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佳
【摘要】對課堂教學展開革新、創優,建立生本課堂,已經成為新課改的落腳點。要想讓生本課堂落地生根,就要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讓感官成為教學切入點,助力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科學教學中引入多感覺教學,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感知點、思維點,給他們帶來更豐富、深刻的認知,對彰顯科學實驗價值有積極作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顯得尤為關鍵,教師要多措并舉,借助不同方法,篩選獨特視角,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在多感覺反饋中完成對實驗內容的把握,逐漸內化知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多感官;反饋;立體構建
科學教學中,實驗是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儀器、設備等物質材料的助力下,有目的地探索事物屬性的學習方法。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諸多因素輔助,作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顯得格外關鍵,它是教學活動成功的有效保障,也是構建智慧課堂、高品質課堂必不可少的因素。小學階段,教師要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升級教法,給出具體化、形象化的指引,打破科學實驗模式化的操作步驟,結合學生思維感知,調動他們的感官,在手眼腦的協作互助中激活學生思維,順利啟動實驗。
一、視聽覺調動學生多向感知
1.趣味闡述,激活教學主體
作為人體的重要感官,聽覺對人產生的作用極大,生活中處處需要聽覺的輔助。學習過程中,聽覺的助力作用異常顯著。有了聽覺作為輔助,學生能夠更好的感知知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才會逐漸得到提升。課堂教學中,聽覺調動是啟動學生認知的有效方法。教師不妨從聽覺角度著手,對學生展開針對性指引。課堂中的聽覺觸動主要可以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無論是教師闡述,學生聆聽,還是學生闡述,教師聆聽,都能為課堂注入嶄新動力。聆聽效果的呈現關鍵是闡述。闡述生動有趣,形象具體,自然能夠給聆聽者帶來更豐富的情感觸動,快速激活他們的認知。科學學科具有極強理論性,涉及到的知識也相對專業。教師不妨從趣味性角度出發,進行有效闡述,讓抽象的知識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對學生有極強的觸動性。運用語言啟動課堂,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生動講解和故事引導都是語言導學的具體體現。學習教科版六年級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了吸引學生,教師先給學生講述特種兵接頭用手電筒做暗號的故事。“叢林深處,特種兵大衛與大部隊走散了,這里正在舉行一場紅藍對抗賽,叢林中不僅有自己的戰友,還有‘敵人’,那么大衛要如何辨別對方是戰友還是敵人呢?”曲折有趣的故事讓學生產生了極強的學習欲求,快速進入思考狀態。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想到了手電筒。教師順著學生的思維,繼續講述故事,將他們引入實驗操作狀態。當然,在猜測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向著不同的方向延伸,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不能讓學生的思維脫軌。實驗本身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復雜性和專業性,為了削弱學科屬性,教師運用通俗的語言展示故事,將學生引入獨特情境中。故事導學調動了學生的聽覺,營造出既神秘又緊張的氛圍。在環境的渲染下,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喚醒學生過程中,可使用的方法是多樣的。趣味闡述是常用教法。教師進行創新運用,在融合嶄新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基礎上,借助趣味化、豐富性的語言描述,快速啟動學生對科學學科理論知識的感知。
2.媒體調度,鋪墊實驗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五個感官中,視覺對學習效率產生的影響最大,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視覺是借助眼睛觀察事物,在觀察過程中,視覺接收信息、分解信息,為認知啟動做鋪墊。可以說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對文本內容的感知還是展開實踐操作,都離不開視覺參與。為了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視覺觸動,操作過程中,可以融合相關輔助手段。畢竟教材內容有限,且教材內容大多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的,根本無法引發學生感知興趣。多媒體有自身獨特屬性,能夠將靜態畫面進行轉化,以動態展示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內容呈現方式極具吸引力,能夠更好地調度課堂,為科學實驗的順利開展鋪墊基礎。
小學生思維認知具有局限性。這就需要豐富教學輔助手段,借助多媒體,實現教與學、學與思的多重互動。學習“光的反射現象”,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組趣味視頻資料。視頻主題中呈現出很多一樣的事物。在播放視頻之前,教師給出問題作為指引,讓學生思考:這是真的嗎?如視頻中有五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孩子,教師指導學生細致觀察,讓學生對五胞胎的真假狀況進行分析。趣味化的游戲讓學生異常激動,他們根據教師的提示,積極參與到視頻觀看和觀察中。視頻播放不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關注,啟動他們的感覺,更是要讓他們在觀察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引發他們主動思考。小學生容易被表象蒙蔽,缺乏主動思考、主動探究意識,教師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快速啟動了他們的多元思維,為后續實驗操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興趣是最強勁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依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抓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多媒體為橋梁,激活學生視覺,引發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感知欲求,在學習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課堂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探索動能,對進一步優化實驗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觸嗅覺觸發學生多元思維
1.豐富素材,感知學習流程
科學實驗的順利推進需要材料作為支撐。材料不僅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物質基礎,還是學生認知轉變的催化劑。可見,材料在實驗教學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決定性作用。教學設計中,材料是必須考慮的因子。材料選擇會直接決定實驗效果展現。在選擇材料時,必須摒棄固有認知限制,去思維化。通常來說,實驗操作是由固定材料組成的。但這種固定性只是相對而言,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實驗特點和教學需要適時進行擴充。實驗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素材選擇,自然需要調動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實驗教學也會變得趣味盎然。
豐富多樣、五彩繽紛的實驗素材對學生有極強吸引力,也能夠增加實驗的科學性。學習“哪個傳熱快”,這個實驗要讓學生對塑料、木頭、銅、鋁、鋼等不同材料的傳熱效果有基本感知。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是五種,為了拓展知識面,教師沒有對材料進行介紹,直接采用貼標簽的形式,讓學生在材料觸摸中有基本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在原有5種材料的基礎上加入了陶瓷這個常見的材料形式。學習活動伊始,教師先讓學生用手觸摸材料,用鼻子聞,然后將感受記錄下來。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驟,學生進行操作。因為增加了一種材料,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為了助推實驗順利進行,體現教學趣味性和豐富性,觸發學生的多元思維,教師沒有拘泥于傳統實驗材料的限制,而是給出備用材料,讓學生有多種選擇。學生根據自身喜好以及實驗特點自主選擇素材。素材的多樣化激活了他們的敏感神經,拓展了學生的認知。在材料接觸中,學生對實驗產生了濃厚探研興趣。
2.主動質疑,切準學生思維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旗幟鮮明的指出:“理解自然現象和解決識記問題是小學科學需要達成的基本目標,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實踐,實現知識融合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提升,科學素養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所謂“愚巧之間在于一問”。提出疑問說明思維在高速運轉,知識在不斷的深入人們腦中。作為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要想將小學科學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學科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必須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學生提問,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很多信息,問題是對信息的歸納梳理,有效反饋。教師抓住這一關鍵時刻,結合相關問題,給出對應性點撥、指導,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學貴有疑。然而疑問的產生不是平白無故呈現的,一定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本身的認知與新知識產生了矛盾沖突,才會讓學生主動思考,找到矛盾點,進入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學習矛盾點就是最好的切入點,能夠為實驗教學注入強大動能。學習四年級科學“巖石的組成”,學習活動伊始,教師沒有急著讓學生進入實驗操作過程,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大膽猜測。“這些大小不同橡皮泥球,他們被碾壓后會呈現出什么樣的形態?”“還能是什么形態,肯定是扁扁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這時學生的思維尚未真正啟動。教師借助實驗操作的形式,用事實說話。學生按照實驗步驟,一步步的操作完成。展示環節,每個學生展示出來的變質巖形態不一。這讓學生很是疑惑,他們的腦中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教師抓住有利教學時機,引導學生找尋答案。因為有了疑惑,學生學習熱情大大提升,很快找到了事情的真相,由現象看到了本質。
問題的生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縝密度的體現。實驗過程中,學生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會接觸各種材料,對其屬性和質地有基本了解和把握,也會對實驗過程或結果產生疑問。教師不妨抓住學生思維點,促使他們主動質疑、釋疑,高質量完成實驗操作。
三、運動覺修煉學生多重素養
1.實操展示,錘煉實踐能力
實踐操作不僅是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升級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教師要以訓練為抓手,錘煉學生的多重能力。具體操作中,教師要注重訓練方法的選擇。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存在差異,對知識的感知呈現出個性化特征。教師要對教學學情有精準了解和把握,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采用分層訓練的形式展開具體化、針對性引導。雖然引導方式不同,訓練題的難度系數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設置,訓練目的要明確,都必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實操時,教師要時不時地將學生推向學習活動最前沿,讓他們在展示交流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實驗精髓。
科學實驗教學,再多的理論展示都不及實踐操作。在具體操作中,學生有了切實感受和體驗,學習認知能夠得到快速激活。學習六年級科學“水的蒸發和凝結”,這個實驗需要學生借助一系列的實驗材料制作出露和霜。無論處于什么階段的學生,他們都非常感興趣。但其實這是兩個實驗,為了給學生以更強烈的刺激,教師進行理論講解,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操作過程中,學生兩兩合作,進行思維交流,課堂學習氛圍異常濃厚。為了讓實驗結果更明顯,教師引導學生同時進行實驗。一部分學生進行人造露的操作,一部分學生進行人造霜的操作。在對比實驗中,學生對知識有了更精準的把握,霜和露的差異性也更能體現出來。展示環節,教師隨機抽取,學生參與熱情極高。在積極主動的展示操作、系統講解中,學生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實操演示是教學反饋的具體化。小學生愛表現,喜歡被關注。教師以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切入點,借助操作展示的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吸收、轉化情況。根據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對學生建立科學認知結構情況有了更精準的把握,為后續深度訓練提供依據和參考。
2.對接拓展,形塑學科素養
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從生活中衍生出來又更好地解釋生活、服務生活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實驗操作必須與生活進行對接。脫離生活講解科學實驗,猶如無源之泉,學科魅力難以真正凸顯出來。為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設置科學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實驗為基點,進行適當拓展,在多重對接中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知識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拓展延伸的過程。掌握一個知識點不難,難的是從一個知識點出發,延伸出更多的知識點。對接訓練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運動覺,讓他們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獲得更深刻的認知,完成思維升級。
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引發思維革命。學習“身體總指揮部”,教師從教材中設置的實驗著手,引導學生玩“翻轉打手”和“快速抓尺子”的游戲。游戲過程中,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思考狀態,很快對刺激與反應的知識有了系統了解和把握。為了強化正向刺激,鍛煉學生反應能力,教師從生活中尋找切入點,結合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具體設置時,為了給學生帶來更有效的感知,教師設置的題型異常豐富,既需要學生調動腦力,主動思考,還需要他們進行正確演示。如教師描述一個地震突然到來的場景,學生要用演繹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做出反應。實驗操作過程緊湊有序,學生在多元情境中進入思考狀態,完成了對知識的深度吸收探索。
實驗教學中,彰顯學生創新思維是重要目標追求。設置實驗時,教師就要進行優化創新,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視角出發,給學生提供多種思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深刻體驗科學研究的創新過程,完成學習的整體性規劃。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將感覺器官稱之為建立聯系的器官。在感覺器官的調動下,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快速感知知識,將自身認知與新認知聯系起來,進而獲得新的認知。每一次聆聽、觀看、觸碰、操作,學生都會獲得新的感受和理解,知識學習也會向著更深一層邁進。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的學科,要想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完成科學素養形塑,教師不妨借助視聽覺,調動學生多向感知。從觸嗅覺視角,觸發學生多元思維。從運動覺著手,修煉學生多重素養。
【參考文獻】
[1]何軍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新課程導學,2021(Z1).
[2]劉忠慶.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探索[J].遼寧教育,2022(09).
[3]謝木生.小學低年級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對策思考[J].名師在線,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