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青 秦娜

摘 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教師既是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也是促進者,主要職責為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依據真實情境形成對教案完整的認識,建構相關知識。本文首先簡述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之后論述了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途徑,旨在提高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質量,讓更多學生能夠學有所獲。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途徑
作者簡介:李方青,秦娜,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不同于普通英語教學,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因涉及醫學內容而難度較大,同時與日后學生的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提高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在進行學習時,頭腦中已經存在部分生活經驗,形成特有的認知圖式,學習時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建構新的認知圖式,這種新的認知圖式具有創造性,不是原有圖式的延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學習理論相比存在明顯差異,該理論將學習視為一種主動建構過程,而非被動刺激反應。可是在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依然遵循傳統學習理論,導致大多數學生只是被動進行學習,缺乏主動學習意識,教學質量有待提升。雖然國外有學者針對醫學教育改革表示,不應該過度注重結果,應將過程視為重點,可是在傳統學習理論影響下,大部分教師已經形成固有思維,在短期內難以轉變教學理念。所以應對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使其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以建構學習理論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個體能動性。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一)學習方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需在建構意義過程中主動搜集并分析相關信息,對所學習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學習方法主要為探索法和發現法,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建構知識意義。學習期間,學生應把當前學習內容反映的事物與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聯系起來,同時對這種聯系進行思考,聯系與思考是意義建構的核心,若能夠將聯系和思考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相結合,學生會獲得良好的意義建構效果,高效率展開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過程。協商包括內部協商與社會協商兩種,內部協商指自己與自己交流,社會協商指建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交流。教師作為學生建構意義的主要幫助者,需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快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提示新舊知識間聯系的線索,促進學生正確建構意義。為提高意義建構效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議教師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協作學習,且對協作學習展開適當引導,使其向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常用引導方法為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與討論,討論過程中合理增加問題難度,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最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打破片面認識。
(二)學習含義
與傳統學習理論相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重新定位,認為學生獲取知識并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與學習伙伴的幫助,再利用必需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教師在該過程中只是幫助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情境、協作、會話與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關鍵要素。協作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無論是搜索學習資料還是提出假設與驗證,協作均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協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上善于與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發揮團隊精神。會話是協作的主要環節,同時是必要條件,通過會話才能實現有效協作,反之無法展開協作。意義建構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建構的意義包括事物性質、規律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建構意義,實際上是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已掌握知識建立聯系,達到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僅停留在表面。
二、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高語言能力
首先,站在語言角度,學習英語能夠直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掌握一門語言。醫學英語與普通英語存在顯著不同,醫學英語是醫務人員與醫療部門用于臨床實踐、醫學服務以及醫學研究等的專業語言,專業性和邏輯性較強,且語言結構更加標準和簡潔。正常情況下,醫務人員為獲取準確、先進的醫學信息,必須熟練掌握醫學英語。傳統的醫學英語教學盡管能夠幫助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學習醫學英語,可是由于醫學英語特點鮮明,常遇到一詞多義問題,具體意義取決于使用環境,所以學生必須具備醫學英語思維習慣。在教學方法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學生的語言能力難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醫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必要性,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而使學生在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可應用英語針對醫學方面的話題展開正常溝通。
(二)培養科研能力
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對象主要為醫學專業學生,而臨床醫學以西醫為主,學生要想熟練掌握臨床基礎理論和指南,必須大量閱讀國外文獻。畢業后,為了解臨床醫學信息,同樣需要關注國際醫學資訊。醫學英語能力十分重要,但在傳統醫學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未意識到醫學英語的重要性,加上大多數高職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導致其學習質量普遍偏低,嚴重阻礙后續順利開展臨床工作。可見,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必要性。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論,引導學生樹立主動學習意識,讓其能夠以英語為工具,閱讀專業醫學文獻,獲得國外醫學信息,為將來進一步深造或是參加工作后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醫學與其他學科不同,醫學專業學生需具有探索未知、攻克疑難病癥的精神,盡量解決威脅人類健康的迫切問題,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途徑
(一)模式設計
呂頡在研究中發現,現今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為針對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特點,突破傳統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適合我國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與新思路。對此,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我國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實際特點,實施針對性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
1.教師設計。教師設計主要包括知識主題設定、明確教案問題和創設教學情境三方面內容。知識主題設定指根據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學內容的知識主題,這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內容之一。依照以往教學經驗,常見知識主題為復雜決策主題、理論解釋主題與悖論爭議主題,教師需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真正符合學生特點和學情的知識主題。教案問題是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的關鍵環節。醫學英語教案問題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為綜合性案例問題,需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另一方面為知識要點案例問題,需在協作學習時解決。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因素,狹義上的教學情境指學習氛圍,需滿足以下條件:教案完全真實;案例中存在決策角色,方便進行決策模擬;緊扣知識主題;學生不熟悉案例事件,只有教師明確真實決策后將發生什么,學生不知情。
2.學生知識建構。教師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建構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善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提高學習自信心。在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英語學習交流活動,針對學習難題,不直接給出答案,以提出啟發性建議為主,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教授理論知識時,教師應遵循“少而精”原則,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要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學習思考空間,讓學習小組成員展開自主討論,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指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敢于質疑知識的正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獲得較高水平的學習自信。
(二)把PDCA循環模式引入教改與教學過程
PDCA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提出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將質量管理分為計劃、執行、檢查與處理階段,把成功的經驗納入標準,遺留問題留待下一循環解決,最終達成高質量管理目標。把PDCA循環模式引入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和層次分析,明確影響醫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因素,基于PDCA循環模式進行質量管理與控制,獲取改進建議從而提升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水平。具體步驟包括:1.查閱文獻,歸納并梳理現今關于PDCA循環對醫學英語教學質量控制的研究,為正式開展教學提供依據;學習國內外質量控制理論、PDCA循環理論以及醫學英語教學知識,分析當前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基礎與重點。2.明確PDCA循環和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了解PDCA循環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研究基礎,構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分析基于PDCA循環的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重點。金泓宇等人以四川大學為例,分析了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發現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重視程度高,任課教師卻反映學生的參與度低,整體課程教學效率低,亟待改進。3.以實際醫學英語教學項目為案例,分析PDCA循環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驗證構建的教學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與正確性,為教學項目的開展提供參考,提出本次教改的缺陷,以便將來改進。
(三)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尹若兮提出,新醫科背景下,英語屬于基礎課程,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有待完善,以培養真正符合新時代診療需求的新醫科人才。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實踐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包括教師與醫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方式,并需要實踐單位的支持和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尋找合適的教學載體,建立具有多元主體參與的實踐教學平臺,開展實踐性的教學活動。高職院校應同用人單位以及相關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如社區醫院等,創設真實的實踐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際溝通能力,更直觀地意識到學習醫學英語的重要性,促使其在以后的學習中努力提升個人能力,增強主動學習意識。
四、結語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對醫學英語教學造成嚴重阻礙,加之教授醫學英語的教師非醫學專業出身,對醫學知識不了解,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對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本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模式設計、把PDCA循環模式引入教改與教學過程,構建實踐教學模式等改革舉措,彌補高職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不足,以更好地培養醫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Friedman K, Lester J, Young J Q. Clinician-Educator Tracks for Trainees in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 Scoping Review[J]. Academic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2019(10):1599-1609.
[2]趙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校英語教改探析[J].海外英語,2020(22):168,172.
[3]陳晨,陳琳,郭子凱,宋元源,任寧,薛英利.以醫學人文英語為依托的全科醫學生共情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8):1022-1025.
[4]聶瑩,燕頔,劉洋,程前光,田明莉,劉麗.ESP理論視角下醫學英語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42-45.
[5]楊嫻,張燕.“DOM”課堂:高職中醫學專業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2):251-255.
[6]呂頡.論后方法時代下應用EOP+TPR醫學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9(5):115-116,118.
[7]金泓宇,周凌云,卿平,王涵,丘小岳,曾銳.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展望:以四川大學為例[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2):165-169.
[8]尹若兮.新醫科背景下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