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戴亮
內容摘要:中國古典詩詞的閱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讀法。《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唐宋詩舉要》《唐宋詞舉要》等讀本折射出不同時代閱讀趣味、閱讀意識、閱讀方法的發(fā)展演進。圖像敘事時代強調新鮮、敏銳的“言情”和精粹、形象的“說事”。大學生古典詩詞閱讀要深味情與事,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發(fā)揮想象,尋找作品中的“意義空白”,自己“補白”和“填空”,直抵閱讀體驗和審美感受,使詩詞原本含蓄蘊藉的主旨得到具象化演繹,從而有效提升知識、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素養(yǎng)。
關鍵詞:唐詩宋詞 閱讀 大學生 人文素養(yǎng)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戴建業(yè)教授因幽默解讀古詩詞爆紅網絡,激發(fā)了許多網友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除了從傳播學角度審視如何借助短視頻平臺吸引流量和獲得輿論關注,更為重要的,還應該回歸教育本身,探究如何引導大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以唐詩宋詞的閱讀為例,說明如何把握作品的情理事理、精神內涵,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從《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到《唐宋詩舉要》《唐宋詞舉要》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單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詩歌至今都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讀者可以從詩歌作品中得到形象的感染、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感動、智慧的啟迪與精神的慰藉,從而培養(yǎng)人的“詩性”,體察時變,感知生活與生命。就現代大學生而言,除了文科類專業(yè),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也應該加強“詩教”,不僅有助于幫助個體內修其心,還能外化于世,幫助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以豐富、有韌性的人文精神克服實際困難。
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如何選擇,怎么閱讀?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2],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演進有其時代性,文學的閱讀(包括詩詞在內)也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讀法。要談及詩歌讀本普及之廣、流行之盛,則非《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莫屬。從讀法上看,《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都很注重熟讀和背誦,強調“學而時習之”,尤其是通過日日、月月、年年的“重復”記憶,實現知識的積累、趣味的引導和語感的培養(yǎng)。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自序中言:普通兒童啟蒙時會學《千家詩》,因為它易于記誦,因此流傳很廣,但其缺點在于“工拙莫辨”。因此,他專選唐詩中膾炙人口的作品,區(qū)分詩體,一共選錄三百首,編成一冊,“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3]話語中頗有“多讀,勤誦,不求甚解”的意味,這跟清代“循章守句,實不敢少謬于圣人”[4]的教風、學風息息相關。
同樣是讀唐宋詩詞,民國時期高步瀛的《唐宋詩舉要》明顯帶有闡幽發(fā)微、導引后進的用意。《唐宋詩舉要》選詩的主要憑據是“王士禎的《古詩選》和《唐人萬首絕句選》及姚鼐的《今體詩鈔》,也可以說是以上三種選本的再選本”[5]。書中有對作者生平的考證以及地理名物、典章制度的注釋,也有大量前人的評語,這里的讀詩不僅僅是閱讀詩歌文本,還兼顧文化史、學術史、詩學史,透出很強的知識性和學術性。特別是在詩歌的評點上,編選者高步瀛通常以個體的獨特感受啟迪讀者,帶有重感悟、重品鑒的特點。
進入當代以來,人們對詩詞作品的閱讀和賞析有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注解、箋釋、翻譯似乎難以滿足人們急劇增長的閱讀渴望,詩詞鑒賞應運而生。詩詞鑒賞者通常在翔實的史實基礎上,用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文字,揭示內在主旨,探討作品的審美情感、藝術特色。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是“國內文藝類鑒賞辭典的發(fā)軔之作”[6],辭典集工具書與鑒賞讀物于一體,對讀者特別是初學古詩者幫助很大,這種編寫體例已經成為一種固有的范式,對后來類似辭典的編纂影響很大。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宋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元明清詩鑒賞辭典》《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也都比較注重“鑒賞”的知識性和可讀性。這類詩詞鑒賞給讀者一種很直觀的感受——是在被引導著閱讀。
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因“讀高步瀛氏名著《唐宋詩舉要》《唐宋文舉要》,每嘆其取材浩博而裁斷精審,而惜其獨無詞也”[7],故撰《唐宋詞舉要》。作為“接續(xù)”《唐宋詩舉要》《唐宋文舉要》的讀本,《唐宋詞舉要》在體例上對前兩種著作有借鑒,如先列作者生平小傳,然后引錄詞作,繼而注釋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唐宋詞舉要》在“注釋”之后,增加了對所錄詞作整體的分析和解讀,這是《唐宋詩舉要》所沒有的。《唐宋詞舉要》對作品審美性的把握和展示契合了人們當下對情感認知和審美體驗的訴求,讀這本書,能讀出生命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溫度。作者本人曾表示:“希望能通過這一本書,喚醒更多人對唐宋詞溫度的感知。”[8]
作為詩詞選本,《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唐宋詩舉要》《唐宋詞舉要》體現了編撰者的審美取向、詩學主張,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示著不同時代閱讀趣味、閱讀意識、閱讀方法的發(fā)展演進。這樣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無止境的,啟示人們詩詞閱讀應不斷探索、試驗和創(chuàng)新。
二.“圖像敘事時代”的閱讀:深味情與事
當下,人們已經從讀文、讀圖的“靜讀”時代進入到“讀視頻”的“動讀”時代,有人稱這個時代為“短視頻時代”“視頻時代”“圖像敘事時代”。中國社會的各類群體(包括在校大學生)逐步成為抖音、快手、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或者活躍用戶。人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已經與短視頻密不可分。就像有的學者所說:“移動時代視頻應用的普及,帶來了一種視頻化生存方式,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9]在“短視頻化生存”的語境中,人人都是受眾,都是“讀者”。人們“嚴重”依賴目力,用眼睛快速做出“判斷”,并在視頻觀看過程中隨時介入,隨時退出。
在這樣一個時代,人人也都是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者。用短視頻記錄生活,表達感受、觀點和見解,已經成為當下極為突出的媒介現象和社會現象。短視頻這種強勢媒介正在影響和塑造人們的審美趣味、思維方式和文化取向。視覺與觸動、感性與審美、情感和事理已然變?yōu)閳D像敘事時代的邏輯與法則。圖像敘事與文學敘事的關系也隨之愈加密切。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如今,文學敘事受到了圖像敘事的挑戰(zhàn),乃至呈現出一種圖像化的趨勢。某種意義上,我們已進入一個讀圖時代,與其說文學閱讀在不斷式微,不如說它借助現代傳媒將文學性注入圖像敘事之中。”[10]
“圖像敘事”表面上看是借助視覺呈現,抓取受眾的注意力,但本質上仍是內容為王,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用新鮮、敏銳的“言情”和精粹、形象的“說事”,獲得受眾認同,達成情感共鳴。實際上,當下的“圖像敘事”無論是在表現主題、藝術手法還是審美追求等方面都與中國古典詩詞存在“相通”“相似”之處,尤其是它們作為不同的言說方式都非常看重作品對受眾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李子柒短視頻的走紅和風靡展示了視頻語言與中國古典文學詩性表達的契合。可以說,圖像敘事時代的古典詩詞閱讀本身也是適應和應對這種文化語境和文化態(tài)勢的必然手段。
那么,在“圖像敘事時代”大學生該怎么閱讀詩詞呢?
首先,遵循“知人論世”的基本方法和“以意逆志”原則。所謂:“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11]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準確把握隱藏在作品中的主旨。袁行霈《閱讀古典詩詞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和徐有富《詩歌鑒賞方法》都把知人論世單列出來,作為讀詩的重要原則。讀詩詞也要以意逆志,對作品有整體的認識,不能被“辭”的表面意義所誤導而影響對整句詩及整首詩的理解。
其次,充分揣摩和體會作品中的情思意趣,挖掘詩詞中的“故事”,做到深味情與事。中國古典詩詞既重視抒情,也講究敘事,情與事牢牢黏合在一起,因事抒情,寓情于事,情事相融。如張海鷗《論詞的敘事性》就指出,詞除了抒情,還有敘事性,敘事具有“片斷的、細節(jié)的、跳躍的、留白的、詩意的、自敘的”[12]等特點。這為讀者的想象和闡釋提供了空間。所謂:“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13]讀者可以通過詩歌提供的細節(jié),進行推理和想象,勾勒和構擬出披著情感外衣的故事。
如王昌齡的《采蓮曲》云:“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既然詩歌中蘊含著故事,那么,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哪?主人公是誰?故事情節(jié)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主人公當然是“我”和“她”。我當時正站在池塘邊,而她穿著綠色的羅裙乘著一葉扁舟穿梭在荷塘中。她的衣服與周圍的環(huán)境如此和諧,她是如此美麗,跟出水的荷花交相輝映。我眼睛一眨也不眨看著她。就在我滿懷期待看得出神的時候,她乘著扁舟漸行漸遠,駛向荷塘深處,消失在我的視線中。我找不到她的蹤影,失落極了。就在我黯然神傷之際,池塘深處又傳來了她美妙的歌聲,她好像又向我駛來,向我靠近。通過情節(jié)的提煉和故事的重塑,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主人公臉上細微表情的變化——看到她時,喜形于色,怦然心動;她消失后,落寞且失望;聽到她的歌聲,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又如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這首詞講述的故事如下:“我”遠遠地望見一位佳人朝橫塘走來。她是那么美麗,我的眼神被她牢牢地吸引。我多么希望她靠近,那樣就可以一睹芳容,可以互通姓名……就在我翹首以待,馬上如愿時,佳人卻踏塵而去,去往另一個方向。我只能深情地目送她離開。但我這個癡情人卻沒死心,我在腦海里想象佳人在如此美好的年華里有誰陪伴?是不是住在有月橋花院的地方?那里是不是有花窗朱門?佳人的離開分明帶走了我的心……我心情落寞,佇立良久,直到日色將暮,才回過神。我失魂落魄,陷入“望美人兮不來”的閑愁之中,這愁何其多,何其濃,何其亂,恰如“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中描述的故事充滿戲劇性和戲謔性,演繹了什么叫“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邂逅,雖相逢短暫,卻帶來無端的希望和幻想。在這個相遇的故事里,主人公剎那間涌動的歡喜和愛意以及戛然而止的情感和希望無疑是凄美的,他純真的熱情和真誠坦率的付出代表了一見鐘情中的良善,也帶有一種變幻無常的美麗。大學生正值青春躁動期,情感豐富,但同時也很脆弱。古人的愛恨離愁,能給他們的情感生活提供借鑒,引導大學生正確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
再如李清照的《如夢令》云:“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昨天晚上天氣實在惡劣,雨雖稀疏,風卻吹個不停。我的心情也如天氣一般糟糕,或者就是這糟糕的天氣讓我心煩意亂。在這天夜里,我飲了酒,睡得很沉,第二天醒來的時候酒力還未消散,但我的頭腦卻很清醒。因為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海棠花。我是多么在意它啊。我問侍女海棠花怎樣,她告訴我,海棠花還是老樣子,但我知道今晨的海棠花絕不再像從前。當我們將片段似的詞虛擬成一個豐滿的故事時,被省略和隱藏的細節(jié)將會被呈現出來。比如在這首詞里,詞人省去了所問的問題,只說了侍女的回答。但從“海棠依舊”可推知我肯定問了海棠花是否安然無恙,同時,這個“海棠依舊”也說明侍女對海棠的態(tài)度與我大不相同,或者說她并未注意到它的變化。答案并不能讓詞人滿意,而作品的巧妙之處恰在于我雖沒親眼看到海棠花現在的樣子,卻已料定它必然是“綠肥紅瘦”。這說明我昨夜飲酒、濃睡并非偶然,或許正是為了逃避窗外的風雨聲。我不忍聽到海棠花遭受風吹雨打。而我對海棠花的憐惜,也隱喻了對自身命運的哀嘆。從這個意義看,海棠花就是其生命的一種影射。
可以說,深味情與事的閱讀方法直抵閱讀體驗、審美感受以及作品中的深層故事,使詩詞原本含蓄蘊藉的主旨得到了具象化演繹。在這一過程中,閱讀者不僅站在了抒情主體(詩詞作者)的位置上,還將自身置于抒情文體所摹畫的人物形象的際遇之中,因而也就更能把握詩詞中蘊含的情感。
三.詩詞閱讀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跟以往的詩詞閱讀和詩詞鑒賞不同,深味情與事要求閱讀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發(fā)揮想象,尋找作品中的“意義空白”,自己“補白”和“填空”,從而變閱讀為“悅讀”,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其對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三方面的價值。
其一,從知識層面看,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構建知識體系,避免陷入當下碎片化學習所導致的“走馬觀花”似的淺閱讀。古典詩詞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無論是作家個體創(chuàng)作歷時性的發(fā)展,還是不同作家共時性的創(chuàng)作,都需要閱讀者調動大量知識儲備,去發(fā)現和探索創(chuàng)作的“真相”,如蘇軾的詩詞里就不僅有他的悲歡離合,還隱含著人情與人性、社會與政治、文化與歷史。另外,古典詩詞還存在“類型化”的問題,不同時代的詩歌作品表現相同主題、相近母題,正如劉納所說:“在舊體詩定型化的表達方式和它所對應的情感現象之間,早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聯系。感時書憤、陳古刺今、述懷明志、懷舊思人、送春感秋、抒悲遣愁、說禪慕逸……構成了吸引著歷代詩人的情感圈。”[14]因此,參透古典詩詞“定型化的表達方式和它所對應的情感現象”,必然帶來古典文學知識及傳統文化常識的積累與沉淀。深味情與事作為一種深度閱讀抓住了詩詞解讀、闡釋的關鍵。
其二,從精神層面看,有助于溝通古今,深入理解中國社會的人情與文化,促成積極的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與文化品位,傳承中華文明。如杜甫的許多詩歌作品都在闡揚“忠君戀闕”之情,給人留下了“迂腐”的印象。但當我們走近杜甫,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對其報以“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那么便會認識到他所堅持的人生信念與人生理想歸根到底都與儒家知識分子的身份相關,這使他骨子里充滿了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的深情厚誼。而這正是我們跨越時空所要尋覓的,也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所呼喚的精神力量。同樣的,李白的不少詩詞表面上寫放蕩不羈,實質上卻體現了直面人生、真誠生活的價值觀念,這些思想資源、精神資源在今天仍然值得挖掘和闡釋,有助于大學生積極應對現實中的困難與挫折。
其三,從能力層面看,有助于提高邏輯思考能力,培養(yǎng)共情能力和創(chuàng)意改編能力。閱讀者對詩詞作品中人情和故事的挖掘、建構是對作品充分理解基礎上的“改編”和“再造”,是解構和重構。比如李白的《玉階怨》只有20個字:“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但這只言片語分明講述了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有一個女子佇立在玉階之上,那就是“我”。我久久佇立,好像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癡癡地等待。是等待誰呢?是“他”——一個讓我牽腸掛肚的人。夜已經深了,如此靜寂,如此清涼,就如同這夜里的露水。我的心也如同臺階上清冷的露水,我失望了,更落寞了,只好從室外回到室內,我想把整個世界都關在門外,所以拉下了水晶簾。可是,我卻無心睡眠,也無法就此拒絕天空里的明月。我只能隔著窗簾望著明月。讀者似乎能看到她那凄迷無助的眼神,能聽到無可奈何的嘆息。一首篇幅有限的抒情小詩由此變成了情節(jié)豐富的故事。
深味情與事的閱讀方法可復制,可推廣,包含著邏輯推理、意義闡發(fā)和創(chuàng)意改編。它既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也是當代大學生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意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策略和途徑,折射出大學生濃厚的人文精神氣息、自主學習與探索的趣味以及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
當代大學生作為被電子媒介簇擁的一代,面臨著媒介化生存的境遇,無論是知識、精神、能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但就人文素養(yǎng)提升來說,“讀詩是最易于操作的行為”[15]。深味情與事是當下詩詞閱讀的重要“法門”,它既有對傳統詩詞閱讀的“繼承性”,也有圖像敘事時代閱讀的“時代性”,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從社會層面而言,個體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能為科學時代提供內在規(guī)約,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208.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3](清)蘅塘退士編選;張忠綱評注.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2014:1.
[4]李國鈞主編.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 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9.
[5]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
[6]俞平伯等著.唐詩鑒賞辭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1.
[7]彭玉平.唐宋詞舉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
[8]彭玉平,鄧菀莛:學脈與文風的傳承——彭玉平教授治學訪談[J].天中學刊,2017(4):6-13.
[9]彭蘭.視頻化生存:移動時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國編輯,2020(4):34-40+53.
[10]方旭.文學圖像化與傳媒時代的“復古審美”——以李子柒為個案[J].民間文化論壇,2021(04):22-27.
[1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302.
[12]張海鷗.論詞的敘事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4(2):148-161.
[13](清)譚獻.譚獻集.上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1.
[14]劉納.舊形式的誘惑——郭沫若抗戰(zhàn)時期的舊體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3):188-202.
[15]莫礪鋒.莫礪鋒詩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HNJG-2022-099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湖南城市學院人文素養(yǎng)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