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洛菡 周林
摘要:17—19世紀的美國景觀發展史中,美國的設計風格始終受到歐洲景觀設計思想的影響,歐洲的自然主義等哲學思想傳入美國,使其發現了自然景觀在國家意識建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過文學、繪畫領域的描繪將壯美的自然風光帶入大眾視野,激發了親近自然的民族共鳴。在自然主義景觀設計盛行及民眾渴望感受自然的需求下,美國提出了公園的概念,并從小尺度的風景園走向大型公共公園,最終建立起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公園體系。文章基于歐洲景觀設計思想對美國公園發展的影響,對美國公園發展歷史進行研究。
關鍵詞:自然風景園;城市公園;國家公園;荒野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4
縱觀美國的發展過程,每一時期的發展方向都與人對于自然的取向息息相關,揭示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從將原始環境視作威脅時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做法到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后的親近自然實踐,對環境的態度影響著開發的手段。為尋求接近自然的方式,美國有識之士提出了公園的概念。
美國公園的產生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借鑒模仿的基礎上,先后受到歐洲移民的文化傳播、英法哲學運動的影響,主要設計靈感來自18世紀末的英國自然式景觀設計風格,蘊含自然主義的設計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于自然的取向,彰顯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審視。最終,以反映壯美的自然景觀為主的自然屬性公園的誕生打破了歐洲模仿自然的景觀主張,以保護自然環境原貌為關注重點,把自然式設計和自然保護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1],率先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相對成熟的國家公園體系。
1 美國學習歐洲景觀設計的過程
17世紀歐洲移民登上美洲新大陸后,他們將歐洲的文化思想帶到了蠻荒的美洲大陸,并用歐洲思想對美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19世紀唐寧的《園林的理論與實踐概要》發表后,美國自然風景園產生,在繼承英國的自然風景園的基礎上,秉持著“自由平等”的信念興起了城市公園運動,最終將公園概念推廣到大自然,激發了國家公園運動。美國學習歐洲景觀設計的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 整體學習階段(17—18世紀)
17世紀歐洲人登陸新大陸后,在思想上對異鄉持敵視、恐懼的態度,希望使用自身熟悉的歐洲意識對殖民地進行改造,使新大陸符合歐洲移民的固有審美,減少對新大陸的陌生感,緩解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時,移民需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對新大陸的生活聚居地改造迫在眉睫,直接模仿現有的歐洲風格是快速建立聚居地最便捷的方式。設計風格基本以歐洲中世紀傳統的平面布局為基礎,使用棋盤式或十字式的規劃格局。因此,此時期在景觀設計上以歐洲設計傳統為模仿對象,得到景觀設計成果。
在殖民地時期,采取整體學習歐洲景觀設計“對稱分布,總體開敞”風格的方式來建設美洲,歐洲風格成為美洲景觀設計發展的基礎。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環境,該做法對美洲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2 思想構建階段(18—19世紀)
18世紀以后美國建國,殖民地社會體制改變,英法的哲學運動使美國受到自由精神的鼓舞,尋求民族獨特的文化創造,產生對建立本國景觀設計風格的向往。
來自歐洲的哲學思潮為美國帶來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社會意識,為構建民族主義提供了途徑。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孟德斯鳩與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等領導的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特征為對人類理性和權利的尊重,具有關注個體、自由思考的理智思維。啟蒙運動之后,18世紀晚期出現了浪漫主義,注重人的自然情感。從對人的關注發展到對地方傳統習俗的關注,引發了民族主義思潮,培育了美國建立民族身份的構想,為尋求美國特色的道路打下基礎。
從啟蒙運動逐漸發展到浪漫主義運動,即理性逐漸發展為感性,逐步擴展到各個領域,尤其在藝術領域,感性的情感抒發受到許多人士的贊同。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在文學、風景畫領域和法國在繪畫領域對大自然的探索極大地促進了景觀設計的發展。藝術家注重描繪雄偉瑰麗的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成為浪漫主義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2],他們推崇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把自然看作人類精神力量的源泉。這種重視自然的意識激發了美國對英國自然主義風景園的興趣,開始學習自然主義特征的景觀設計手法,具體表現在花園設計中。比如喬治·華盛頓的私家花園弗農花園,將幾何式構圖與自然主義相結合,以英國自然造園家肯特的“自然厭惡直線”設計思想為支撐,將對稱圖案與曲線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自然景觀作為景觀設計中重要的元素,形成具有美國特色的自然景觀設計風格。這種美國特色已經不是完全套用歐洲傳統風格,而是在充分理解設計理論和思想的基礎上,選擇性地加以運用,對場地自然環境進行保留并設計的嘗試。
在這個時期,美國更多受到歐洲進步思想的影響,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希望構建美國特有的景觀設計風格。對大自然的探索更新了美國對自然的態度,由征服自然逐漸向親近自然轉變,對歐洲風格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1.3 風格形成階段(19世紀30年代之后)
19世紀30年代之后,自然主義景觀設計風格在美國盛行,美國也在對歐洲的學習中逐漸形成了本國的浪漫主義哲學內涵,深刻影響了景觀設計的形成和發展。18世紀下半葉,雷普頓、普萊斯等主張自然式風格的英國造園家精巧的“畫境般的”造園技巧傳入美國,影響了美國的審美和對自然的取向。在風格探索的過程中,徹底轉變了對自然的態度,自然風光不再是初登美洲大陸時人們眼中蠻荒、可怕的土地,而是被看作民族身份的載體。荒野景觀開始走上歷史舞臺,被賦予了崇高的價值,成為對標歐洲歷史景觀的美國標志。
隨著美國的發展,文化建設鋪展開來,受到歐洲的影響,美國文學藝術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歐洲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從美國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中體現出來,在文學方面,威廉·卡倫·布萊恩特等詩人及作家擅長描繪美國式的自然景觀;在繪畫方面,風景畫則是美國自然風光最直觀的展示。浪漫主義藝術家常以未經開墾的自然景觀如哈德遜河為描繪的題材,逐漸形成了美國第一個本土風景畫派——哈德遜畫派,其代表人物為托馬斯·科爾,繼承歐洲的風景畫傳統,以敬畏自然的情感展示自然風光,表現人親近自然的欲望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
隨著以荒野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數量增加,荒野逐漸成為引導美國人建立民族自信的工具,誕生了與其他各國不同的民族形象,自然景觀在美國人心中占據重要地位,形成推崇自然景觀的景觀設計風格。
2 美國自然風景園的興起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早期的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激發并促進了美國自然風景園的產生。
美國的景觀設計風格是以學習英國自然式造園傳統為基礎,同時考慮美國本土環境,并進行選擇性參考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安德魯·杰克遜·唐寧和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以前,自然風景園運動基本是沿襲英國園林的做法。美國自然風景園的興起促進了城市公園運動的發展,為國家公園的產生提供了景觀設計方法構想。
2.1 興起原因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進步和自由平等的人權思想的興起,人們感知美的需求逐漸增加,對欣賞自然景觀產生向往。同時城市生活環境惡化,人們需要放松和身心再生的場所。
2.2 設計主張
美國自然風景園的興起使園藝師學習到更多自然主義景觀設計方法,其中,唐寧對美國景觀設計發展的貢獻不容忽視。英國自然風格造園派代表人物雷普頓及約翰·卡萊斯·勞登的設計思想傳入美國,唐寧成為傳播該思想的先驅[3]。唐寧主張自然與藝術相統一的設計方法,模仿自然元素形態造景,將自然之美在人工景觀中流暢地表達出來。
1841年,唐寧出版了《園林的理論與實踐概要》,提出了保存自然場所精神和本質的設計方式。唐寧認為自然有利于社會,與自然接觸,人會感到精神與肉體的平衡[4],從而使生活更新。他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英國自然主義造園傳統,贊賞英國景觀設計中場地的獨特性,進一步說明建立具有場地特色的景觀設計風格的重要性,提出美國的景觀設計也需要尋找獨特性,而美國的特色就是壯美的原始荒野環境。總的來說,唐寧培養了美國人對荒野和荒野景觀的欣賞,并將歐洲的城市公園思想引入美國,突破小尺度的私家花園等景觀設計,走向大型的公共項目設計。
3 美國城市公園運動的興起
美國城市公園運動根植于英國自然主義風格,發展到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與城市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自由平等的民主化思想。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起源于美國,繼承了唐寧自然主義思想的奧姆斯特德提出了在城市中興建公園的偉大構想,標志著城市公共生活景觀的到來。
城市公園運動發展到19世紀中后期,大范圍的公園建設運動——區域公園系統出現,成為美國公園建設和景觀設計的主流,其中包括州立公園和國家公園兩個等級。
3.1 興起原因
第一,社會根源。民主、平等的思想將公共利益帶入大眾視野中,政府為實現民主目標,需要通過實際行動建立為所有人服務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被賦予社會責任。
第二,經濟根源。商業的繁榮發展使得美國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建設以滿足功能性為首要考慮因素。并且城市發展帶來了環境問題,城市公園作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方法被提出。經濟繁榮使美國有能力購買大量土地,不再僅僅專注于發展經濟和工業,開始重視國家形象建設。
第三,城市現狀與民眾需求。民眾渴望休閑娛樂和社交,需要滿足功能需求的公共空間。在城市公園興起前,公共空間性質單一,存在諸多限制;而由私人花園轉變為向公共開放的花園則受限于用地規模,僅能滿足散步、開展小型文化活動等需求。
第四,政治根源。建設城市公園的工程為失業人員提供工作機會,緩解了失業現象所造成的社會恐慌[5]。
第五,城市現狀。城市擴張和貿易發展使城市內的交通道路迅速以城市為中心向外延伸開來,格子狀街區成為城市用地和交通的規劃主流,有利于快速建設城市,但同時導致城市風格千篇一律,需要尋求更新城市節奏的方式。
3.2 設計主張
奧姆斯特德作為美國景觀設計學的奠基人,同樣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公園設計者之一。作為理論研究者,他提煉、升華了英國自然主義景觀理論,并對風景的“自然之美”“如畫般”特征進行強調,繼承發揚了唐寧的自然主義設計思想,將自由民主精神和早期生態及環境保護思想融入公園中。另外,奧姆斯特德作為職業景觀設計師,推動了“景觀保護和協調發展”的正統景觀設計思想的產生。
最初,奧姆斯特德將重點放在城市公園上,他認為在景觀設計中自然元素仍然占主導地位,他主張將自然風光在城市內部公園中展示出來,將民眾從緊湊的城市氛圍中解放出來,進入作為公共空間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自我療愈,能夠“創造性地利用風景,使城市環境變得自然而適于居住”,滿足民眾更高層次的需求。公園設計目的為呈現“準確而卓越的自然”,力圖減少對自然原型的改變,保留原始自然素材,實現與真正自然的對話,進一步體現景觀設計中的自然主義傳統。以富蘭克林公園為例,在設計之初對其的構想就是鄉村公園,保留大量自然原貌,使用原場地中的裸露巖石圍合開放空間,將山邊巖石作為野餐階梯場地,將小型草地作為供草地運動的自由空間,將保留的天然林區和增加的原生植物作為自然植被等,表現了美國特有的荒野景觀。
在城市公園的建設方向上,源于歐洲哲學思潮的民主平等思想占據了重要地位。奧姆斯特德認為公園應向全社會平等開放,并受到保護,以防止私人侵占。這一構想奠定了“公園”理念的基礎,體現加強公眾參與、維護社會正義的職能,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民族認同。
綜上所述,奧姆斯特德推動了美國景觀設計的發展,以唐寧提出的保留場所的自然本底為基礎,從生態的高度將自然引入城市,重視場所的原真性保護,加強人與自然的互動,同時為景觀賦予社會倫理功能,強調平等思想。還將早期的公園概念推廣到了廣闊的大自然,由此推動了美國的國家公園運動。
4 美國國家公園
城市公園的概念在奧姆斯特德的帶領下延伸開來后,民眾對親近自然的渴望推動了奧姆斯特德對更廣大景觀的思考,將公園引入具有突出自然特征的風景區,希望在原始自然環境不受人類進入痕跡影響的前提下,增加人們體驗自然風景的機會,滿足人類與環境互動的原始需求。
1863年,奧姆斯特德在參觀加利福尼亞的約瑟米蒂后,向政府建議保護約瑟米蒂的自然風光并向大眾開放;1864年,國會為了“公眾利用、度假和休閑娛樂”,將約塞米蒂山谷保護起來,并通過了相關法案標志著區域公園運動的開始;1866年,約瑟米蒂成為美國第一座州立公園。在1865年的研究報告中,奧姆斯特德強調約瑟米蒂“只能用于公共目的”,并提出“理性的保護”,奠定了保護自然風景的哲學基礎,并就特許經營、開發、科學保護和解釋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從保護目的來看,州級公園與國家公園的目標是一致的,即保護原始自然景觀,避免私人占有。
總的來說,奧姆斯特德的建議基于一個前提,即盡管需要人工建設,但各類設施的位置和設計必須盡可能地保留原始風景特色,這也為國家公園未來“尊重自然、減少干預”的保護方式的提出打下了基礎。
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黃石國家公園法案》,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沿用奧姆斯特德賦予公園的理念,將其作為“人民的權益和享樂的公園或游樂場”,其性質為公共土地,向所有民眾開放。黃石國家公園擁有間歇泉、瀑布、峽谷和其他“奇觀”,可以被看作“一座天然的城堡”,有著豐富的結構和古老的歷史[6]。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基本標準,標志著美國國家公園建設開始發展,證明了國家公園這一大型景觀設計方式的可行性。
國家公園是人類探索如何保護與接近自然的產物,是生態保護與利用的一種重要形式,人們在對環境的探索中不斷更新對于自然的觀念,最終形成尊重原真性的保護共識,提出減少干預的設計方式。國家公園19世紀后期興起于美國,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以保護環境原貌為主體、多方協同發展的模式,總體實現了建立保護體系、樹立尊重自然意識、增強公眾參與、構建民族符號的目標。
5 結語
縱觀美國從學習歐洲到建立國家公園的整個過程,歐洲的自然主義思想深深影響著美國景觀設計的演變,英國自然風景園的興起帶動了社會對自然的贊美,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豐碩成果和在生產生活中了解自然的雙重作用下,美國人民逐漸放下對荒野的成見,嘗試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摸索出了保留自然原貌的設計方法,遵從自然主義傳統,建立有凝聚力的自然主義倫理,展示自然之美。同時,對自然的熱愛使美國人發現了凝聚民族歷史的重要媒介——風景,產生了風景民族主義,最終推動國家公園的產生和國家公園體系的建立,構建了美國獨特的民族身份。
參考文獻:
[1] 王保忠,安樹青,宋福強,等.美國綠色空間理論、實踐及啟示[J].人文地理,2005(5):38-42.
[2] 孔維平.淺論浪漫主義對當下藝術自覺之啟示[J].藝術評論,2012(6):89-91.
[3] 琳達·弗林特·麥克萊蘭.國家公園建設:歷史景觀設計與施工[M].馬里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8:12-87.
[4] 劉濱誼,周曉娟,彭鋒.美國自然風景園運動的發展[J].中國園林,2001(5):90-92.
[5] 陳曉彤.傳承·整合與嬗變:美國景觀設計發展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18-119.
[6] 阿爾弗雷德·朗特.國家公園:美國的經驗[M].卡尼爾: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出版社,1997:31-32.
作者簡介:顧洛菡(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方法與理論。
周林(1981—),男,江西新余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歷史地段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