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高校普遍加強了公共英語教學。公共英語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因而需要進一步提高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過分析該理念下的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求,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下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措施。
關鍵詞:三全育人;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作者簡介:董瀟瀟(1995.09-),女,陜西西安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需要大量熟練運用英語的專業人才,因此高校普遍加強了公共英語教學。但是,高校要真正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位,需要嚴格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大力開展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一、“三全育人”理念概述
“三全育人”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筆者近年來對該理念進行學習、研討、實踐,認為“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豐富,主要體現在三大層面:
首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清晰認識到“三全育人”理念下人才培養基本脈絡(見圖1)。其次,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建設目標與人才培養手段相統一,保障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均衡。第三,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導向,構建內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各類課程教學中。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求
(一)深度層面優化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需求
近年來,各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雖然積極推進公共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但是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課程教學內容更新較慢,部分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造成了“課前思政三分鐘”現象,進一步導致思政元素單一、獨立、分散的情況,并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思政理論與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課后思政形式化現象凸顯。受到課堂思政教育不足的影響,課后既無法拓展各項活動,也較難實現公共英語教學與相關思政主題活動的有機融合。因而,公共英語教師需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在深度層面優化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在整體上完善框架,在局部找準定位,優化實踐內容。
(二)廣度層面深化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需求
“三全育人”理念下,公共英語教師應注重“全員”“全程”“全方位”,形成一個主題明確、范圍廣闊且立體化的育人方案。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突出廣度層面的建設要求,“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使公共英語課程思政中的知識之“肉”與價值觀之“骨”之間實現“骨肉相連”,既使知識性與價值性有效銜接,又將顯性教育方面的知識傳授與隱性教育方面的價值引導關聯起來,真正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課程教學全過程。
(三)精度層面踐行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需求
目前,“三全育人”理念在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得以踐行,獲得了廣大學生的喜愛。然而,要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建立與“三全育人”理念適配的長效育人機制。首先通過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出新型教學團隊,為“三全育人”理念下整體推進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必要條件。其次,在精度層面按照現代教育教學中的“公共范式”,構建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教學模式,確保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取得實效。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措施
(一)依托新理念,更新課程教學內容
依托“三全育人”理念,積極更新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具體如下:
首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全育人”的重要論述,以此為指導開展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與《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設計符合實際教學需求的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標準。其次,將社會化人格培育與個體化人格培育統一起來,全面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提高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的適配性。第三,在整體課程標準的框架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脈絡形成教學標準的“線”,從而將思政教育中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與公共英語課程中的英語知識相統一,在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新型教育格局基礎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運用新技術,促進兩類資源融合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增強對新技術的應用,讓公共英語課程資源與思政教育資源得到有效重構,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深化。具體如下:
首先,應積極應用數據庫技術,建立公共英語課程資源數據庫、思政教育資源數據庫。然后,在數據庫中快速搜集相關內容,為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從目前的思政教育實踐經驗來看,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的便利條件,在教學設計中,將數字化資源與思政教育資源利用起來,并將搜索到的資源融入教案之中。其次,為了保障兩類資源融合的立體化,教師應將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等進行深入闡述、解釋,使學生將其與英語核心素養融合起來,確保價值性能夠引領知識性,知識性可以豐富價值性,培育出既有雙語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際意識與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憑借新方法,組建新型教學團隊
首先,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相對穩定,主要涉及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方式。根據“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脈絡或實踐途徑來看,教學目標十分清晰,教學內容需要更新。而且,在教學內容更新后應采用一些新教學方法,以保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建議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目前已經形成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積極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法,明確教師的指導角色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角色。學生在課前進行線上預習、在課堂進行說課,在課后通過線上抽題測試與線下實踐活動等,踐行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筆者在實踐中應用的MOOC+QQ教學法如圖2所示:
圖2? ?MOOC+QQ教學法示意圖
其次,在實施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引導者的地位,對學生的社會化人格、個體化人格塑造起著關鍵性作用。建議各大院校根據青年英語教師專業知識素養高、思政理論素養普遍薄弱的現狀,開展一些針對青年英語教師的專項培訓。首先,應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使教師能夠根據“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公共英語思政建設要求,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將其傳導給學生。其次,應根據青年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優化、專業技能較強、職業素養較高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思政理論知識培訓,使其在公共英語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英語知識相統一,完成對學生知識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的培育。
(四)根據新目標,完善課程思政評價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完成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組建新型教師團隊等工作后,需要根據預設的新目標,完善現有的課程思政評價方案。當前應該采用“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綜合評價”的評價方案,一方面針對公共英語課程思政過程中學生各項核心素養分層目標開展全程評價,另一方面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統一起來,形成綜合評價。這樣可保障教學模式的完整性,并增強對評價結果的利用效果等。
四、結語
“三全育人”理念下,教育教學工作已經取得較好成效。在當前公共英語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高水準實踐過程中,需要堅持以該理念為指導。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該理念內涵十分豐富,具有十分突出的現實意義。在當前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各大高校應積極擴大對新理念、新技術、新人才、新評價等資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提升“三全育人”理念下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培育出有思想覺悟、有真本領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蘇菡.“三全育人”視域下公共英語教師教育理念更新與自身素質提高[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10):97-99.
[2]張崎靜.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職人文素質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1):46-48,78.
[3]魏瑩.“三全育人”下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融入探討[J].長江叢刊,2022(5):171-173.
[4]徐益.思政元素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及其評價體系的探索[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22(1):29-32.
[5]陳慧.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優勢與內容選擇[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