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小威
摘要:民族舞蹈既是舞蹈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性物質與精神財富,也是學校舞蹈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因此,學校在實施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自覺承擔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責任與義務,積極構建民族舞蹈文化傳播與弘揚環境。本文通過簡述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的關系,闡述民族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意義、問題,從教學理念、教師素養、教學形式及方法等多個角度提出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民族舞蹈 ?傳統文化 ?意義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2-0139-05
民族舞蹈即“以民族為創立主體的舞蹈藝術”,它是我國廣義“民間舞蹈”的重要構成部分,其自身受到地理聚落、地域文化、地方風俗等深刻影響,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舞蹈藝術體系。基于該舞蹈藝術體系衍生出了豐富、多元的民族舞蹈文化,涉及民族服飾、民族音樂、民族宗教等眾多要素。從舞蹈教育角度看,無論是將民族舞蹈納入專業建設范疇,還是將其作為獨立課程設計,民族舞蹈教學都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即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及傳播媒介,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的關系簡析
關于“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的關系”議題,可以從微觀、宏觀兩個角度進行簡析。微觀上,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之間保持著“技藝相關”的內在聯系,即兩者都基于舞蹈藝術形式、技巧、要素等生成,但在信息價值認知上存在一定差異。民族舞蹈教學側重于“知識信息”的研究,包括民族舞蹈形成機理、發展理論、實踐途徑等,而民族舞蹈文化側重于“綜合信息”的發掘,如各個少數民族舞蹈的歷史演變、少數民族舞蹈與生產生活環境的相互影響、民族價值觀在舞蹈藝術中的體現等。宏觀上,民族舞蹈教學與民族舞蹈文化之間保持著“文化生態”的廣義聯系,即兩者都屬于傳統文化生態的產物,但在傳統文化生態系統中,民族舞蹈教學、民族舞蹈文化處在不同的“生態位”上。例如,以“地理聚落”建立參照系,民族舞蹈教學承擔著民族舞蹈文化傳播載體、傳授中介等職能,它是傳承弘揚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循教育活動的一般組織范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舞蹈文化蘊含的娛樂性、即興化、原生態等特征。而民族舞蹈文化代表了一種高度穩定的舞蹈藝術風格及形式,它決定了民族舞蹈教學的方向與邊界。例如,云南、內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集中區域的民族舞蹈教學,勢必會受到傣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傳統舞蹈的深刻影響,學校在建立民族舞蹈專業(課程)時,也會優先選擇本地民族特征明顯的舞種。
整體上看,民族舞蹈教學依賴于民族舞蹈文化提供的資源,民族舞蹈文化滲透到了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身高質量、大范圍的傳承,這是兩者的基本關系。同時,在民族融合程度加深、外部文化沖擊、互聯網傳播環境干預等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學通過不斷創新發展,能夠為民族舞蹈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也能夠為保護我國優秀民族舞蹈文化構筑堅固屏障。
二、民族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
客觀上,學校在組織民族舞蹈教學中存在一定限制,教學活動往往側重于舞蹈技藝(如動作、節奏、體態等)的傳授,師生難以窺得民族舞蹈文化的全貌。將民族舞蹈文化納入民族舞蹈教學體系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起源、特色,提高對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民族舞蹈屬于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換言之,一種民族舞蹈能夠以相對穩定的風格、形式確立,意味著它符合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審美理念。如果忽視民族舞蹈文化背景,學生就難以理解民族舞蹈“因何產生”,也難以理清其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民族舞蹈與多元化民族文化意象、具象要素存在關聯,換言之,很多民族文化因子都在民族舞蹈中有著具體表現,如民族禮儀、民族服飾、民族價值觀等,被演化成民族舞蹈動作、表演、情感等具體表達部分,學生通過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有助于精準地抓住民族舞蹈的精髓。
(二)促進不同民族舞蹈文化深度融合
我國呈現出漢民族占主導地位、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社會形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不是孤立隔絕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深度融合是社會常態。從民族舞蹈教學角度出發,舞蹈藝術所表現出的差異性不僅存在于動作、服飾、音樂等直觀層面,其背后的民族舞蹈文化也有著鮮明的異質性。例如,蒙古族舞蹈屬于游牧文化的范疇,赫哲族舞蹈有著鮮明的漁獵文化背景,而漢族傳統舞蹈可歸納到宮廷文化體系。雖然民族(舞蹈)文化相對獨立,但同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框架內,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學活動中重視傳承民族舞蹈文化,可以促進不同民族舞蹈文化之間的融合,使其作用于舞蹈動作設計、舞蹈編排演繹、舞蹈服裝、舞蹈音樂等方面的創新。
(三)增強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有效性
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成為了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之一,各級各類院校及各專業、各課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都在大力發掘傳統文化底蘊、資源及要素等,以有效履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立足高校民族舞蹈教學場景,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為民族舞蹈教學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有效抵御了西方舞蹈文化的沖擊,為民族舞蹈文化傳承開辟了專業途徑。這是因為民族舞蹈教學通過培育民族舞蹈文化傳播力量(即“民族舞蹈人才”)的方式,推動了我國舞蹈文化形成良好的發展狀態與發展格局,確保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四)提升舞蹈人才的創新意識及能力
藝術的生命力源自不斷創新,民族舞蹈藝術要獲得可持續發展,自然離不開具有創新意識及能力的人才。直觀上看,傳統民族舞蹈教學存在“重術輕道”的弊端,是很難保障創新人才的產出的。所謂“重術輕道”,即重視民族舞蹈形式、技巧、動作等傳授,而忽視了民族舞蹈文化理念、內涵、精神等培育,這容易導致學生對民族舞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加強民族舞蹈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汲取豐富的、多樣的舞蹈藝術養分,引導學生在民族舞蹈差異中尋求共性,進一步發散探索、包容整合,從而創造出全新的舞蹈藝術形式,例如將多個少數民族舞蹈風格雜糅后,可以將其在現代舞蹈表演中呈現出來,這也是一種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民族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問題
(一)缺乏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教學理念
直觀上看,我國舞蹈人才培育領域存在強烈的功利心理,特別是專業舞蹈高等院校領域,人才培育基本上錨定“舞者”這一狹隘目標,而非將教學重點放在“舞蹈家”的培育上。以“舞者”(即舞蹈表演人才)為培養目標,會導致民族舞蹈教學聚焦于舞蹈技藝層面,學生大部分時間被用來訓練基本功、掌握舞蹈動作、熟悉舞蹈編排,這樣可以確保舞蹈人才畢業后獨當一面,但缺乏對民族舞蹈的深刻理解。尤其在教學過程中,民族舞蹈文化的內容淺顯、簡單,教師大多是走馬觀花般地介紹民族舞蹈的產生、演變、特色等,缺乏對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教學理念。相對應的,學生極少全面掌握民族舞蹈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更談不上將民族舞蹈形式與民族舞蹈文化建立關聯。同時,高校民族舞蹈教學活動中,相關課程的設置也難以滿足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需求,如舞蹈專業的主要課程是“舞蹈編導”“舞蹈學”“舞蹈基本功訓練”“舞蹈表演”等,而民族舞蹈文化課程課時少、安排不合理。
(二)師資隊伍缺乏民族舞蹈文化的熏陶
舞蹈教學具備強烈的“言傳身教”特征,教師自身是否具備良好的民族舞蹈文化素養,會直接影響到民族舞蹈教學的效果與質量。現實情況下,很多高校舞蹈師資隊伍是由“通才”構成的,相當一部分舞蹈教師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民族舞蹈訓練,即便在某一類民族舞蹈表演方面具有豐富的造詣與經驗,卻未必了解該民族舞蹈文化。這就導致在教學活動中,只能面向學生一板一眼地傳授動作技巧,學生則是面向教師機械模仿,根本談不上對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體驗。
師資隊伍缺乏民族舞蹈文化熏陶的現象,從近年來的一些舞蹈作品中可見一斑,如“桃李杯”產生的優秀民族舞蹈作品《巴郎》《喊月亮》等,不同程度地存在“表里不一”的現象。如解放軍藝術學院創作的《巴郎》,其在形式上屬于維吾爾族舞蹈,北京舞蹈學院創作的《喊月亮》屬于彝族舞蹈,雖然作品中包含了維吾爾族、彝族服飾元素,以及必要的少數民族舞蹈動作,但構成舞蹈作品主干的則是“基本功動作”,過度強調技術、技巧(如旋轉技巧、前橋、跪轉等)的體現,會導致民族舞蹈文化色彩被削弱,不能很好地彰顯民族性格與風情。
(三)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校傳統民族舞蹈教學模式的一大弊端在于,教師面對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教育對象,普遍采取了統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這樣一來不僅容易導致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也形成了“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客觀上,不同教師對于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存在差異,在“一對多”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將主觀理念、觀點等強加給學生,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民族舞蹈、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意愿。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分析,民族舞蹈技巧、經驗及文化成分等,無法通過教師直接傳遞給學生,它需要借助學生固有的民族舞蹈認知體系,逐步實現對外來教學內容的內化。然而,由于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導致學生長期處在被動接受、機械模仿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對民族舞蹈學習的抵觸心理,這顯然是不利于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
(四)民族舞蹈教學方式和方法較為陳舊
現階段,我國舞蹈教學普遍采取的是“在場方式”,即教師、學生同處于一個教學場地中,主要采取的“言傳身授”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口頭傳授舞蹈要領、親身示范標準動作。應該說,在場教學方式與“言傳身授”教學方法對于民族舞蹈教學具有普適性,且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缺陷在于,這種教學方式方法過于陳舊,它只能將舞蹈家、舞蹈教育先輩等總結的經驗傳遞給學生,更確切地說,是將規范的舞蹈動作、復雜的舞蹈技巧、關鍵的舞蹈事項等展現出來,既難以對民族舞蹈文化進行深刻剖析,也很難激活學生的自主創新動機。民族舞蹈源自民間社會,故教學方式方法應保持開放性、創新性,同時打破師生同時在場及言傳身授的固有模式。
四、民族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對策
(一)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樹立文化傳承理念
為實現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傳承民族舞蹈文化,關鍵在于打破“重術輕道”的桎梏,促進民族舞蹈技巧與民族舞蹈文化教學的平衡,具體對策如下。
第一,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注重民族舞蹈文化情境創設,加強民族舞蹈文化闡釋,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民族舞蹈作品的來源、風格、情感、意義、價值觀等要素。例如,在具體的少數民族舞蹈作品講解過程中,要摒棄“動作解構”方法的過度應用,先為學生展示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如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圖騰崇拜、居住環境、生產方式等,掌握少數民族舞蹈動作是如何產生的,這樣可以避免對少數民族舞蹈動作的盲目分解,即便進行民族舞蹈的重新編排或創新,也能始終保持民族舞蹈文化的獨特韻味。
第二,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注重民族舞蹈文化意象分析,建立民族舞蹈抽象表達與具象事物的關聯。動作是民族舞蹈教學的基本單位,它是對民族文化中具體事物的抽象轉化,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文化意象分析,可以提高文化傳承的有效性。例如,蒙古族代表舞蹈“盅碗舞”的許多動作,與蒙古族同胞的生活環境、所用器物等相關,蒙古族聚集地氣候寒冷,“飲酒驅寒”是蒙古族同胞的日常需求,加上游牧遷徙的生產習慣,盅碗作為酒器在生活中地位特殊,因此成為了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此外,蒙古族舞蹈給人一種“大開大合、粗獷豪爽”的感覺,其腰部、肩部的動作幅度很大,這與蒙古族同胞日常騎馬、奔馳草原的習俗密切相關。
第三,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民族舞蹈文化差異的解讀,幫助學生建構民族舞蹈體系思維。民族舞蹈是一個龐大的文化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區分差異,使得不同民族舞蹈內容與民族舞蹈文化“對號入座”。例如,以校本課程的方式,開設“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課程,全方位構建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的內在聯系,如“漢民族舞蹈與宮廷文化、農耕文明的關系”“蒙古族舞蹈與草原文化、游牧文明的關系”“維吾爾族舞蹈與綠洲文化、西域文明的關系”等。
(二)打造學術研究型師資隊伍
從創新角度出發,民族舞蹈師資隊伍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向“學術型教師”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文化藝術生產、傳播、交流等變化,其中最關鍵的“自我提升”,就是提升民族舞蹈文化修養,即讓自身從“教舞蹈動作”的狹隘職能中擺脫出來,具體對策如下。
第一,從教學工作入手,拓寬民族舞蹈文化學習渠道。例如,教師長期擔任某一種少數民族舞蹈教學工作,可結合課程、教材等內容,從報刊、文獻、網絡平臺等媒介汲取文化養分,不斷完善民族舞蹈文化理論體系。
第二,從藝術實踐入手,通過觀摩民族舞蹈名家的表演,對比舞蹈藝術與民族舞蹈教學的差異,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動作與技巧,為民族舞蹈文化的展現提供更多渠道。事實上,很多高校民族舞蹈教師的研究成果,是以舞蹈作品創造為展現形式的,這種藝術實踐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契機,可以增強教師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的結合性,教師按照自身對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重新設計、編排民族舞蹈動作(教學內容),可以更深刻地詮釋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
第三,從田野調查入手,主動融入民族舞蹈文化環境。民族舞蹈教師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之上、校園之內,應積極走入民間社會場景、接觸少數民族同胞,零距離感受傳統民族舞蹈文化,從而獲得更豐富、真切的體驗。例如,廣西地區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師,可借助壯族“三月三歌會”的活動,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掌握壯族舞蹈文化的演變與規律,同理,彝族同胞的“火把節”、苗族同胞的“龍舟節”、拉祜族同胞的“月亮節”等,都是融入民族舞蹈文化環境的契機。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民族舞蹈教學具有一定靈活性,包括民族舞蹈類型選擇、人才培養方向、課時安排、內容設計等,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舞蹈院校的資源稟賦。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學活動中,要規避“一刀切”的實施策略,賦予學生民族舞蹈學習充分的自由裁量權,即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強調,文化自覺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影響因素,而要形成文化自覺,關鍵在于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在具體對策方面,高校舞蹈專業可通過“社團活動”“演藝活動”“競賽活動”等方式,為學生開辟民族舞蹈文化了解渠道。例如,在民族舞蹈社團中,基于角色(服飾)、儀式(社交)、場地(空間)三個維度營造民族舞蹈文化氛圍,讓學生長期處在某一種民族舞蹈的文化生態影響下,以此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覺。
(四)創新民族舞蹈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一方面,創新民族舞蹈教學方式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即根據當地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稟賦特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其充分融入民族舞蹈文化環境中。如“秧歌舞”在東北、西北地區均有分布,但東北秧歌舞的突出特點是小步快走,而西北地區秧歌舞的突出特點是“高抬腿”,這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即平原-高原)密切相關,可通過實地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不同文化資源稟賦差異下的舞蹈動作合理性。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創新上加強新媒體、互聯網技術等運用,如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法”“混合教學法”等,充分釋放民族舞蹈在新媒體及“互聯網+”傳播空間的魅力,指導學生自主創新民族舞蹈形式,并通過短視頻、直播等途徑展現出來,為職業生涯發展夯實基礎。
五、結語
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舞蹈的根源所在,無論是以“經驗性傳授”為教學任務,還是以“創新性探索”為教學目的,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都是大前提。在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策略方面,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利用本地民族舞蹈文化資源,并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文提出了教學理念改革、教師能力提升、學生態度引導及方式方法創新等對策,以供民族舞蹈教學主體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響.基于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的民間舞蹈教學[J].藝術評鑒,2020(12):120-122+145.
[2]劉荔,李偉.推動民族舞蹈教學,傳承民族舞蹈文化[J].藝術大觀,2021(14):80-81.
[3]仁青志瑪.談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教學[J].戲劇之家,2020(32):111-112.
[4]張妮.民族舞蹈教學中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J].戲劇之家,2022(29):123-126.
[5]鄧子威,王雪萍.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的融合探討[J].藝術評鑒,2022(16):118-121.
[6]張垚瑤.寓舞于俗——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文化學審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7]張帥,衛艷蕾.民族舞蹈教育及舞蹈文化傳承發展路徑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2(05):141-145.
[8]劉夢.新時代民族舞蹈的傳承傳播價值及策略——基于土家族舞蹈傳承傳播困境的相關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0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