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發 王霏霏
[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黨建工作的重點。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發展學生黨員培養機制的不斷完善,對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可持續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與要求。本文概述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找出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的可持續培養的有效途徑,保證大學生黨員發展的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項目名稱]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統黨建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21-DJXM-270)。
[作者簡介]王濟發,男,河南鄭州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
王霏霏,女,河南鄭州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組織部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底,我國中共黨員總數為9 671.2萬名,其中,大學生黨員305.2萬名,??萍耙陨蠈W歷黨員5 146.1萬名,占比達到53.2 %。對在校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加強培養、教育與管理,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做好學生黨員全面發展工作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取得實效、學校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保證。
1 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研究的現狀
1.1 黨員發展銜接存在問題,發展數量偏少
1.1.1 高職院校與高中黨建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與高職院校學生黨建銜接上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并且比較突出。在組織程序上,高中與高職院校學生黨建缺乏銜接機制,沒有建立有效溝通渠道,各行其道,互不了解,導致無法分享經驗,無法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黨建內容上,缺乏一個一體化的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統一規范的工作規劃[1]。在一些黨建工作做得比較好的高中也普遍缺少與高職院校的溝通與聯系,缺少信息反饋,對發展入黨的學生進入高校以后表現如何、已經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是否入黨等不再關注和了解。高職院校在不了解高中生黨建工作,更不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下,一般都是在大學生入校后,一切從頭再來、從零開始進行積極分子的教育和培養,既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黨建工作的時效性。
每年不少新生在高中已是入黨積極分子,但帶到高職院校的只有一個高中業余黨校結業證;個別學生檔案材料顯示其是中共預備黨員,學生卻對入黨要求、入黨程序一無所知;也有的學生認為預備黨員不是黨員,一直把材料和組織關系介紹信放在身邊不上交組織。高職院校與高中之間在學生黨建工作的相互銜接上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集中表現為四個“空”字:檔案交接空白、培養過程空轉、組織程序空檔、黨建內容空切。由于高中不及時、完整地向高職院校遞送學生的黨建材料,檔案交接存在空白、斷檔現象。二是高中學生黨建具體做了哪些基礎性工作、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在高中時期的表現如何,高校無從了解,自然也就不認同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培養經歷,于是黨員發展從零開始,重復進行入黨積極分子的一系列教育和培養程序,高中的培養過程在無意義中空轉。三是高中與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在組織培養上找不到連接點,在各自封閉的軌道上各行其道、空檔運行。四是從高中到高職院校沒有一個一體化的循序漸進的黨建工作規范,黨建內容在重復和混亂中空轉。凡此種種,會耽誤一些優秀青年學生的成長,影響他們要求進步的熱情,直至導致一些入黨積極分子的流失。同時,也讓高中的黨建工作成了無用功,使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失去良好的發展基礎,影響了黨建工作的時效性和黨建工作水平的提升[2]。
1.1.2 高職院校黨員發展銜接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生黨員培養方面,從遞交入黨申請書到成為正式黨員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和較長的流程,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制度通常是三年,前兩年在校內就讀,最后一年大多數學生在校外見習或實習。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真正可以全面開展大學生黨員培養發展工作的時間也就兩年。而按照中共黨員的培養發展原則,在校大學生年滿十八周歲,在其提出入黨申請,認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后,還需要經過一年的考察期,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校時間短,僅有兩年時間,大多數優秀大學生無法在校期間繼續獲得培養,即使在校期間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也很可能會因為學生離校而導致培養中斷。
所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受學制和在校時間的限制,大學生黨員發展數量普遍偏少。
1.2 黨員發展程序不夠規范,黨員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高職院校黨組織的工作體制和程序還不夠規范與完善,比如存在沒有按黨員組織發展程序嚴格把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聯系人開展工作不夠積極主動,培養人與入黨積極分子雖有聯系但對培養這個關鍵環節不夠重視,從而導致培養過程出現走過場的情況;高職院校團支部對推優工作不夠認真細致,如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考察登記表和預備黨員登記表存在不能如期填寫或所填寫的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內容千篇一律,起不到經常性培養考核的作用。另外,征求黨內外群眾意見多流于形式,對入黨積極分子的了解不夠全面、充分,一般只看入黨積極分子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對其他方面信息關注得比較少,所以班級在推優時存在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3]。高職院校輔導員和黨組織培養聯系人,由于平時與學生的溝通較少,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表現,在判斷大學生品德操守情況時就無法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資料。也有個別高職院校黨組織在推優時不講基本原則,忽略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認為只要不出大問題,“能推上,不拿下”。也有個別高職院校黨組織平時忽視對預備黨員的再培養和教育,必要的跟蹤指導與培訓也沒有跟上,因此往往在大學生發展成黨員之前,學校黨組織對發展對象較為重視,但在發展之后就放松了對大學生黨員再培養、再教育。對于已成長為預備黨員的大學生來說,在他們下到實習單位后,學校黨組織往往就認為學校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于是不管不問,這樣的做法也導致一些大學生黨員實習離校后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入黨之前拼命干,入黨之后松一半。部分大學生黨員入黨前“跑步走”,入黨后“原地走”,甚至“退步走”。表現為行動松散,學習成績下滑,平時忽略政治思想的學習,對國際、國內大事無動于衷、漠不關心,不注重團結同學。甚至個別大學生黨員在金錢和個人利益面前,做出不顧黨員的形象、有辱人格和社會公德的事,在社會上和學校中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使得高職院校學生黨員隊伍的培養質量大打折扣。
2 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銜接的探索
2.1 上下聯動,做好可持續培養銜接工作
高職院校和高中以往的工作區間忽略了后續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的問題,導致學生黨員在培養的過程中形成空轉狀態。只有高職院校和高中改變目前的狀態,加強溝通,形成一種互相配合、上下聯動的“接力棒”模式,把各自的工作區間進行適當的前移和后延,就能夠很大程度上實現培養過程的無縫銜接。大學生黨員的培養是在為黨組織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途徑,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中學的黨組,都應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夠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銜接工作。
高中和高職院校作為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傳棒人和接棒者,要各自發揮主體作用。作為傳棒人,高中要為中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再向前多跑幾步,完善畢業生的個人信息,將個人的入黨考察材料歸類入檔,待畢業生升學時及時移交給高職院校黨組織,同時在材料中注明證明人及其聯系方式,以便接收高職院校黨組織的核實和溝通。高中黨組織可以以調查函、電話等方式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回訪,對他們在高職院校的表現進行跟蹤、關注和鼓勵引導,還可以與他們所在的黨組織加強聯系,共同研究培養方案,進一步促進其早日成熟。而作為接棒人的高職院校黨組織,也應提前做好接棒準備,充分尊重并利用好高中的黨建成果,對于新接收的高中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主動找其談心談話,了解個人具體情況,把后續的考察工作和前期中學期間的培養情況結合起來,辯證考察,做好接續培養工作,以利于實現“早選苗、早培育、早發展”的黨員發展目標;當這些學生被發展入黨后,高校也應適時向中學反饋信息,雙向互動,互相促進,實現高中與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共同促進我黨的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
2.2 建章立制,規范黨員發展程序
2.2.1 構建完善的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體系
高職院校黨支部在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日常培養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嘗試建立一套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教育培養體系[4],融合青馬培訓、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主題教育、談心談話、理論自學、心得筆記展示等多種方式,力求培養出綜合素質俱佳的新鮮血液。
2.2.2 建立入黨積極分子量化考核和考評結合制度
高職院校在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考察時,以量化的標準進行相對來說更為公正和直觀。可考慮以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的入黨積極分子學習教育體系為載體,以參與的各類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學時計算量化分值(每45分鐘計為1個學時)就顯得尤為重要,且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入黨積極分子的素質。同時,要定期將量化考核結果公布在學院官網、黨支部群、入黨積極分子群,將入黨積極分子“隱性”的思想動向轉變為“顯性”的量化數據,確保入黨積極分子的先進性、積極性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以起到激勵與監督作用。
除日常參與學習的情況外,考試也是評價的重要依據,分階段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應知應會黨性知識考試,把考試成績、日常量化成績、思想匯報情況書寫情況、黨支部及培養聯系人考察情況、個人實際的現實表現情況(學習成績、工作任職、科研情況、競賽、文體活動等)相結合,共同作為考察依據。按照“優秀”“良好”“一般”等標準劃分類別,由所在黨支部根據積極分子的綜合表現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定,將評級結果和后期發展對象推選結果等有機融合。
2.2.3 健全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機制
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要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健全動態管理機制,要結合入黨積極分子的日常表現、考核評級、思想動向等多重因素,及時調整不合格人員,建立“能進能出、擇優劣汰”的動態調整機制[5]。對于政治立場不堅定、入黨動機不純、利益至上、對黨支部隱瞞自己的錯誤或自己的思想觀點,不忠誠老實者;無故未按時提交書面的思想匯報者;在期末考試、護資考試、各類入黨積極分子黨性考察考試、黨課結業考試等重大考試中違紀作弊,投機取巧者;對于學習和工作中不服從管理,頻繁缺課曠課屢教不改者等,要把好關口,及時淘汰。
2.2.4 做好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銜接工作
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接續培養,包含轉出和轉入兩個層面。對于新轉入本院校的入黨積極分子,接收黨支部要主動了解情況,認真審查其相關檔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入黨申請書、接收入黨申請后的考察談話記錄表、團內推優表、積極分子考察登記表、積極分子黨課結業證、思想匯報等。經審核,材料齊全的入黨積極分子,黨支部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派專人與新轉入的積極分子開展組織談話,了解其思想動態和基本情況,同時召開支委會共同探討其接續培養問題,組織填寫《入黨積極分子接續培養的黨組織意見》,并根據情況做好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培養教育考察登記工作。對于入黨材料不齊或不規范的入黨積極分子可以及時聯系原黨組織補齊相關材料或開具相關說明,對于確實發展不規范的積極分子,無法提供相應入黨材料或說明的,不予承認積極分子身份,按入黨申請人類別重新進行入黨積極分子的推薦確定工作。
對于因升學、工作等原因將組織關系轉往其他黨組織的本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其所在黨支部應當將他們的各項相關材料(如入黨申請書、接收入黨申請后的考察談話、優秀團員推薦為入黨積極分子推薦表、入黨積極分子或預備黨員培養教育考察登記表、入黨積極分子黨課培訓結業證、思想匯報等材料)整理歸檔。清查無誤之后報學院黨委備案,并填寫《入黨積極分子(關系轉接)裝檔材料清單》,封檔蓋章后由積極分子本人持所有現階段入黨材料和裝檔材料清單到轉入黨組織報到。
無特殊情況,對于辦理入黨積極分子轉入、轉出組織關系的工作時限一般不超過三個月。
2.3 高校主動摸排,積極分子主動匯報思想動態
對于入黨積極分子的接續培養問題,單靠接收或轉出的黨組織一方是無法完成的,需要轉出和轉入的雙方黨組織雙向奔赴,通力配合。大學生入學后,學校黨組織要主動排查清楚高中階段已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情況,要重點關注高中階段入黨積極分子或已參與學校黨校培訓的學生信息,高校黨組織要對高中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學生的有關材料進行嚴格審核,并在全面掌握學生高中階段各方面表現的基礎上,對該生進行繼續考察和教育,指定專門培養聯系人,并督促其及時向黨組織遞交思想匯報。對于轉入其他地方如部隊等的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高校應在離校前對其加強思想政治、組織紀律和黨性觀念教育,要求他們及時向接收單位(居住地)黨組織轉交自己的培養教育考察材料。同時,在離校后也要對他們進行追蹤回訪,加強思想引導,鼓勵他們繼續進步,主動向轉入單位的黨組織匯報自己的思想動態、生活及工作情況。
3 結語
總之,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可持續培養銜接和發展程序等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高職院校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優化、完善學生黨員發展和培養機制,以保證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英才,陳順貴,代瑛.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培養機制創新探析[J].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3.
[2]馮丹楓,孫兆姝. 談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的長效機制[J]. 法制與社會,2011(34):230-231.
[3]龔麗娟,吳凱,陳國杰,等. 高職院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現狀調查研究[J]. 世紀橋,2009(5):116-117.
[4]張文舉. 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六位一體”教育培養模式探索[J]. 教育現代化,2018,5(10):188-189,211.
[5]輯本. 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調轉銜接式動態管理”[J]. 黨的生活(黑龍江),201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