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賢洋 楊嬌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校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探析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高校樂理與視唱練耳的關系、開展樂理視唱練耳教學的必要性,其次介紹高校開展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要點,最后從明確教學原則,奠定有效性教學基礎;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關聯理論和實踐,促進音樂教學開展;優化教學內容,創新音樂教材等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提升樂理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教學 ?樂理視唱練耳 ?有效性 ?提升措施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2-0115-04
新時期下每一所學校都應該貫徹立德樹人的思想,音樂課程教學同樣如此。教育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有針對性改革與優化教學體系,促使樂理內容與視唱練耳內容互相協調,換言之,就是將樂理以及視唱練耳的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可以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繼而豐富學生文化素養?;诖?,如何在背景下創新高校開展的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有效性和時效性,值得教師認真思考,具體如下。
一、高校樂理與視唱練耳的關系
(一)相同點
對音樂教育指導和審美指導進行分析,兩者均能促進學生形成一定審美意識,開設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時刻強調音樂素養的培育,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樂理內容和視唱練耳內容相同,都是圍繞音樂課程的實施目的加以創設的,高校應當組織學生參加音樂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養培育和審美意識培育,使得學生可以在具體演唱環節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高校學生的音樂課程學習包含樂理內容和視唱練耳內容,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整體來講,樂理是理論課程的代表,視唱練耳是實踐課程的代表,兩者相得益彰,彼此之間互相結合加強學生的感悟,提升學生演唱實踐水平,有助于高校學生感知水平與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不同點
對樂理視唱練耳進行細致剖析,視唱練耳屬于實踐的范疇,直接作用于高校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樂理屬于理論的范疇,可組織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樂理以及視唱練耳的目標是相同的,可是教學重點是不同的。樂理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從理論的視角探索音樂多樣化形式,使得學生全方位研究音樂的內容,讓學生綜合素養得以發展。在視唱練耳的實踐中,教師讓學生以視聽結合的形式感知音樂作品,把所學知識學以致用,能夠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
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的必要性
(一)讓學生形成一定發聲意識
所有技能訓練都要從基礎開始逐步提升與完善,聲樂演唱也要遵循此原則。音樂指導中,學生應形成一定的音樂發聲意識,從淺入深與循環往復地加入訓練,由于學生擁有的音樂發聲意識和學生真正對演唱技能的掌握存在關系,決定著學生具備的演唱能力,那么教師在平時訓練中就應培養學生形成音樂發聲意識,組織學生進行歌唱的生理機能訓練,促進高校學生發聲時多個器官的協同運用,演繹優美的音樂曲目。學生在加入樂理視唱練耳活動時應全面張開自己的喉嚨,即讓喉嚨處于穩定狀態,這樣傳遞的聲音可以存在平穩性與流暢性。之后學生在樂理視唱練耳訓練中要接觸到共鳴腔體的正確使用技巧,使演唱聲音可以比較飽滿且具備穿透力。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嘴唇、舌頭與牙齒的配合訓練,即提高多個器官的靈活度,這樣演唱歌曲時就能夠完整傳遞內涵,賦予音樂作品良好的形象。具體的樂理視唱練耳實踐訓練,不管是音階、音程、音準還是共鳴,都是需要學生正確分析發聲位置的,學生應該加入樂理視唱練耳活動中,多次訓練,循序漸進地領悟歌唱的基本原理,分析音樂演唱的規律?;诖?,在樂理視唱練耳活動開展時,學生需要形成音樂發聲意識,這有助于學生之后的音樂課程學習。
(二)加強學生對音樂曲目的感知
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陶冶人們的身心。具體的作品演唱,教師應從聲音以及聽覺出發,組織學生充分感知音樂曲目。聲音是比較具體的一個事物,聽覺歸屬生理體系的范疇,感知意識是心理活動的最終體現形式。演唱音樂作品,演唱者應分析音樂的強弱特點和音樂的長短特點以及音樂的音色特點等,對確切的曲調與節奏進行探索。高校應開展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多次訓練和挖掘,培養學生對音樂曲目的感知能力,與此同時分析音樂感知,包括音高的感知、節奏的感知與結構的感知等。
(三)提高學生記憶能力
音樂演唱過程中,記憶能力是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聽音記譜。若高校學生以聆聽旋律之后準確分析音樂的節拍和節奏為目的,就需要調動自身的記憶能力。高校需開展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活動訓練,鞏固提高高校學生的記憶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音樂作品,帶領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學習和演繹,接下來帶領學生背誦、背寫歌詞,增強學生記憶力,使得高校學生可以全面掌握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
三、高校開展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活動的要點
(一)對學生進行音準訓練
樂理視唱練耳的實踐中,音樂演唱利用演唱者的聲帶振動傳遞聲音,然而聲帶以及樂器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不能用眼睛直觀看見,也不能用手直接感受,因此無法以聲帶的長度以及厚度的具體指數來進行頻率調節。演唱者發聲期間會給自己的大腦發出指令,調動發聲器官的功能,以振動的形式對聲音頻率進行調節。具體而言,演唱者在表演階段,經常會出現音頭不準的問題,為了有效地發揮聲音的特點,就需要對發聲器官實施控制。此外,對音高的分析和學習,應開展音階訓練,或者引進音程訓練、和弦訓練。演唱者在實際表演之前要加入練聲曲目的訓練,嚴格要求音色以及氣息,關注音準程度,換言之演唱者要科學對聲音進行處理,這樣聲音的傳遞效果才可以和正常表述相同,并具備自然化特征。不間斷的訓練可以使演唱者自身的肌肉具備較強記憶力,讓學生的音準素養得到提升。
(二)對學生進行節奏感訓練
實際的樂理視唱練耳訓練,要滲透節奏感訓練環節,讓演唱者靈活分析歌曲的速度,掌握分區的節拍。節奏不僅彰顯著音樂作品的內涵,還和人們的說話特點等存在關系。音樂作品涉及的音符和字詞都是和作品情感存在密切聯系的,所以演唱過程應精準化對節奏進行研究。如新疆地區的歌曲創作,其內在節奏是其他節奏種類所不可替代的,對應韻律性比較強。演唱者在進行演唱時,應分析原味節奏,顧及精準度的明確,對音樂節奏進行一定處理。此外,應圍繞演唱者的演唱強度和氣息特征對曲目的節奏進行研究,持續化訓練演唱者對音樂速度的調整能力,一些演唱者可能會在演唱期間不自覺提高節奏速度,本質上便是缺少速度感的體現。一些演唱者進行聲樂作品的演唱時,速度保持和以往的音樂形象存在矛盾,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能真正把握好音樂形象,這需要他們有組織地進行嚴格訓練。另外,教師在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要給學生自由選取學習內容的權利,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預,要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設定曲目節奏,優秀的演唱者要自主對音樂作品加以觀察和賞析,跳出盲目模仿的局限,加強演唱者再創作的水平。
(三)對學生進行聲音調式能力訓練
音樂作品的風格呈現是受到作品聲音調式效果影響的,大調存在明快的特點,更多運用在高亢的歌曲之中,演唱者應對聲音進行飽滿認知與柔美認知。小調存在低沉的特點,更多存在于抒情曲目體系。五聲調式在不同區域中有著調式色彩的不同風格,比如在演唱山峽地區的作品時,應梳理b7和弦的音準,并且演唱者應該按照樂譜對調性進行研究,彰顯出本地區的特征。樂理視唱練耳的實踐中,不單單要涉及音準以及節拍的訓練,還要涉及調式能力的訓練,演唱者可結合具體韻律進行風格凸顯。
四、提升樂理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明確教學原則,奠定有效性教學基礎
在高校開展的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遵循下列原則。首先是突破原則,其作為教學有效性的一種客觀體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指導教學活動創新。具體的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期間,教師應全方位創新和突破,科學明確樂理視唱練耳的學習內容,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任何學科都具有一定優勢,教師需要根據這個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訓練。其次是多元化音樂指導,音樂課程并不是片面化的實踐,應該體現出多元性,關注學生知識視野的擴展,使得學生可以脫離比較狹窄的音樂通道,傳遞可以振奮人心的音樂,享受多彩化音樂內容,讓學生音樂素養得以提高。教師應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滲透音樂文化,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更好地適應音樂課堂學習節奏,提高高校學生的身心涵養。利用多元化音樂教學的理念,將我國具體的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結合起來,有效地開展高校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最后是強調審美理念的實施,樂理視唱練耳涉及大量音樂表現元素,尤其是音高元素和節奏元素,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師要對相關音樂旋律加以規范化排列,引導學生形成審美認知,把審美內容和教學創新融合,這樣學生可以全方位領悟知識內涵,高效率應用音樂基礎知識。
(二)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培養。教師需科學運用信息技術,研究音樂這門學科包羅萬象的特點,一些音樂特質以及基礎知識都是不能通過教學活動加以傳遞的,教師需借助信息技術,鼓勵學生多角度挖掘音樂魅力,圍繞新媒體具備的信息傳播作用,更多接觸到音樂體系,使學生獲取較多的樂理視唱練耳學習經驗,發揮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聽覺分析”過程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聽管弦樂曲,利用信息技術真實化演奏管弦樂器,讓學生領悟不同樂器所生成的差異化音響,分析管弦樂器的美感。由此借助聲音和畫面互相結合的形式,適應高校學生多元化的成長需求,擴展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深度以及廣度,推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高。
(三)充分關聯理論和實踐,促進音樂教學開展
高校開展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教師要想保障教學有效性,就應特別關注節奏訓練。節奏是音樂曲目的基本組成形式,更是音樂持續發展的動因。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時,應引導學生分析節奏規律,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可以進行音樂演唱,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樂理視唱練耳知識的了解。也就是說,教師應系統性總結樂理視唱練耳的節奏,要求學生專業化的進行節奏短句創作并將其逐步演唱出來,并在高校中與其他學生互相聽記。這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進行訓練,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學生掌握的樂理知識進行針對性檢驗。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設計上,調式與調性都是學生要重點關注的,教師需儀式性組織學生進行曲譜訓練,讓學生輕松領悟大小調的要點與民族調式的要點,并做到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學生對調式與調性的理解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看譜視唱是樂理視唱練耳的重點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分析曲譜的記號,傳遞作曲家的真正感受,學生在不能充分領悟音樂術語的情況下是難以確切把握好作曲家的情緒的。教師和學生要一同深層次探索樂曲內在術語的奧秘,教師應給學生介紹生動形象的術語,讓高校學生可以靈活地詮釋樂理視唱練耳所學內容。
(四)優化教學內容,創新音樂教材
教師要優化教學內容,并對教學體系進行優化,合理選取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培育。教材的內容需體現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樂理視唱練耳學習的熱情,不可以僅僅利用理論知識來開展教學活動,還要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對學生的心理情緒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具備的音樂潛能。目前一些教師已經可以通過內容的創新來提高學生樂理視唱練耳學習能力,他們嘗試著豐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體系,可是因為現有的模式和西方國家的音樂模式有一定差異,所以實際的課程結構形態還是會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干擾。每一所高校都應關注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效率的有效性提升,利用民間音樂曲目增添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色彩,在編排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凸顯高校學生占據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注重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觀念變化,對實踐過程與綜合經驗進行融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樂理視唱練耳的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踐目標的設定,學校方則應增強教師的素養,鼓勵教師給學生提供優質資源,豐富彈唱和演唱的項目,對基本樂理的結構進行補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加入音準訓練和節奏訓練,帶領學生訓練曲目升調、曲目降調的技巧,按照多種模式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指導,引進樂器伴奏,鼓勵學生自主訓練,開展考察項目,對表現積極的學生進行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靈活地領悟音樂的節奏,分析樂理視唱練耳的彈唱關鍵點,給予樂理視唱練耳更多關注。除此之外,應重視教材的挖掘,組織學生進行節奏音準的訓練,借助簡單曲譜進行樂理視唱練耳訓練,激發學生訓練意識,讓學生全面欣賞多種形式的音樂。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分析學生的成長趨勢和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挖掘樂理視唱練耳教學中有益于學生長久發展的內容,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受和認知。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完善的教學方案,在幫助學生提升樂理視唱練耳實踐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激活學生思維,便于學生分析音樂組成要素。如此一來,學生就會進一步了解優秀演唱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并向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閆梅.論高校舞蹈專業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優化策略[J].戲劇之家,2021(32):139-140.
[2]閆琇虹.聲樂教學中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評《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J].中國教育學刊,2021(04):122.
[3]陳岳琴.基于音樂認知心理學的高校視唱練耳教學方式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刊),2020(36):153-154.
[4]馬霜.二聲部視唱在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0(35):112-113.
[5]何永璨.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現狀及其應對措施分析[J].大眾文藝,2020(20):197-198.
[6]于丹丹.互聯網時代高校音樂教學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探析——評《樂理視唱練耳整合課程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0):132.
[7]李坤.視唱練耳教學優化策略研究——評《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札記》[J].新聞愛好者,2020(09):111-112.
[8]趙小平.高校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評《樂理與視唱練耳》[J].領導科學,2020(08):129.
[9]黃莎.流行音樂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探索——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視唱練耳課程改革與構想[J].音樂探索,2020(02):140-144.
[10]郝倍.有關普通高校舞蹈學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中聲勢應用的教學反思[J].北方音樂,2019(2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