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玲玉
【摘要】現代化的美育已經成為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關注的內容,同時也會將其設為教學目標之一。在新課程標準、素質教育理念下,其重點強調美育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教師需要借助美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提升學生數學學科素養與審美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重點關注美育的各項內容,并將美育的觀念積極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發揮美育的價值和作用。針對小學數學教育引入美育展開探究,以期可以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美育;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想觀念尚未完全構建,對于知識的認知、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不深刻。傳統數學教學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對于美育內容有所缺失。因此,新時期基于新課標、素質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就顯得尤為必要[1]。在小學階段的課程中,每一門課程均有相應的價值和內涵,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同時也在直觀地感受著知識中的美,并持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小學數學課程相較于其他科目而言,其知識更為復雜、抽象,難度相對較高,而正是這些因素造成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強烈等問題,最終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美育,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方法和元素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數學課程知識。在實踐教學中,美育與小學數學教育相互融合已經成為當下必然的趨勢。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美育的必要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重要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相對較小,其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常表現為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行為特征[2]。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其應當在教學活動中設置一些擁有趣味性的內容,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學習,而這些趣味性的內容還需要擁有良好的教育意義。而美育正是具備了這些特征和優勢,將美育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借助一些有感染力的內容和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3]。數學教師應當持續帶領學生體會數學學科中的美感,感受數學知識的文化魅力,從而正確認識數學課程,強化學習數學課程的自信心,消除潛在的消極情緒。例如在學習圖形認知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親手制作一些圖形,然后將這些圖形有規律地排列,在此過程培養學生對于圖形美的認知與感受。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數一數這些圖案中有多少圖形,并鼓勵學生發現一些有美感或奇特的圖案,從而對學生發現美的意識、審美能力進行潛移默化地培育。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美育現狀分析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有許多的美育教學機會與場景未能有效在實踐中得到呈現,針對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的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一是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于美育缺乏正確的認知,同時由于長期采取應試教育理念而導致教學思想、觀點受到束縛,因此在教學課堂中無法有效創新教學形式,美育的價值、內涵等也難以及時引入課堂,最終失去了美育的本質;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尚未有效探索到美育教學的有效路徑,也未能根據新課標、素質教育等理念,為美育搭建科學、完善、多樣的平臺,造成美育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未能擁有良好、清晰的落腳點;三是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包容度、開放性不夠高,教師未能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其他素養培育結合起來,造成美育無法有效滲透,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綜上,教師需要將美育與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進而能夠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此外,由于美育的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于美的追求和需要,以學生的視角為出發點設計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但是當下美育與學生所追求或關注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學生對課程探究的理解、態度不夠正確,極大地阻礙了美育與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美育的策略
1.激活學生審美的動機
在新課標理念中,其對于美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強調教師應當注重培育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4]。將美育引入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思維的發散與創新,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審美動機、審美意識,進而在思維創新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構建探索美好事物的動力和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搭建審美創造平臺,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數學課程知識的美,以審美動機創造審美意識,以審美意識探索數學課程知識,從而一方面彰顯出學生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能夠向實踐型人才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復式統計圖”知識點時,學生需要根據課程知識準確地理解并掌握復式統計圖的相關內容,并能夠畫出復式統計圖。在學生對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中,其擁有深入了解數據統計魅力的機會,教師此時可以將一些在該領域杰出的數學家介紹給學生,并講述有關這些數學家的趣味故事,從而引發學生對數據統計審美的動機,促使學生能夠受到數學家故事的感染和引導,主動在實踐生活中參與到實際事例的調查,并以審美的角度深入觀察現象獲得數據,進一步挖掘出復式統計圖中的美感。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在實踐中有效把握知識,并借助審美創造能力繪制數據統計圖,提升個人的審美素養。
2.在美育中引入游戲教學
對于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將游戲引入教學中,從而增強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趣味性、活潑性,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學習。游戲式教學通常富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其強調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習慣等設置有針對性的游戲內容,同時也將美育元素融入游戲中,進而以游戲為橋梁,實現美育與數學的有效滲透,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推動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課堂中,能夠自覺地接受教師對其審美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此外,在游戲中滲透美育可以挖掘美育中的趣味性、創新性,教師僅需要科學、合理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與情境并將其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即可。在游戲、美育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數獨”“比一比”“找規律”“猜一猜”等游戲形式,一方面其與數學課程知識相關性較強,另一方面這些游戲的趣味性也較高,學生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的關系。在此種形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如果教師此時再采取競賽的模式,以明確的游戲規則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游戲活動,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探究游戲中所蘊藏的數學知識內容,體會游戲中所富含的“美”。同時,在游戲環境中,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也會得到鍛煉。當學生在這些數學題目中發現規律、體會知識中的美時,其學習的自信心也會得到培養,學習數學課程的消極情緒將會逐漸消散。此外,教師也應當有效把控游戲的節奏,可以適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或是鼓勵學生相互提問、相互回答,這樣既可以增強游戲的互動性,還可以確保游戲的公平性,還能夠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狀況進一步優化與調整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下一步教學活動。
3.借助美育評價,展現人格魅力
小學教師是學生思想啟蒙的引導者,也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育者,在小學生的人格構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5]。從美育視角分析,促使學生可以在自身的思想層面正確認知數學課程的價值,從內心熱愛數學,僅憑借簡單的知識講解并不能達到目標,而是需要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行培育,并促使學生建立美育精神。因此,新時期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采取美育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建立探究自信,促使學生可以真正認識到數學課程并非枯燥乏味,而是一個可以創造美、啟發美的良好平臺。在此種認知觀念下,學生將會潛移默化地獲得豐富的美育體驗。此外,在小學數學中滲透美育評價,其強調的是教師應當持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審美能力,并注重向學生傳達美育的精神和內涵,從而有效地呈現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進而實現在美育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始終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發現美、追求美。例如,在學生觀察不同的物體時,教師就可以營造出美育的情境,促使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到圖形或實物與美的關系,從而能夠運用審美的觀念等體會到其中的內涵。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鼓勵,借助美育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入觀察,運用美育的素材充分吸引學生,打消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負面情緒。此外,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在觀察與體會后的美育狀態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在這種評價之下,能夠自覺地建立“美”的自信和素養,并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有效生成數學“美”。
4.將美育引入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新時期,教師不僅需要優化教學模式,還應當有效創新教學的方法和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正確引入美育教學,為學生搭建“美”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在“美”的環境中探究數學理論知識,加強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和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力、想象力,實現全面發展。引入美育教學并非簡單地將美育的概念放在數學教學課堂中,而是需要通過對具體的數學知識、問題分析以后,以美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教學情境,設置趣味性強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時刻抓住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教師也應當將生活場景與課程知識有效結合,引導學生探究生活中的“美”,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認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數學。例如,教師在講解“對稱”知識點時,可以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形,通過這些圖形總結知識的概念和內涵,并引導學生對其展開定義,從而促使學生養成縝密的邏輯思維,這對于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構建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5.貫徹美育,鍛煉邏輯思維
教師除了需要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理論知識、培養歸納總結能力、應用能力以外,還可以借助美育開展實踐活動,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構建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進而提升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熱情和興趣,并將美育、教學、實踐三者有效結合。在此種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實踐發展美,并基于實踐挖掘數學知識,這比教師口頭講解知識點的效率更高,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開放性效果更好。此外,教師也應當在美育實踐活動中,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形式,增強活動的豐富性,促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自身也能夠有效地獲得熏陶,提高自我協作能力。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借助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度探究,加強對學生“數學美”的理解和感悟,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的正確實施路徑。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美育既是新課程改革標準中的明確要求,也是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數學教材課程中的相關審美元素,帶領學生感知審美的魅力和內涵,并在教學過程中持續關注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育,促使小學數學文化可以更好地感染學生。在教學中將美育與數學結合,教師可以重點對學生學習能力、人格魅力、邏輯思維等領域中進行應用,進而推動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審美素養和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柳小梅.讓情境教育之光灑滿小學數學田野——玩索情境數學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01).
[2]李佳,楊美,鐘曉鳳,羅欣宇,向泓毓,唐淼垚.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有效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6).
[3]葉妙妙.例談小學數學教學與美育的融合——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軸對稱的再認識”為例[J].新課程,2021(40).
[4]任衛兵.數學學科育人的“可為”與“不可為”——以小學數學故事課程實施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22).
[5]楊乃鋒.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