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周艷梅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進行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研究是落實“雙減”政策,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對作業設計現狀的分析,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方法和策略,重點關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內容和形式要求,以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減負、提質、增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烏蘭,內蒙古興安盟教師發展中心;周艷梅,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教師發展中心。
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出高質量的作業,不僅是教育政策的要求,而且是現實所需。眾所周知,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一環,作業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起到重要輔助作用。無論哪個學科,作業都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體現,而且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益延伸,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來說,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可使其在課下鞏固已學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主動性。對于教師來說,通過作業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改進教學。
一、作業設計研究的必要性
(一)作業設計的現狀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可以有效減輕學生作業壓力。過去“唯升學率”“唯分數論”的教育觀念是片面的、功利的,只有讓學生有更多閑暇的時間可支配,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作業設計、批改、反饋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作業完成、訂正、 反思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在很多初中學校,作業的設計、指導、反饋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在總量上,教師難以把控;在形式上,較為單一,實踐性、開放性和趣味性不足;在內容上,指向不明,層次不清;在批改上,評價內容單一,診斷功能不強;在指導上,“就題講題”,缺少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在反饋上,針對性不足,學生反饋自主性不足。
(二)作業設計研究的目的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它需要教師精準把握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和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關注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能否實現個性發展、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科育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業設計要以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以情境為載體。而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按照鞏固新知、訓練能力和拓展學科視野及思維功能來設計作業,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掌握程度。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作業提出以下要求: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兼顧個體差異,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和課時作業,把握好作業的內容、難度和數量;教師應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建立課堂所學和學生生活的關聯,設計復習鞏固類、拓展延伸類和綜合實踐類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語言和思維能力,發揮學習潛能,促進自主學習。隨著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單元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要對單元的整體性進行思考,還要考慮作業內容的銜接性、遞進性,綜合應用性、統一性,所以作業難度也會有相應的提升。
2.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實現“雙減”目標,離不開高效的課堂和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這一切均需要教師來實施。教師是推動“雙減”政策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考慮作業內容,還要考慮作業形式、完成程序以及預期達到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對作業有一個全新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必須提升對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業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作業設計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有利于教師實現從一名普通教師到專業化教師的轉變。
二、作業設計研究的策略
(一)關注作業設計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要求
1.作業設計的價值取向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作業目標的設計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和育人觀。教師應認識到作業不是單一的,而是廣泛多樣的。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作業得到自我提升。所以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除了關注作業鞏固知識、檢驗學習這一功能外,要重點關注作業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方面的功能,把握作業的內容選擇,取材要得當,打開思路,開拓視野,這樣才能使設計出來的作業更好地為學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服務,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
2.作業設計的目標要求與課程標準要求相吻合。在作業設計前,教師要全面解讀課程標準,了解課程性質,掌握課程目標要求,基于課標進行作業設計。例如,單元或主題視角下的作業設計以單元教學目標為起點,預設解決方案,在學中及學后操練鞏固,進而整合應用所學,及時查漏、補缺、糾錯,促進學生自主拓展并延伸學習的內涵與范圍。此類作業設計可以通過以下流程完成:
單元作業設計流程
“分析單元教學目標、分析學情、對接課標分級標準”旨在確保作業設計與教學目標一致,了解學生的學習難度,發現潛在問題,為確定單元作業目標奠定基礎。
“確定單元作業目標”應指向讓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主題語境中,嘗試針對不同的交際需求或任務要求,調用所學語言知識,提升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
“設計單元作業”是指根據單元作業目標,設計一項或一組有邏輯關聯的作業,要兼顧作業類型、梯度、完成時間以及評價形式等要素。
“分解單元作業,形成課時作業”方面,單元作業不是簡單機械地、隨意地分配到各個課時,有些單元作業可以分配到幾個課時甚至所有課時,同時課時作業間要遵循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邏輯關系,以達到目標的不斷鞏固和強化。
“布置實施課時作業”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及時有效地對課時作業進行調整和優化。
“達成單元目標”方面,教師圍繞單元主題語境,整體設計作業任務,讓學生對單元知識形成整體認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教師應進行備課、教學、學習和評價一體化設計。
(二)重視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要求
1.精選作業內容。作業內容是作業目標的背景支持和具體表達,需要包含要考查的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1)保證作業的基礎性。作業內容基于教學目標,涉及單元整體構架下的核心知識和聽、說、讀、看、寫等基本技能,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核心素養要求。
(2)促進作業的遞進性。要根據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不同作業板塊的難度應螺旋式上升,不僅讓學生鞏固已學內容,還要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3)彰顯作業的典型性。作業內容要在核心知識技能基礎上,突出本學段、本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攻克難點內容,堅決避免懲罰性和重復性的作業內容。
(4)把握作業的綜合性。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著眼單元整體性,加強基于單元整體教學進行作業設計。以單元、學段、學期或學年為單位,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單元或話題整合作業,積極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
2.豐富作業形式。作業形式是作業內容多樣化的表現,與作業內容密切相關。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除了傳統的作業形式外,要不斷融入其他作業形式,從而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精選的作業內容搭配科學的作業形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利用知識。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學段學生、不同學科的特點,在保證基礎性的前提下,注重作業形式創新,設計基礎鞏固、延伸拓展和綜合實踐等多種類型的作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基礎鞏固類作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主要是對課堂已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鞏固運用,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新授課的核心內容,逐步形成學科內容體系。延伸拓展類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突出課程育人功能,建議每單元1-2 次。綜合實踐類作業是學生對課上所學內容的進一步遷移與創新運用,突出實踐體驗,引導學生解決陌生情境下復雜的學習任務。這類作業可包括多項任務,學生任選其一來完成,教師應適時指導,建議每學期不少于2次。
3.作業設計的素材要有鮮活性。作業設計的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除了課本內容外,要更多地從學科思維角度出發,搜集生活中豐富、鮮活的學習素材,挖掘適合的典型案例和事件,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和體驗,促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讓學生留意收集身邊遇到的物品、動物等英文翻譯,形成自己的“百科詞典”,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在班內進行交流評比。這種形式的作業結合學生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
(三)作業設計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教師設計作業內容時,應遵循學生可接受和循序漸進兩個原則,將作業精煉化,設計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切忌走向兩個極端——過難、過簡單。在設計前,教師需要準確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集體備課、相互探討,整理匯總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從而設計針對性強、重難點突出、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作業,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杜絕學生將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作業內容上,這就要求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該考慮到各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發展程度,精準分析學情,提高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適切性。
(四)多元化設計作業的評價機制
作業評價是整個作業系統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教師的客觀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激勵手段,學生一般非常喜歡教師對他們的評語更加個性化,從這一方面來說,良好的評價能夠很好地激勵學生。“雙減”背景下,英語作業的評價要促進作業“增值”。
1.作業評價標準要多元化。教師可以依據作業的特點設計一張作業評價量表,用其對作業的標準進行衡量。這張表要做到多元化,例如朗讀、口語、書面、實踐作業的標準等,不同類型的作業有各自的標準。
2.作業評價要有連續性。作業評價是連續不間斷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學校需要為每一名學生建立針對作業評價的電子檔案,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整理好,然后放到這一檔案中儲存。教師根據學生檔案中的作業評價進行階段性評價,指出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引導學生改進與調整,切實發揮英語作業全方面育人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教師在貫徹“雙減”政策、促進英語作業設計優化提升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改變過去傳統的作業觀,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不斷對英語作業設計進行創新,同時切忌華而不實,忽視作業與課堂教學間的內在聯系。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思考“怎么留作業”“作業做得怎么樣”,避免重復化、機械化的作業內容。只有從學生的真實學情入手,多元化設計作業,優化作業評價,才能真正幫助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D].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袁東波.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與命題設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4]胡慶芳.“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問題分析及標準建構[J].基礎教育課程,2021(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