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婷 楊思思
摘要:音樂舞蹈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鄉村地區整體的教育基礎和辦學條件都相對落后,鄉村音舞教育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當地的人們缺乏對音舞教育的認知。因此,如何利用互聯網改善鄉村藝術教師匱乏和藝術觀念落后等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為此,文章主要探討發展線上藝術教育模式,精準教育扶貧,提高鄉村美育質量,將優質的音樂舞蹈教學資源通過網絡輸送給落后的鄉村地區,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入手,采取相關措施助力鄉村音舞教育發展,同時針對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努力給貧困鄉村中小學帶去更好的音舞教育。
關鍵詞:鄉村教育;音樂舞蹈;教學問題;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03
1 鄉村音舞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音舞教育觀念落后
鄉村地區的整體教育基礎和辦學條件相對落后。多年來,我國農村的藝術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資源短缺和傳統思想局限的影響,發展較為遲緩。目前,不少學校仍把各個學科的具體分數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且很多農村學校領導對音樂舞蹈教育知之甚少,認為音樂舞蹈課只是一門輔修課[1],而把文化課視為農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忽視了音舞教育的重要性。“應試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在學校辦學工作中起著指導作用,大多數農村學校缺乏對音舞教育的了解,少部分學校甚至未開設音樂舞蹈課程,導致孩子們缺乏藝術方面的認知,不了解音舞教育的相關知識,且家長的觀念落后也不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因此,不少鄉村孩子接受的音舞教育不足,其個性難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1.2 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鄉村地區對音舞教育不夠重視,加之鄉村地區偏遠、薪資待遇差,因此少有教師到鄉村地區開展教學工作,導致鄉村師資力量不足。另外,一些藝術教師的教學技能不足,導致藝術教育效果不佳,不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把音樂舞蹈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熱愛音樂舞蹈,一步步走進藝術的殿堂。與此同時,鄉村中小學學生較多,班級也較多,許多學校沒有招聘專業的藝術教師,而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藝術教師進行課程教學,這就會導致藝術課程直接被占用,進行文化課的學習,阻礙了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盡管有的學生對音舞課程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專業教師的匱乏及學校的不重視,這部分學生的藝術天賦難以被發現和挖掘。
1.3 教學資源缺乏
和城市相比,鄉村的教學資源較為短缺。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農村地區的人口稀少,很多人已經搬到城市生活,僅有少部分人還留在農村,其中老人和兒童占多數,他們對音樂舞蹈并不是很關注。另外,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音舞教學不夠專業,且大多數學校會把重心放在文化部分,忽略了音舞教育。但是對鄉村中小學學生來說,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及其對音樂舞蹈的興趣愛好,能夠促使其得到全面發展。
1.4 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鄉村學校音舞師資力量不足,缺少專職的音舞老師,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系統的音樂舞蹈知識教育,在樂理知識和舞感方面如同一張白紙,開展音舞教學工作較難。許多學校的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環境差,有的學校甚至并未開設音舞教室,教學條件得不到保障,并且由于對音舞教學的不重視,因此即便有音舞教學設備,也較少用于音舞教育。還有的學校甚至連最基礎的音樂教材都沒有,這樣的條件對音舞教學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
1.5 課程安排不合理
經過調查發現,鄉村的音樂舞蹈課程開設情況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受到師資力量的限制,不少鄉村學校中的音樂舞蹈課形同虛設,只是為了應付課程設置、應付上級,根本沒有真正上過幾節專業的音樂舞蹈課。很多學校一味地追求升學率,不重視音舞課程,導致學生無法了解到不同風情的音樂和舞蹈,從而阻礙了鄉村學生音樂舞蹈素養的提升。
1.6 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
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在調查中的反映比較突出。大部分學生只喜歡流行歌曲和舞蹈,對音樂舞蹈標準課程的興趣不高。學生沒有系統地學過音樂舞蹈,對這門課難以適應,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通過各種各樣有趣的實踐側面開發學生的藝術細胞和身體的靈活性,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舞蹈學習中。
1.7 教學環境影響
通過前期調研發現,很多學校的網絡信號并不是很好,這對疫情期間的網絡教學十分不利。同時,少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原因,沒有配備手機,這對他們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線下教育中,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但線上教學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教師應該如何維持線上教學的課堂秩序,如何在線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等。
另外,受終端設備的影響,音頻、圖像的傳播難免出現延遲和卡頓的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導致學生難以完全消化和吸收課堂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線上教學不是實時教學,教師不能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學生也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反饋與解惑,從而導致線上教學質量相比線下教學有明顯的下降。缺乏完善的線上教學體系,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最終影響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
2 利用“互聯網+”提升鄉村音舞教育水平的措施
2.1 完善音樂舞蹈課程
本課題小組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模式,包括體驗式學習、協作式學習與混合式學習等模式。
首先,通過互聯網搜集各種優秀的教學課程資源,發揮數字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全國各地的優質藝術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與各高校、新媒體、行業協會、企業以及民間藝術家合作,擴大教育資源的來源,從而使學生有更大的學習選擇空間[2]。
其次,小組對搜集到的藝術教育資源進行加工整理,制定課程目標,創設并完善直播教學、錄播教學和課件錄制點播等教學模式,實現大班課程和小班課程等多種直播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切身體會到音樂舞蹈的樂趣,沉浸在課堂中。
再次,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加強線上音樂教學的調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討學生在線上可能面臨的問題,針對每一類學生的學習特點,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在線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線上問題解惑,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課堂上的知識點。另外,本課題小組制定了一套線上音樂教育教學體系評價機制,以嚴格的機制進行監督,從而避免低質量的教學內容,保證良好的線上教學效果。
2.2 轉變鄉村對音舞教育的固有觀念
本課題小組在線上播放不同的音舞教學資源視頻,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學會欣賞美、感受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心靈,進而加深學生和家長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樹立有關藝術教育的新理念。同時,可以讓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
2.3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題小組通過對線上課程的設置,創編出同時具有專業性和趣味性的舞蹈動作,能夠滿足學生對舞蹈互動性、參與性的需求,提高學生對舞蹈的興趣,以及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另外,線上與學生互動,使其融入不同的音樂舞蹈的歡快氛圍中。通過播放當代不同節奏的音樂,學生根據歌曲即興表演,或者模仿動物的聲音或形態,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解放孩子的天性。
2.4 降低學習成本
線上互聯網教學可以大幅減少學生出行所產生的相關費用,以減輕部分貧困家庭的壓力,使學生在家也可以學習專業的音舞知識。與此同時,網絡課程對章節進行詳細劃分,學生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可根據自己的進度選擇不同章節學習。學生還可以通過主頁查找課程的相關資料,學習途徑更加多樣化。另外,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的自我檢測和課后交流功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況,獲得教師的及時反饋[3]。
2.5 利用鄉土資源開展音樂舞蹈教育教學活動
學校應該重視社會對學生的音舞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對學生開展音樂舞蹈教育。可以鼓勵學生編排舞蹈,在鄉村的各種歡慶活動中演出節目,培養鍛煉其音舞基本技能,增長音舞見識,拓展音舞視野。同時,可以利用學生的空閑時間舉辦歌舞會等活動,由其自行主持和出演節目,表演面向所有家長和教師,一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2.6 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
小組在教學前期發現許多問題,針對學校硬件設施不足、網絡信號較差等問題,小組成員積極和相關部門、學校、企業商議,并采取錄播的形式和互聯網單元模塊教學進行授課,課下做好回訪,將音樂、舞蹈納入學期考核內容范圍之內[4]。
3 鄉村音舞教育調查報告
3.1 調查目的
本課題小組在開展教育工作之前,為了更好地了解真實情況,對11所貧困小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此次調查反饋,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更好地了解鄉村中小學校的音樂舞蹈教育現狀,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舞蹈潛能。
3.2 調查結果
問卷主要圍繞興趣、態度、內容、影響四個方面,讓學生積極地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調查形式是在11所小學的每個班級隨機抽取5人填寫問卷,共1980份。經過統計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問題一:你對音樂舞蹈持什么樣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學生對音樂舞蹈課程持有好奇所學、熱愛、積極樂觀的心態。大部分學生對音舞課程有很大的興趣,這要求音舞教學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其了解音樂舞蹈知識。有19.6%的學生持有不認真、無所謂、消極的心態。這些學生多半是因為沒有接觸過音樂舞蹈,家里教育觀念落后,導致其慢慢封閉自我,不敢去嘗試未知領域,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考大學,且家長和學校更加重視文化課成績,忽視了美育。
問題二:你對音樂舞蹈哪方面的內容感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34.6%的學生對唱歌最感興趣,63.4%的學生對舞蹈最感興趣。他們認為,唱歌和跳舞能夠直接表達內心的情感,特別是歡快的音樂和舞蹈。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得到快速、大范圍的傳播,學生對網絡上熱門的歌曲耳熟能詳,甚至其熟悉程度可能超過教師。但是學生對舞蹈的認知不足,這就需要對其建立信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舞蹈。對現階段的學生而言,重點不在于對音樂舞蹈有多么深刻的領悟,而是要讓其能夠欣賞其中的美,把這種美融入生活。
問題三:你覺得開設音舞課對你有什么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開設這門課后,課程學習沒有之前那么枯燥,自己也越來越開朗。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與同學自行組織音樂舞蹈活動,學校在節假日也會組織文藝活動,學生比以前更積極活躍,大家都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氛圍。但是有少部分學生不認為這門課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益處,這需要教師引導其轉變以前的封閉思想,帶領他們了解豐富的音樂舞蹈知識。
4 結語
本課題小組對大連北三市11所貧困小學的音舞教育進行了調查,針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能會唱會跳,能歌善舞,還能夠喜歡上音樂課和舞蹈課,進而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改善農村音舞教育現狀,提高農村音舞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脫貧,促進貧困地區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鄉村地區辦學質量。基于此,必須將“互聯網+”和貧困地區的教育教學融合,“互聯網+”有助于貧困地區擺脫教育貧困,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優質教育。
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預示著社會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其不僅要具備各種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而音樂和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和舞蹈知識,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本課題小組對遼寧省大連北三市11所貧困小學的音樂舞蹈教育進行研究,目的是全面提高農村小學整體的素質教育水平,希望以這11所貧困小學為起點,逐漸將音樂舞蹈教育擴展到遼寧省大連市大部分地區乃至全部貧困小學的素質教育中。
參考文獻:
[1] 趙鵬.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15):132.
[2] 郭樹榮.基于“互聯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9-41.
[3] 曹紅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2(22):36-39.
[4] 楊威.淺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9(5):128.
作者簡介:趙蘭婷(2003—),女,遼寧大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楊思思(1985—),女,遼寧本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
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