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麗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部分學生在線上教學期間作業馬虎或者不做作業的問題,教師可設計“積分獲得賽”,即學生通過完成布置的作業、直播課上回答問題、參與拓展探究活動等方式來獲取積分,累計獲得最高分和進步最大的小朋友可以獲獎。
【關鍵詞】線上教學;線上作業;積分獲得賽;興趣;家校合作
在線上教學期間,部分學生消極對待教師布置的作業及舉行的活動。為了提高線上教學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設計了“數學積分獲得賽” 的活動。所謂“數學積分獲得賽”,即學生通過完成布置的作業、直播課上回答問題、參與拓展探究活動等方式來獲取積分,累計獲得最高分和進步最大的小朋友可以獲獎。“數學積分獲得賽”如何實施?如下為筆者的探索實踐。
一、數學積分獲得步驟及規則
1.積分記錄工具
在積分獲得賽中,筆者利用“班級優化大師”App進行計分,這個App也可以邀請家長和班級的其他教師一起進入班級,家長可以通過積分了解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它與傳統的Excel計分方式相比較,能夠更加智能地統計出學生的表現,教師不需要進行排序,App可以將學生每周、每月、每學期的表現都統計出來。
2.積分獲取及扣除規則
在積分獲得賽中,筆者會在“釘釘”上布置一些課堂練習以及年級組教師一起商議的拓展探究型的活動,學生通過完成發布的這些課堂練習和活動來獲取積分。課堂練習積分獲取及扣除規則如下。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上交作業并訂正獲得3積分;當天未上交,但能夠在第二天上交并完成訂正得2積分;未在作業布置的當天及第二天上交并完成訂正,但之后能夠將作業上交并完成訂正得1積分;優秀作業視優秀人數決定給1-5積分。優秀人數越多,分數越少;優秀人數越少,分數越多;當日9:00前,練習不上交扣除2積分。
3.積分獲得賽獎勵
筆者根據積分獲得賽中的得分列積分榜和進步榜,通過一周的努力,學生可以獲得以下獎勵。
獎勵1:積分榜第1名和進步榜第1名的小朋友可以獲得獎狀一張,并且會將獎狀圖片發布到班級群進行表揚。
獎勵2:筆者會將獎狀縮小,再加上可愛的卡通圖案,制作成一張書簽或者冰箱貼,并且承諾將這些獎品在開學時發放到獲獎的孩子手中。
二、數學積分獲得賽優缺點分析
1.數學積分獲得賽優點
優點1:獎狀和基于獎狀定制的書簽或冰箱貼,是有意義的精神和物質鼓勵,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的作業提交率、完成率和訂正率。
優點2:每周一次的積分獲得賽,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不僅設置有積分榜,還設置了進步榜,為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賦能。
優點3:每周都會進行反饋,精心制作獎勵,對孩子持續關心,家長也能放心。
因為獲獎情況,筆者每周都會在直播時再行反饋,獎狀上還特地制作了一枚屬于班級的印章。通過教師用心制作的小禮物,家長也能夠從這些反饋中知道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也是一如既往地關心愛護孩子,家長也能更加放心把孩子交給教師。
2.數學積分獲得賽缺點
缺點1:各種獎勵(獎狀、書簽等)均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制作。
缺點2:獎勵制作材料的局限性。
缺點3:“數學積分獲得賽”并不一定能夠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獎狀、書簽等獎勵形式,僅僅只是一種辦法,對于個別學生,可能還是沒有辦法提升他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還需要尋找不同的策略方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三、“積分獲得賽”使用體會及感悟
通過實踐體驗,筆者發現“數學積分獲得賽”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因此,根據這些不足,需要進一步修補完善“數學積分獲得賽”。同時,在開展“積分獲得賽”的時候,也有了一些對于教育的深刻感悟。
1.提高參與度,增加參與的興趣
通過幾周的實踐,積分榜的第一名總是那么幾個孩子,進步榜第一名倒是一直在變。但這樣下去,筆者擔心有一些孩子無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獎勵,他們會覺得自己都這么努力了,還是得不了獎,逐漸失去學習動力。
既然要做到人人都能拿到獎勵,只能增加獲獎人數。于是,增設了“積分榜Top10”“進步榜前十”的榜單。筆者還設定了上榜5次,可定制自己想要圖片的書簽或冰箱貼。讓上榜5次的小朋友自己指定圖片教師幫忙做成小禮物,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孩子在和老師說自己的要求時,是自豪、開心的。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負擔明顯比較小,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能夠更好地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有一句話叫做“因為一個老師,喜歡一門學科”。當孩子們喜歡一位老師時,他們也會相對應地喜歡這個老師所教授的學科,可能不一定能學得很好,但一定會對這門學科很感興趣,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讓家長參與到“積分獲得賽”中,家長與教師通力配合
一開始,“數學積分獲得賽”孩子的分數只有筆者自己知道,家長和孩子無法得知具體分數,只能通過群里發布的獎狀得知每周誰獲獎了。
但是,在和幾個獲得分數偏低的孩子家長的溝通中,筆者發現有部分家長因為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理。回家后,只是例行公事般對孩子進行詢問;如作業做了嗎、表現好不好等,孩子說作業做了,今天表現很好,家長就不再去管。其實這些家長對孩子的真實表現一無所知,只有打電話、發信息才知道,孩子原來一直都沒有做作業。這樣日積月累,這幾個孩子就逐漸落在后面了。發現這個現象后,筆者反思自己,最初沒有在App中邀請家長,本意是不想麻煩家長,但或許這樣做本身就是錯的。作為家長,其實十分關心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為什么沒有問老師,而是選擇問孩子呢,其實這一點想法和筆者是一樣的,他們也不想太麻煩老師。
其實,孩子的學習不是家長或者教師單方面的事情,都說“家校共育,共促成長”,只有教師和家長一起配合,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
3.增強時間觀念,提升作業效率
在原本的積分獲取規則中,筆者沒有對學生的提交時間有所要求,只要小朋友當天能夠提交即可。但是,從一些家長與小朋友的反饋中得知,有一些小朋友完成作業拖拖拉拉,東張西望,5分鐘的口算可能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這樣的效率怎么能行呢!積極性培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訂正率、提交率,孩子的效率也應該有所提升才對。
于是,筆者重新制定了一條規則,那就是練習上交的前20名小朋友可以獲得1積分。作業是要講究效率的,就要從小訓練自己的做題速度。養成不良習慣后,改正是很困難的,現在做作業就拖拖拉拉,以后隨著年級的升高,題目也會逐漸變難,做題時間逐漸增加。所以,這條新增加的積分規則,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控制時間,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
4.讓學生知道加分點,知道努力并改正方向
一開始,線上批改作業時,筆者和在學校批改作業時一樣,只是簡單地進行正誤的批改。但漸漸地,在批改孩子們作業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孩子的字體越來越潦草,該用尺的地方不用尺,簡答題下面明明有空的地方用來列式解答,卻喜歡把列式解答寫到題目的字里行間去;有些計算比較薄弱的孩子始終不愿意在草稿紙上列豎式等。
于是筆者改善了批改作業的方式,簡單的正誤批改已經不夠了。于是,在批改作業時,加入了一些小批注,讓學生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錯,是加分項,需要繼續保持。為了讓全班學生知道,老師喜歡小朋友在做作業時保持哪些好習慣,改正哪些壞習慣,筆者會在直播中向小朋友展示那些“漂亮的”作業以及那些“不漂亮的”作業。讓他們知道為什么有些小朋友的積分要比其他人多,多在哪兒;有些小朋友的積分少,少在哪里。有了示范性的作業,也讓那些積分比較低的小朋友可以有一個可以改正、努力的方向。
“數學積分賽”并不能完全促進所有學生的作業積極性,但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與改正,班級里小朋友的作業提交率、訂正率都在逐漸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