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養成講文明、有禮貌的良好文明禮儀,使幼兒習得必要的社會行為規范,也是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時期既是一個人文明禮儀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行為習慣、道德品質養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對促進幼兒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禮儀教育;文明;育人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教育即是培育充滿活力的幼兒,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因此,在開展禮儀教育實踐過程中,要以幼兒的生活需求出發,多形式、多途徑引導幼兒掌握禮儀知識、鞏固禮儀言行、豐富禮儀經驗,最終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形成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從而獲得身心和諧發展、綻放童心活力。
一、優化環境,營造氛圍
環境擁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讓每一寸空間都“說話”,每一處環境都“育人”,環境能成為我園禮儀教育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首先,教師從班級環境入手,讓幼兒在文明的環境中學習、游戲。在游戲區域,可以張貼和孩子們共同制定的禮儀規則圖片;在生活環境中增加了排隊的標志線,以及墻面張貼幼兒園規則禮儀的圖片等,并且結合故事、兒歌、表演等形式,在一日生活中不斷強化和提醒,培養孩子的行為規則。孩子們對玩具的歸類、整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在如廁、喝水、拿毛巾、取餐具時也形成了排隊意識,孩子們的規則意識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行為實踐,體驗禮儀
開展禮儀教育需要基于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實際生活以及幼兒的興趣,根據陳鶴琴教育理論,教師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禮儀教育,并以兒童的視角發現他們禮儀的閃光點,用兒童的語言去解讀。
1.游戲情境中融合規則禮儀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在游戲中,幼兒可以在看中仿、動中學。如:情境表演“吃飯”讓幼兒通過觀看表演知道吃飯時要坐端正、手扶碗,專心吃,然后帶領幼兒開展模仿體驗游戲,鞏固正確的用餐禮儀;在音樂游戲“我和我的朋友”中,孩子們可以學習結交朋友的各種方法,感受有朋友的快樂;手勢游戲“客人來我家”,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習得待客的一般禮節……通過體驗多種有趣的游戲,促進幼兒對禮儀行為的認知和鞏固。
2.教學活動中滲透規則禮儀
教師還將禮儀教育滲透在各學科領域中,選取適合各年齡階段的禮儀故事、兒歌等,幼兒在游戲化、情境式、趣味性的教學形式下自然地習得了禮儀知識,鞏固了禮儀行為,讓幼兒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綻放禮儀光彩。
(1)巧選繪本。教師挑選一些含有禮儀內容的繪本,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大衛不可以》《圖書館的獅子》等開展教學活動,將抽象的禮儀概念通過繪本轉化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和故事,大大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從意識和情感上引導幼兒真正理解文明的行為舉止是怎么樣的、我們為什么要保持這樣的舉止,讓幼兒“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幼兒自發、自主地提升禮儀素養。
(2)結合節日。我國有7大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有很多節日禮儀、規則。我園結合傳統節日,以“多形式、重體驗、習禮儀”的特點,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了解傳統節日,傳承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尋點”法—思考傳統節日活動的核心。如“國慶節”活動,教師把“點”定為“祖國媽媽生日了”,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先讓孩子們觀看國慶節的升旗儀式;接著進行“小小紅旗送媽媽”的制作環節,讓孩子們初步感知五星紅旗的組成;最后,讓孩子們欣賞全國各地的國慶節活動。
“品食”法—用節日食品調動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感知。如重陽節親子一起制作桃酥、重陽糕,和爺爺奶奶一起分享,使幼兒懂得要尊重長輩,并明白表達感情要付諸行動的道理。
(3)融入經典。教師選取傳統小故事開展一系列禮儀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學會禮貌用語學會友好交往等。通過開展教學活動“孔融讓梨”,引導孩子懂得禮讓,知道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聽賞禮儀故事《黃香溫席》,教師先采用播放視頻、故事導入的方式,感受黃香對長輩的孝順;接著經驗遷移,幼兒分組看圖討論,了解生活中自己對長輩不同的關愛方式。孩子們在感受傳統故事的過程中知道孝敬長輩是傳統美德,并引導他們在生活中付諸行動。
3.角色扮演中體驗規則禮儀
角色游戲能極大地滿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實現自我教育,幼兒開展角色游戲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熟悉社會規則的一個過程。同時,角色游戲給幼兒提供了充分自主、自由的交往環境和空間,是幼兒習得禮儀知識、技能,鞏固禮儀行為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圖書吧”游戲中,“小小圖書管理員”天天正在給小朋友分發圖書,天天隨手拿起圖書扔給靈靈,由于天天用力過猛,圖書掉到桌子下面。“我們要一本一本雙手發給大家”“對,應該雙手遞”“應該封面朝上給同伴”……小朋友們就如何分發圖書展開了熱烈討論。
通過這樣一個事件,在孩子的討論下,他們學會了雙手遞接物品,知道遞接鋒利的物品時,要把鋒利的一邊朝向自己。現在每當遞接物品時,孩子們都會彬彬有禮地雙手遞、雙手接。
三、特色活動,傳遞禮儀
1.“禮儀小天使”實踐崗
教師除了努力深化行為規范、禮儀教育的育人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還組織幼兒參加 “禮儀示范員”“禮儀之星”等評選活動,引導幼兒將禮儀行為內化為自身的良好品格,讓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禮儀小天使”實踐崗,寶貝們身披著亮紅的“禮儀小天使”綢帶,有禮貌地與來園的家長、小朋友以及老師說好,同時,大家也深受感染,給予溫暖的回應。問候禮儀成為了幼兒園里一道文明而和諧的風景線。
2.“禮儀小達人”頒獎禮
每周老師們會組織幼兒開展“禮儀小達人”頒獎活動,每到這個時刻便是幼兒最興奮、最激動的。孩子們知道這是對他們文明行為的充分肯定,也能讓他們感受到禮儀行為帶來的魅力和自信。
另外,教師在墻面創設了“星星點燈”的生活環境,墻面是貼有每個幼兒大頭貼的小燈,幼兒只要遵守一起制定的班級禮儀公約,就能去按下按鈕點亮自己的“小燈”,并獎勵幼兒一顆“禮儀之星”,在老師的激勵、同伴的影響、自身的努力下,幼兒的禮儀行為逐漸提升。
3.“禮儀潤童心”小劇場
為更好地促進幼兒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展示幼兒“學禮、知禮、懂禮、用禮”的教育成果,可以每月開展“文明禮儀潤童心”的活動。
小班以“團結友愛,親親一家”為主題,通過節目表演傳遞愛的禮儀,如:古詩表演《憫農》、舞蹈《禮貌歌》;中班以“感恩你我,真情成長”為主題,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身邊的朋友,如:歌舞《學習雷鋒好榜樣》、情景劇《文明郊游》;大班則以“吟誦經典,傳承禮儀”為主題,一起唱起文明禮儀之歌,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手勢舞《禮儀之邦》。
純真的禮儀為大家展示了別樣的風采,通過一系列的演出活動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要行禮儀之舉,做文明之人。
四、家園配合,鞏固禮儀
首先,教師積極引導家長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在家庭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守公德等,展現自身良好的禮儀素養,為幼兒起到引領示范的好表率。
其次,教師開展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有針對性地和家長一起分享、交流孩子的成長軌跡,也提出一些需要改善之處。教師鼓勵家長分析總結家庭中的禮儀情況,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和幼兒一起探討定制家庭禮儀,并且實施。比如:在情感方面以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等為主;在生活方面主要以垃圾分類、節水節電、我愛勞動等為主,家長的言傳身教才是根本教育手段。
總之,教師開展禮儀教育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的引導和啟發;同時,也需要滲透在環境和多彩的一日生活中。規則禮儀無處不在,教師也將繼續在禮儀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更具多元化,使禮儀培養更具時代性和先進性,努力培養知禮好學、誠信守正、寬厚孝義等具有良好品質的新一代人!
【參考文獻】
[1]嚴菲婭.為孩子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礎—淺談幼兒禮儀教育的價值[J].快樂閱讀,2013(16).
[2]李聰.幼兒園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2.
[3]朱春玲.深化禮儀教育 構建特色文化—談談幼兒園的特色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