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三星堆博物館相關可視化設計為例,探討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博物館文物宣傳方面的可行性和影響,分析其如何實現文物的高效率宣傳和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文章結合當下各種信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優劣勢,及博物館宣傳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判斷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文物宣傳方面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用以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資料為基礎制作一整套適用于宣傳三星堆文明的信息可視化海報來舉例,并得出相關結論,即結合互聯網及各類新興媒介,對博物館文物信息進行可視化設計,幫助文物及相關文化實現更高效的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三星堆博物館;信息圖形設計;文物改造;文物宣傳
中圖分類號:G260.7;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4
1 當今博物館在文物宣傳方面面臨的問題及其趨勢
1.1 文物宣傳的重要性
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場所[1]。在博物館具備的幾大社會職能中,服務功能和教育職能都要通過傳播來實現,因此對于博物館來說,傳播便是能否將文物及其本身的內涵高效傳達給大眾的最重要一環。
1.2 文物宣傳媒介和方式的更新
傳統博物館致力于為參觀者營造近距離的教育推廣、陶冶情操的文化交流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場館開放時間、展示空間或一些不確定性社會因素的限制,導致其很難為參觀者提供全天候、無時空、無距離的服務。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博物館數字化趨勢愈發明顯。利用多種媒體平臺、融合媒體資源來實現博物館資源的最大化傳播,無疑是當下為博物館引流,同時實現其傳播文化效能的絕佳手段之一。例如,將靜態陳列的博物館文物所包含的知識利用數字化媒介進行展示和傳播,通過陳列互動展示、殘損文物復原、加工工藝展示、虛擬再現文物、復原出土環境等方式使用戶在信息交互中通過感官行為觸發信息反饋,而在數字化交互的基礎上將文物的信息進行可視化設計,便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所蘊藏的歷史和內涵。
2 三星堆博物館對于文物宣傳的新嘗試
截至今日,有關三星堆的發掘已達37次,發掘面積近2萬平方米。即便如此,目前發掘面積也只有總面積的2‰,不過是龐大三星堆遺址中的冰山一角。即使是基于當下已有的資料,對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相關猜想和研究也十分復雜。可以想象,在面對一批又一批新出土文物時,圍繞三星堆的謎題和衍生信息只會越來越緊湊和繁雜。
在文化宣傳方面,當下各類新興媒介賦予了博物館新的傳播方式和活力,各大博物館也在積極嘗試結合跨媒介傳播方式來推廣場館及文物,利用互聯網等媒介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打破博物館的場地和時間限制,并為觀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觀展體驗[2]。這種做法在鞏固傳統受眾的基礎上吸引了很多活躍于互聯網的受眾。
三星堆博物館僅在新浪微博平臺的關注者就超過400萬人,其作為最早開設新媒體賬號并為自己引流的博物館之一,數年來只增不減的關注度離不開官方積極的宣傳和數次的熱搜。除社交媒體外,三星堆博物館官方還與相關單位合作推出《國家寶藏》等以三星堆文明為主題的專題片、紀錄片,且積極嘗試與各種企業開展跨界合作,再加上近年來各式各樣的三星堆文物IP形象的設計,無一不是三星堆博物館推廣宣傳三星堆文化、古蜀文明以及自身場館的嘗試。
3 信息可視化及其理論依據
3.1 信息可視化
信息可視化是用來構建、傳達和表示信息的圖形圖像手段,囊括了數據可視化、信息圖形、知識可視化、科學可視化以及視覺設計方面的所有發展與進步[3]。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紛繁復雜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
而作為提高信息處理效率的一種方式,首先,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通過可視化的處理,將煩瑣的文字所要表達的內容通過另一種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將語言蒼白、篇幅冗長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圖片、圖形、符號等更加具象化、更容易被讀者接受的形式。其次,可以把內容抽象、邏輯煩瑣的信息轉換為簡單明了的視覺圖形化信息形態,便于人們更好地獲取和理解信息。
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于信息傳播的首要前提是能夠準確傳達信息,一切由信息轉化而成的圖形、符號等內容要具有依據、來源或者科學性,再基于信息的主題、傳播的目的以及受眾需求傳遞信息。
信息可視化設計流程包括三個層面,分別是形式設計、內容設計及效用設計。首先關注視圖的設計是否美觀、直觀,接下來判斷內容,即傳達的信息是否準確,最后便是分析傳播的內容對于受眾而言是否易于理解。綜合考量這三點,并對設計加以完善,實現信息高效傳播。
3.2 信息可視化對文物宣傳產生積極影響的理論依據
信息可視化視圖之所以能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是因為涉及部分特征。
首先是形式具有趣味性,可以抓住受眾眼球,調節受眾情感。其次是設計具有功能性,包括以下三點,即簡化信息形成高效傳播、消除語言文字障礙以打破受眾局限、豐富信息使其更具針對性。最后一個特征是強調時效性,即快速在數據中發掘信息并傳達給受眾。
其信息可視化設計具有不同的形態,且各有優劣??梢苑譃殪o態形式和動態形式:靜態可視化設計不受時間、空間及技術的制約,敘事方式較為傳統,但不可替代;而動態設計在表現形式上更為自由,且可以幫助受眾在接收方式上從被動變為主動。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還具有一大優勢,即類型的多元化,分為空間類、時間類、屬性類、思想類、敘事類等。根據信息主體、傳播目的以及受眾需求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可以進一步提高信息傳播效率。
4 設計方案
4.1 設計思路
針對三星堆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目的是圍繞已出土的文物并依據其分類,設計一套邏輯合理且形式和內容豐富的信息圖形海報,并作為草圖進行二次創作,使之成為網頁等更具交互性的展示形式。在創作時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選擇命題、歸納設計思路,整理分析數據,繪制相關元素、三維立體成像、界面設計及導航排版。
首先對三星堆遺址的歷史及價值進行研究。通過查找、搜集、整理大量的線上、線下資料,構建思維導圖,對三星堆青銅器及其余文物進行分類,圍繞幾件流量和認知度較高的文物,選擇以文物的材質作為首要的劃分元素,分為青銅器、金器、玉器、陶器和石器。再將每個類別向下延伸,比如將青銅器分為青銅人像、青銅動植物像、青銅宗教器物以及剩余器物。以已知出土文物的基礎信息及相關的研究和猜想來構成各個板塊。
將三星堆文物進行可視化設計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即展覽內容中的版面內容、版面形式和版面邏輯的創新性。與傳統三星堆博物館陳列文物的展覽形式和數字博物館的運用網頁對文物進行圖文并茂的講解的展示形式有所不同,文物的信息可視化模型構建同樣應以文物自身為敘述主體,但文物相關內容的梳理和組織、導航編排、界面的視覺導向性和美觀性的設計才是重中之重。最主要的目的是摒棄文物原有的物理形態對其進行探索和解析,將文物信息進行高保真的數字化復制,并利用互聯網或虛擬現實等媒介來展示。
4.2 設計板塊講解
以青銅人像板塊為例,主體物取用當前最大的青銅人像——青銅大立人像,板塊主體是人像的基礎信息,即名稱、尺寸、挖掘時間及地點、造型、歷史地位等,再延伸出有關它的研究和猜想,如人像各部位紋樣的寓意以及其手部姿勢的含義和猜想,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立人像。然后將青銅人像具體劃分為青銅人像、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面具三類,并輔以說明。
而闡述完各類別基礎信息之后,便可以延伸相關內容,如器物的鑄造及連接手法、各器具之間的關系等。再將各板塊中有關聯的內容進行二次排版,如青銅動植物像的澆筑方式和拼接關系;從青銅器皿和其余宗教擺件衍生出古蜀文明中的宗教文化的猜想。在各個板塊都具有統一主題的基礎上,布置每個小板塊和器物間的位置來構成隱性的邏輯框架,豐富版面的同時加深觀者對其的理解。
4.3 將三星堆文物信息進行可視化設計的優勢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信息可視化設計與三星堆博物館文物宣傳有效結合起來,可以為博物館宣傳及創新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吸引更為廣泛、龐大的受眾群體。與線下的人工解說和官方網站的圖文描述不同,可視化設計可以將三星堆文物的原始面貌進行高精確度的數字化復原、模擬與再現,將文物原本的枯燥數據和晦澀文字轉化成易于敘事、交互、傳播的圖像和符號信息,并通過優化排版來增強版面整體的美觀性,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共享,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激發觀者的興趣,并加深觀者的理解。
信息可視化讓文物保護與傳承從“有形”變為“無形”,將博物館藏品進行展示,既能避免為保護藏品而將其深藏“閨閣”的尷尬,又能避免其過多與外界接觸而導致不必要的損耗。信息可視化的優勢在于能讓文物虛擬內容無限擴展、延伸,使虛擬文物所提供的信息量遠高于實體文物,用戶可摒除時空概念,漫游于虛擬文物交互場域,近距離或零距離地“接觸”文物,進行沉浸式參觀、體驗、娛教。
與傳統展覽不同的是,數字化后的文物展覽能幫助用戶更容易地構建一條清晰的視覺邏輯,在沒有任何附加解說的前提下,利用視覺元素的力量準確傳達展示主題,去除多余的信息,用較少的信息產生最大化的目標效果,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
并且,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應用于三星堆這類未開采完全的古代文明時,已形成一定邏輯和體系的可視化信息資料庫,在補充和修改信息時也十分便捷。在內容上不斷更新和優化的同時,將可視化后的文物信息與各種交互方式或新興手段結合起來,提高觀者的參與度和理解度,順應時代趨勢。無論是理念還是形式,博物館文物信息可視化的發展前景都極其廣闊。
5 結語
信息可視化設計為觀者提供了更新穎、更多元的信息呈現和成像方式,將信息可視化技術與博物館文物的研究和傳播相融合,多學科創造性協同整合,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保護,也推動著文化的傳承和與現代技術的磨合,同時改變著藏品展示的空間形態,為觀者欣賞并讀懂藏品提供全新的體驗。其媒介功能的拓展使自身漸具藝術展示效應,構成全新的展示模式和體系,增大用戶對文化遺產的信息獲取量,讓其感官體驗更加豐富,使其選擇更加多元化,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環境中,提升觀察和理解文化的能力。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提高文物信息的挖掘、整理與傳播效率的基礎上,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向,開辟了更廣闊的思路,用一種更適合當今社會環境的節奏和方式,幫助人們深入了解歷史。
參考文獻:
[1] 賴亭杉.讓文物活起來:數字化助力博物館的融合傳播[J].傳媒,2022(4):34-36.
[2] 李競.博物館的跨媒介傳播研究:以三星堆博物館為例[J].出版廣角,2022(2):82-85.
[3] 王澤,彭夢瑤,許宏巍.博物館青銅器文物的信息可視化設計[J].湖南包裝,2020(35):57-61.
作者簡介:田皓坤(2002—),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