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淼
【摘要】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做好教情和學情分析,針對教學實際需要設計概念教學策略。解讀幾何概念本質、組織概念對比學習、梳理概念關聯對接、注重概念應用實踐,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最有效的幫助,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在主動思考和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教師借助概念展開教學安排,組織學生展開概念化學習和實踐探索,學生在創造性學習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探索
數學概念有豐富內容,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中,教師對幾何概念進行本質解讀,組織學生展開概念對比學習,根據概念關聯性進行梳理和探索,在概念應用中內化學習認知,都能夠創造教學亮點,順利啟動學生數學思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程安排,利用數學概念打開教學程序,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徑,能夠為學生帶來強有力的幫助。學生對幾何概念的理解大多比較膚淺,教師以概念解讀為抓手,引導學生在概念理解和應用中掌握概念,對全面提升學科核心能力有重要現實幫助。
一、解讀概念本質,建立直觀形象
數學幾何概念解讀時,教師要考慮學生接受現實,利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進行匹配設計,能夠及時喚醒學生學科思維。圖畫引導、媒體展示、問題調度、案例解讀等,都可以對學生多種感官帶來觸動,教師要對概念內容進行先期研究,結合學生學習需要做對應設計,讓學生在主動觀察、思考、討論中形成有形認知。同時,教師要借助一些工具書,或者利用網絡展開概念信息搜集,以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一定認識,教師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角度進行設計,要求學生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圖案,分析其特點,關注角、邊的關系。學生積極觀察這些圖形,對其特點進行梳理和歸結,從區別和聯系兩個角度進行研讀,逐漸形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名稱,建立系統性概念認知。教師要求學生觀察身邊圖形,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案例,現場對其特點和各個部分名稱進行解讀和展示,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
教師利用圖形展開教程安排,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做對比分析,找出各個部分的特點,從異同兩個角度進行具體分析,逐漸形成系統性認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概念體系。特別是結合身邊觀察經歷做現場展示和解讀,為學生帶來深度研學機會。解讀概念本質,能夠為學生帶來專業學習啟示,教師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展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實例探索,其啟動效果顯著,學生在主動思考和討論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二、組織概念對比,強化學習體驗
同類比較有助于做好細節區分,在數學概念解讀環節,教師將相近數學概念進行對比解讀,要求學生展開對比性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細節對比中形成直觀認知。“有比較才有鑒別”,對比是最為有效的概念解讀手段,教師精心選擇比較對象,結合學生學習認知展開對應設計,推出一些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對比討論中達成學習共識。學生占有概念信息缺乏系統性,教師在對比學習設計時要做出必要的提示。
數學概念眾多,教師需要做好學情分析,學生有概念認知積累,如何做好概念銜接,這是最為關鍵的。如教學“周長是多少”,教師拿出一根細線,要求學生利用這根細線,現場圍成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心形的圖案。學生紛紛要求嘗試操作,課堂學習氣氛火爆,經過多輪操作,學生成功圍成這些圖形。教師推出“周長”概念,因為學生有操作經歷,自然能夠快速理解周長概念,并對周長計算方法產生研究興趣。教師要求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進行對比研究,學生互動交流熱情高漲,從對比討論中逐漸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為促進學生概念認知的內化,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直尺測量身邊的規則圖形,計算其周長,學生開始觀察和行動,找到不少物品,開始周長測算行動。教師觀察學生實踐情況,對存在問題進行糾偏指導,給學生以學習啟示。
周長概念最為簡單,計算有規律,也有計算公式可以利用,教師從概念解讀角度出發展開訓練設計,要求學生先用細線圍成規則圖形,然后進行觀察和歸結,通過概念解讀進入操作環節,其應用效果顯著。學生對身邊熟悉的圖形進行測量和計算,精準算出其周長,這是利用概念解讀帶來的效果。數學概念眾多,教師從概念解讀出發進行學習引導,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線,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從概念研學中獲得的學習啟示更為豐富,自然掌握了周長計算能力。
三、梳理概念關聯,理清數理關系
數學概念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從概念關聯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對相關聯概念進行多重對接思考,這樣可以形成系統性認知。學生對幾何概念比較熟悉,但對概念關聯度缺少基本研究,教師有意識設計一些概念關聯解析任務,引導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學習,對概念關聯性做多重比較,可以創造更多學習研討機會。學生對研學任務比較有責任感,教師精心組織研學活動,其助學效果顯著。
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高度對接,教師在概念教學設計時,要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展開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到概念關聯思考之中。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教師引導學生先觀察一些圖形,讓學生延伸思考:這些圖形對折后能夠重合嗎?學生開始觀察和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實踐操作,進入研學環節,開始繪畫和裁剪,進行對折嘗試,對能夠重合的圖形做細致觀察,總結出一些共性特點,逐漸理清軸對稱圖形的相關概念內涵。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操作,對軸對稱圖形特點進行重點探究,逐漸形成數理關聯認知,歸結出數學概念。
為延伸學生學習視野,教師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規則圖形,對其屬性做出具體判斷,哪些圖形屬于軸對稱圖形,哪些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歸結出判斷標準。學生開始觀察身邊圖形,從對稱重合角度進行思考,這些圖形帶有立體性,學生觀察和思考也需要三維思維的支持,其訓練價值極高。教師利用生活案例進行調度,要求學生做生活觀察和思考,找到思維切點,利用數學概念進行延伸學習,逐漸形成學科認知。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圖形是比較熟悉,但沒有專業研究經歷,教師創造這樣的研學機會,學生感覺更為靈敏,其啟動效果是極為顯著的。
四、注重概念應用,培養數學思維
教師執行概念教學方案時,要重視概念應用訓練的設計,讓學生進入實踐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建立概念認知。學生對幾何應用題目比較有感覺,教師有意識滲透概念應用內容,提出概念解讀任務,要求學生應用概念,還要解讀概念應用價值,這樣可以為學生帶來系統學習認知。教師關注概念應用解讀,推出更多概念應用訓練任務,學生主動響應,其研學程序順利啟動,教與學達成更多對接,學生思維啟動順利,學力鍛煉效果良好。
數學生活應用無處不在,教師借助一些生活案例進行教程安排,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以提升其學習品質。如教學“間隔排列”這部分內容,教師先展示一些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對圖片信息做歸結處理,歸結出圖形排列規律。學生對圖片觀察學習最為熟悉,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按照教師要求進行觀察和梳理,歸結出圖形排列規律。教師結合學生觀察總結情況,投放數學概念—間隔排列,并對其內涵做細化介紹,學生有觀察思考經歷,自然能夠順利接納這些信息。為強化學生數學概念認知體驗,教師要求學生做生活觀察,找到一些間隔排列的案例,并利用圖形做具體介紹。學生都有生活觀察經歷,很快就找到一些案例,開始繪制圖形做展示介紹。
教師指導學生繪畫,鼓勵學生做針對性介紹,學生很快理清操作路線。間隔排列在生活中有太多應用案例,教師從生活應用角度展開訓練設計,要求學生觀察之后進行繪圖設計,介紹間隔排列的規律設計,給學生帶來更為鮮活的學習體驗。學生從觀察到繪圖,從解讀到展示,其概念認知得到升華,學習體驗逐漸豐滿。概念解讀和應用有先后關系,教師鼓勵學生從概念角度展開實踐探索行動,為學生內化數學概念認知創造良好條件。
小學數學學科蘊含豐富幾何概念內容,這些概念是解決數學幾何問題的關鍵內容。教師圍繞概念解讀展開教學安排,為學生提供概念解讀學習機會,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這對全面提升學習品質有重要現實幫助。數學幾何概念眾多,其助學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利用概念進行教學設計,啟動效果顯著,教學應用前景廣闊,值得教師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張宏.小學數學幾何概念建模之實踐探究—以“認識三角形的高”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29).
[2]曹慧清.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研究—以“三角形的高”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2(22).
[3]顧珺博.關于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