,我校通過學期初第一次“四方會診”(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學生針對學業的診斷活動),組建了德育共同體,創建了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德育交流群,明確各成員的責任。德育共同體主要有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組成,班主任是班級的德育總負責,通過與科任教師共同組織班會,共同開展德育工作;科任教師也可以通過科任班會,單獨開展德育工作;家長主要通過反饋學生居家情況與班主任、科任教師一起開展德育工作。為了確保德育共同體能夠發揮應有作用,我校提出了常規要求:科任教師一學期至少獨立開展一次班會,與班主任開展一次聯合班會,每次大型考試前還要組織一次德育共同體交流會;與此同時,科任教師作為班級的副班主任,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進行了監督。在德育共同體中,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瞄準共同的德育目標,圍繞學生開展德育工作,能夠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
我國已經有部分省份進行了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課走班實踐研究,有豐富的經驗可供借鑒。但是,廣西社會經濟水平、教育水平與經濟、教育發達省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改革經驗,而應結合本地實情、本校實際進行深入且廣泛的研究,從已有經驗中汲取符合本地、本校的成果,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選課走班實施方案,才能充分發揮這一機制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肖巧玲,廖燦欣.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研究現狀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考試,2017(12).
[2]呂成禎,任少波.德育共同體:內涵、特征與時代使命[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4).
[3]盧飛霞,顧淑霞,王璐莎.德育共同體視角下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就業觀的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2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新高考背景下廣西普通高中教學與管理改革的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制管理實踐與策略研究”(2021ZJY8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代紅亮(1980— ),湖北武漢人,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數學教學;胡偉(1988— ),湖北仙桃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為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