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慧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的思維活動設計對優化故事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文章結合三年級英語閱讀教學案例,探索如何通過一系列思維活動的設計,優化故事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借助圖片環游教學模式、半開放式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依托比較、推理、創新等有效的思維活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語用體驗,從而優化故事閱讀教學。有效的思維活動設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豐富想象,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活動;故事閱讀教學;推理思維;創新思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應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發展語言能力,培養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是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體現。在英語故事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托有效的思維活動,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語言運用能力。
一、豐富思維活動設計,優化故事閱讀教學
思維活動的形式是豐富的,思維活動的設計應是多樣的。在小學英語故事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的特點,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維元素,借助大量圖片及視聽資源,設計層層推進的活動,可通過圖片環游、半開放式角色扮演、閱讀對比、閱讀提取信息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推斷、概括等高階思維活動,提升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多向性和深刻性。
在小學英語故事閱讀教學中,英語閱讀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英語閱讀能力的鍛煉、語言知識的習得、語言技能的獲取都和思維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豐富思維活動設計,優化故事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進行預測與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發展,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建構豐富的閱讀經驗、形成綜合的英語核心素養打下良好基礎。
二、關注單元整體構架,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英語閱讀教學,要求學生不僅需要習得英語知識,還要獲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這便需要學生以良好的高階思維來支撐。引導學生開展以分析、評價、創造為主要形式的高階思維活動,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優化故事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走向條理性、多向性和深刻性,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以牛津英語上海版3B Module 3 Things around us Unit 2 Colours的第三課時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為例,基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題、語言材料、圖片情境和學情分析,教師對單元教學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將各課時的話題分別定為:Period 1:Colours in spring:Period 2:Colours in four seasons;Period 3: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Period4:Colourful life I like。從初步感知春天里自然山川的美麗色彩、進一步了解四季的絢麗多彩,進而閱讀在多彩四季中發生的小故事到最后抒發對多彩生活的喜愛。四課時的話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具有合理性、關聯性與遞進性。
基于整體單元語用目標的設定,教師創設了小螞蟻和小蚱蜢在多彩四季游玩的故事語境,并制訂了以下單元課語用目標:通過Ant和Grasshopper的視角,了解不同季節的色彩特征以及在多彩的四季中進行的不同活動,從而感受自然的多彩,并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態度。
正處于思維發展銜接期的三年級學生善于運用多種感官,尤其是用直觀的視覺參與探究不同的推理實踐。學生思維活躍,善于發現問題,好奇心重,在閱讀中偏愛故事類文本,能夠在閱讀中進行比較,猜測等思維活動。因此,教師應立足于學生思維發展特點,嘗試挖掘教材中的高階思維元素,幫助學生在比較、推理等活動中構建起相應的思維邏輯關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單個角度思考問題轉變為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深思,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的多向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師挖掘出教材中三大思維元素。一是引導學生探索故事主人公螞蚱的情緒。二是引導學生探索主人公螞蚱和螞蟻在不同季節的行為對比。三是引導學生探索螞蚱和螞蟻最終的不同結局對比。學生在閱讀中將不斷地對看到的圖片信息和讀到的文本信息進行比較,然后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推理。學生在對比文本內容細節、推理故事情節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升邏輯思維的嚴密性,發展思辨能力。
與此同時,教師依托三大思維元素嘗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構建起兩大思維關系。一是故事主人公行為與情緒間的邏輯關系。二是故事主人公的行為與結局的因果關系。在探索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故事所呈現結果的必然性,形成邏輯思維的條理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語言運用能力。
三、依托圖片環游模式,激活學生推理思維
圖片環游教學模式指在教師指導下的分享式閱讀,教師以故事圖片為引導,激活、調動學生的已知,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預測、思考,從而理解故事大意和主要情節,并在不斷推測和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推理性思維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導出一個未知結論的思維過程。在故事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故事中大量的圖片,如封面、扉頁、主題圖等,能夠清晰明了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依據已知圖片給予的線索開展合理的推測、推斷,進而激活學生的推理性思維。
教學片段一:
在Pre-task環節,教師巧設懸念,呈現了四幅圖片,分別是主人公螞蚱在四季里的不同表情、不同動作的圖片,教師通過師生問答引導學生猜測螞蚱在四季中的心情變化,并依據該線索,初步推測螞蚱心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先后拋出了“How”和“What”兩大關鍵問題,幫助學生根據圖片進行猜測。
師:How does the grasshopper feel in four seasons?
生:He is happy/sad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師:Why is the grasshopper happy/sad in...?
生1:Maybe because the grasshopper doesnt like winter.
生2:Maybe because the grasshopper can play in spring,summer and winter.
故事類的教材圖文并茂,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合理有效地使用插圖,不僅能使課堂更具生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在教學中通過巧妙的提問來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獲取有效的關鍵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對這些信息的思維分析、篩選、處理的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故事的構建,自主探尋故事的邏輯線索、感受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在Pre-task環節,教師巧妙地設計讓學生觀察螞蚱的表情圖片,并提出問題How does the grasshopper feel in the four seasons? 引導學生了解螞蚱在四季中的心情線索:He is happy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But he is sad in winter. 繼而提問Why is he happy? Why is he sad?激發學生繼續閱讀故事的好奇心,思考為何螞蚱的心情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把心情的變化作為故事的主線,引導學生推測心情變化背后的原因,為下文故事情節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教學片段二:
在While-task環節,教師通過Comparison活動,呈現兩張截然不同的螞蟻過冬照和螞蚱過冬照,繼而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比較等思維活動,依據已知線索,推理造成螞蟻和螞蚱之間差距的可能因素。
教師先后拋出了“How”“Where”“What…have”和“Why”四個核心問題,幫助學生根據圖片進行對比猜測。
師:Look at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in winter.Is their life the same?
生:No.
師:How is the grasshopper? And how is the ant?
生:The grasshopper is cold/sad… The ant is warm/happy.
(PPT呈現第一處對比關鍵詞:cold—warm)
師:Where is the grasshopper?
生:He is outside.
師:Is the ant outside?
生:No,he isnt.
師:So he is inside.
(PPT呈現第二處對比關鍵詞:outside—inside)
師:Does the grasshopper have enough food?
生:No,he doesnt.
師:What does the ant have?
生:He has some apples,pears and biscuits.
師:Yes, he has much food.
(PPT呈現第三處對比關鍵詞:no food—much food)
師:Why is their life so different?
生1:Because the ant works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生2:Because the grasshopper is very lazy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He doesnt like working.
在閱讀冬天的文本材料時,教師設計了看圖對比,即Comparison活動環節,將螞蚱和螞蟻的對比圖出示,引導學生從兩位主人公的情緒、身處環境以及食物儲備三個維度進行對比,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再結合春天、夏天、秋天兩位主人公不同的活動、心情等關鍵信息,通過閱讀冬天文本材料,探索螞蚱與螞蟻形成鮮明的對比的原因,最終解答Pre-task環節中的懸念為何螞蚱的心情會由快樂轉變為悲傷。可見,學生在圖片對比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地進行推理性思維活動,主動地搭建知識的橋梁,理清故事的發展脈絡。
四、半開放式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英語課程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理念。堅持學創結合,倡導學生激活已知,遷移創新。可見,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自我想象力豐富,能夠發現新事物。然而隨著課堂的進行,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也隨著時間慢慢耗損,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躍度有所降低。基于上述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教師嘗試在課程的后半部分采用半開放式角色扮演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創新的空間,激發學生興趣,以此降低學生思維活躍度耗損,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半開放式角色扮演,不對語言內容和框架進行限定,學生對各場景中的角色進行自由扮演。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還能很好地誘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產生。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角色之間的對話、交往情節與故事進展自主創新,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獲得開發與培養。
教學片段一:
在While-task環節的最后,教師設計了半開放式的故事結尾,沒有給予學生固定的語言內容和框架,而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已知,合理創編螞蚱在螞蟻家門口的對話,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對話操練。
師:If you are 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what will you talk about?
生1:Grasshopper:Help! Help! Please help me, little ant!
生2:Ant:All right! Come in please. I have much food.
生3:Grasshopper:Can you help me?
生4:Ant:Go away,lazy grasshopper!
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生根據故事信息,進行故事結尾的創編,兩兩一組,開展對話扮演。在學生思考、編創過后,再讓學生聆聽故事結尾,了解螞蟻最終的做法,并借此滲透人文教育思想:了解助人為樂的好品質,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處世態度。
【參考文獻】
[1]賀宇濤,靳哲.角色扮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2).
[2]錢晶晶.圖片環游教學法的概念、案例與注意事項[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07).
[3]張婧.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低段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1(2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